資管市場座次巨變。截至今年 6 月底,我國銀行理财市場存續規模 25.34 萬億元,首次被公募基金 27.69 萬億元的規模超越。占盡渠道和客戶優勢的銀行理财,爲何淪爲公募基金的 " 小弟 "?
作者 | 陳暢
編輯 | 孫月
運營 | 劉珊
曆史首次!資管行業頭把交椅易主。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 6 月末,我國銀行理财市場存續規模爲 25.34 萬億元,而同期公募基金資産淨值合計 27.69 萬億元。銀行理财首度被公募基金反超。
回想 10 年前,公募基金規模隻有 3 萬億,是銀行理财三分之一。
在市場環境不穩的當下,保守投資是趨勢,公募基金的穩健性往往不如銀行理财,但爲何銀行理财的規模,反倒被公募基金超越了?
資管市場的曆史性時刻
" 終于要和銀行理财說再見了!"
7 月底的一天,上海的王先生經過了數日的猶豫之後,終于做出了這個決定。一年多前,他購買了某股份制銀行的一款理财産品,10 萬元本金存了 13 個月,收益 1958 元," 跑不赢行情好時的餘額寶。"
和王先生一樣,北京的張女士也早已準備從馬上到期的銀行理财裏逃離。她去年買了一筆銀行理财,風險等級 R2,買的時候顯示預計年化利率超 4%,現在一年過去了,實際年化收益率隻有 2.25%。
" 理财經理勸我再等等,但我還是決定算了,擔心會被套進去。在資産平均回報率漫漫下行的時期,理财收益率不虧已經不易。" 張女士稱。
她的一位朋友早在今年 2 月就開始行動,将尚在虧損階段的銀行理财産品忍痛贖回,換成了定期和大額存單,朋友稱," 及時止損爲妙。從此銀行理财産品從我的生活中消失了。"
在理财市場無法達到預期收益的情況下,一些投資者正在告别銀行理财。
一位股份行理财經理向「市界」抱怨稱," 不少客戶表示到期贖回後就不會再買了,而是打算轉回定期存款,甚至是投向股市和基金。個别不自動贖回的産品,到期又續上了,客戶還要抱怨說我沒提醒他。"
一系列現象都在指向一個結果,銀行理财從賺錢的 " 小甜甜 ",變成了被嫌棄的 " 牛夫人 "。
根據銀行業理财登記托管中心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财市場 2023 年上半年報告》披露,截至 2023 年 6 月末,銀行理财市場存續規模 25.34 萬億元,較 2022 年同期下降了 3.81 萬億元,較 2022 年底下降了 2.31 萬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數據,截至 6 月末,我國公募基金資産淨值合計 27.69 萬億元。這意味着,銀行理财首次讓出資管業 " 頭号交椅 ",一個曆史性的時刻已經到來。
" 銀行理财确實不香了。" 星圖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洪言向「市界」感慨。
據他觀察,銀行理财的規模高點出現在 2017 年之後,随着資管新規出台,銀行理财打破剛兌,低風險高息産品成爲曆史,銀行理财規模也開始縮水,至今仍未突破前期高點。相比之下,公募基金餘額則逐年攀升,基金投資者超過 7 億人,成爲全民級理财新選擇。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在薛洪言看來,過去十年,堪稱公募基金的黃金發展期。
從數據上看,公募基金近些年與銀行理财相比,形成了此消彼長的态勢。
2013 年,銀行理财規模爲 10.21 萬億,公募基金隻有 3 萬億,相當于前者的三成。
2018 年,銀行理财規模增加近 12 萬億至 22.04 萬億,公募基金的新增規模也超 10 萬億,達到 13.03 萬億。
到 2022 年末,公募基金期末淨值 26.03 萬億元,2012 年以來的十年複合增速爲 24.69%,遠超同期 GDP 增速。且距離 27.65 萬億元的銀行理财僅一步之遙。
事實上,公募基金比銀行理财出現的時間要更早,1998 年,首批公募基金成立。2004 年,光大銀行發行了中國第一隻面向個人客戶的人民币理财産品,才标志着中國式理财呱呱墜地。
中關村物聯網産業聯盟副秘書長、專精特新企業高質量發展促進工程副主任袁帥表示,作爲後來者的銀行理财,不論是渠道優勢和品牌影響力,都優于公募基金。
" 它擁有廣泛的客戶資源和銷售渠道,可以通過銀行櫃台、手機銀行等方式将理财産品推廣給廣大客戶群體;銀行的品牌影響力也爲理财産品的銷售提供了有利條件,客戶更容易信任銀行推出的産品。" 袁帥稱。
然而,占盡渠道和客戶優勢的銀行理财卻被公募基金反超,這是資管市場的常态還是偶然現象?這對資管市場到底意味着什麽?
銀行理财 " 信仰 " 因何崩塌
投資者的心态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
正像前述投資者所講,經曆了 2022 年的沖擊波,不少人被銀行理财的負收益吓怕了,不惜虧本也要退出。
尤其是去年第四季度 " 破淨率 " 達到 20%,引發了一大批投資者的恐慌和贖回潮。壓力之下,2022 年底銀行理财規模同比下降 4.66%。
此前,普通投資者都有這樣的期望,買銀行理财肯定賺錢,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
自從 2017 年發布資管新規征求意見稿,2018 年正式通過後,淨值型理财産品全面取代此前的預期收益型理财産品,剛性兌付被打破,銀行理财就已經不保本了。
當時就有機構向媒體分析,銀行理财由于淨值波動加大,不可避免地會受到一定沖擊,尤其是投研能力弱的中小銀行發行的理财産品。而理财産品競争力被削弱後,将利好具有較強專業投資能力的公募基金行業。
▲(圖源 / 視覺中國)
擁有 11 年基金從業經曆的私募股權基金投資總監王偉向「市界」分析,之前銀行理财都是預期收益,銀行剛性兌付。之後的淨值化管理,銀行成立了理财子公司,但是後來 2022 年底的淨值大幅回撤,導緻了銀行理财 " 信仰 " 崩塌。
薛洪言也認爲,除了打破剛兌外,銀行理财這兩年也的确 " 不能打 ",金字招牌開始褪色。去年以來屢屢出現破淨潮,買個銀行理财還虧錢,讓投資者不免驚詫。
" 不保證收益是一回事,不能保本是另一回事,很多人甯願選擇貨币基金也不選擇銀行理财,或者甯願買存款也不買理财。" 薛洪言分析說。
所以,奇怪的現象發生了,居民儲蓄存款餘額屢創新高,銀行理财産品卻不增反降。此消彼長的背後,是部分投資者贖回理财買入了存款。
與銀行理财對比來看,公募基金的優勢則慢慢被投資者發現。王偉表示,相比銀行理财,公募基金有幾個本質上的優勢,第一是分散投資;第二是淨值化管理;第三是定期報告制度。
袁帥進一步介紹稱,公募基金具有更多的投資品種和策略選擇,能夠更好地滿足不同投資者的需求;其投資組合和業績公開透明,投資者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投資情況,增加了投資者的信任度。
最關鍵的一點,公募基金建立了廣泛的銷售渠道,爲其銷售和曝光助力不少。
" 基金公司的銷售渠道目前僅有 50% 是銀行,對銀行的依賴有所降低。" 王偉表示。
據他梳理,2012 年,公募基金銷售有 75% 是銀行,剩餘的資金渠道 20% 是券商,還有一點是直銷客戶。2022 年,有 50% 是銀行,剩餘的資金渠道 20% 是券商,還有 25% 左右是第三方銷售平台,比如螞蟻金服等。
第三方平台,對基金的銷售功不可沒。中國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 2022 年末,螞蟻金服代銷的基金公司家數多達 166 家,代銷基金 7835 隻。從保有規模上看,螞蟻金服渠道非貨基金保有規模超過 1.15 萬億,穩居行業第一,股票 + 混合公募基金保有規模 5712 億元,位居行業第二。
王者之争還有看頭
盡管市場上充滿看衰銀行理财的聲音,但業界人士還是呼籲,應理性看待此次公募與理财的數據對比。
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劍認爲,首先,兩者客群存在差異,公募基金投資者更多元。銀行理财被去杠杆後,95% 以上面向零售客戶(公募爲主)和頭部企金客戶(定制爲主),而公募基金中貨币基金約一半(約 6.0 萬億元)、債券基金約 8 成(約 6.5 萬億元)主要面向機構客戶。
" 如果隻針對零售客戶,兩者規模可能是 24 萬億對 15 萬億元,銀行理财優勢仍然顯著。" 王劍總結稱。
其次,兩者在配置上也是 " 你中有我 "。一份中金公司研報顯示,截至 2022 年上半年末,銀行理财配置公募基金産品 1.27 萬億元,規模爲 2019 年末的 2.4 倍。2022 年末受債市大跌影響,該規模降至 0.81 萬億。
中金公司研報認爲,出于提升産品收益、建立差異化競争優勢等考慮,銀行理财增配權益資産的意願逐漸強烈,而通過公募基金間接投資權益市場成爲其中一個選項。頭部公募債基依靠強大的投資管理實力,能夠滿足銀行理财穩健收益的訴求,有望成爲 " 後房地産時代 " 的資産配置選擇。
▲(圖源 / 視覺中國)
《中國銀行業理财市場 2023 年上半年報告》還有一些數據值得關注。與此前投資者印象中銀行理财大面積破淨的印象相反,其實在投資收益方面,2023 年上半年,理财産品整體收益穩健,累計爲投資者創造收益 3310 億元,各月度理财産品平均收益率爲 3.39%,較 2022 年 2.09% 的各月度平均收益率水平顯著回升。
另據 Wind 數據顯示,截至 2023 年 6 月末,銀行理财産品的破淨率降至 3% 左右,已達到去年 " 贖回潮 " 前的水平。
雖然經曆了低谷,但是銀行理财投資者的數量仍在穩步增長。截至今年 6 月末,持有銀行理财産品的投資者數量突破億級。
而進入 7 月份,銀行理财規模一改低迷,快速回暖,增加 1.61 萬億元至 27.2 萬億元,爲年内新高,但仍略低于 2022 年年末的 27.7 萬億元。
與此同時,理财公司也正在思考如何留住投資者,提升客戶價值感,挽回他們的信任。
5 月底,招商銀行打響 " 第一槍 ",旗下招銀理财發行的一款權益類公募理财産品宣布,當産品累計淨值低于 1 元時,暫停收取管理費,等回到 1 元後再恢複收取。
此舉打破了公募産品收取固定管理費的默認 " 行規 ",意味着投資管理機構要與投資者共擔盈虧風險,不賺錢不收管理費,這在理财市場引發熱議。
緊接着,甯銀理财也表示旗下某款産品固定管理費調整爲零費率,光大、興銀、建信等諸多理财子公司在發行新産品的同時,均附加了各種費率打折來搶客。
招聯首席研究員、複旦大學金融研究院兼職研究員董希淼預計,在銀行和理财公司持續努力下,以及前期贖回壓力集中釋放和極低風險偏好投資者離場後,今年來理财市場規模有所增加。而存款利率持續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推動部分存款回流到理财市場。
時間來到 8 月,新的變數又出現。廣發固收劉郁團隊指出,8 月銀行理财到期規模達 2.8 萬億元,爲今年以來單月最高。業界擔心,大量産品集中到期有可能會引發投資者集中贖回。不過,截至 8 月 11 日,銀行理财存量規模較前周五(8 月 4 日)上升 1574 億元至 27.37 萬億元,規模回升幅度有所增加。
從結果上看,理财存量規模并未受到較大沖擊,反而穩中帶升。與此同時,截至 7 月底,天相投顧給出的公募基金規模爲 27.87 億元,較 6 月也有小幅增長。作爲資管市場上唯二的公募資管産品,銀行理财與公募基金的 " 王者之争 " 還有看頭。
王偉的觀點是," 未來銀行理财和公募基金不是有你沒我的對立關系,而是一個并存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