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科技新知,作者丨思原,編輯丨蕨影
2019 年,一部《哪吒之魔童降世》席卷春節檔,哪吒那句 " 我命由我不由天 " 成爲無數人的精神口号。
5 年後哪吒系列第二部《哪吒之魔童鬧海》上映,但當大家走出影院後,讨論最多的對象卻悄然發生了變化——從哪吒這樣的天生 " 英雄 ",轉向了申公豹這樣的 " 小鎮做題家 ",甚至再後來變成了劇中無人關心的土撥鼠家族和陳塘關的老百姓。

打開短視頻軟件,滿是 " 申公豹戰三龍 "" 哪吒收土撥鼠 "" 火燒陳塘關 " 的情節傳播解讀,評論區也是清一色的," 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
在看遍了這些隐喻現實的片段後,一個哲學疑問也浮現在我的腦海之中," 爲什麽我們越來越共情那些默默無聞的普通人,而不是那些努力的逆襲者和成功者?"
我下意識地将這個問題輸到了目前全球最火的 AI Chat 工具 DeepSeek 中,想看看這個号稱最會推理的大語言模型會怎麽解答這個哲學問題。
" 鐵人三項 " 成 AI 共情焦點
其實當我輸入這個問題時,心中也出現了幾個答案,例如 " 普通人的故事更貼近我們的生活 "" 對成功叙事的麻木 "" 情感需求的滿足 " 等等。
但當我看到 DeepSeek 給到的答案,屬于有些吃驚,除了完全覆蓋我心中的答案外,它還将這個問題上升了高度,比如它的一個觀點是這樣的:
對 " 平凡 " 的重新定義:随着社會的發展,人們對 " 平凡 " 的理解發生了變化。平凡不再意味着平庸,而是代表着一種真實、踏實的生活态度。普通人的故事讓我們看到,平凡的生活同樣可以充滿意義和價值。
成功者的故事雖然光鮮,但往往伴随着犧牲和代價,而普通人的故事則更能體現生活的平衡和幸福感。
的确,在快節奏、高壓力的現代社會中,人們更渴望情感上的慰藉和支持。那些成功者的故事雖然激勵人心,但有時也會讓人感到壓力和焦慮,甚至産生自我懷疑。反而那些普通且默默無聞的人或者群體,往往充滿了溫情和光輝,能夠滿足人們的情感需求。
順着這個問題,我又開始爲難 DeepSeek,問它," 那麽,你認爲誰是默默無聞的普通人?"
翻閱了 DeepSeek 給到的答案,沒想到排在環衛工、社區護工、鄉村教師等這些教科書式答案之前的,竟然是我們常說的 " 鐵人三項 " ——外賣員、快遞員以及網約車司機。

相比其他答案,外賣員、快遞員、網約車司機群體确實更大,也更能代表現實的普通人,被大衆共情。
接下來,順着外賣員、快遞員、網約車司機幾個答案,圍繞這些群體最有争議的幾個現象,讓 DeepSeek 逐條分析:
外賣員、快遞員、網約車司機,他們作爲普通人,收入水平如何?爲什麽這些平台不能直接提升一線員工的待遇?大家對其的共情是否隻是停留在情緒層面,而缺乏實際行動?社會輿論都在表達同情,但爲什麽願意在服務後打賞的人少之又少?外賣平台、快遞公司、網約車平台應當如何提高這些一線員工的幸福感?這些群體需要承擔高強度工作和嚴格的考核,爲什麽仍有新人不斷加入?
讓人意外的是,DeepSeek 不僅完全理解了這一連串問題,更是将問題背後的本質矛盾呈現了出來。
平台經濟下的收入迷局
首先是收入問題,DeepSeek 給到的答案十分中肯,稱這些群體的收入通常由底薪(如果有)+ 計件工資(如每單提成)+ 補貼(如高峰期獎勵)組成。收入水平因地區、平台、工作時長和接單量而異。
并且考慮到了網約車司機的租金、電費、車輛折舊等成本,外賣員的超長工時或特殊獎勵機制,快遞員的單件提成低和派件量波動這些因素後,給到了一個相對準确的收入指标。另外,DeepSeek 也提到了這些群體的收入不穩定性:收入受市場需求、天氣、平台政策等因素影響,波動較大。
至于平台爲什麽不能直接提升員工待遇,DeepSeek 提到了三點:
成本壓力,平台企業需要維持低運營成本以保持競争力。直接提高員工待遇會增加成本,可能導緻價格上漲,影響用戶留存。
商業模式依賴:這些平台通常采用 " 輕資産 " 模式,依賴大量靈活用工(如兼職或外包),而非直接雇傭。這種模式降低了企業的責任和成本,但也導緻員工缺乏保障。
市場競争:平台之間競争激烈,爲了吸引用戶,往往将價格壓到最低,而這部分成本壓力最終轉嫁到一線員工身上。
簡單來講就是,平台不賺錢,不擔責,競争壓力還讓一線員工承擔。
如果我們以美團、滴滴以及順豐三家頭部平台爲例,其實可以看到,這些平台的确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樣,是騰訊、阿裏那種巨無霸公司,其主營業務的利潤率也不如遊戲、電商那麽 " 暴力 "。
從美團财報來看,2023 年經營利潤 134 億元,經營利潤率爲 4.8%,不過進入 2024 年後,經營利潤率有明顯上升,前三季度平均經營利潤率達到 11.7%;滴滴的經營利潤率在近幾年有所波動,但整體始終保持在 3% 左右;順豐控股 2024 年前三季度的淨利潤率約爲 3.68%,僅爲個位數并不高。

微薄的經營利潤,加上競争激烈的市場環境,宛如一道無形的枷鎖,束縛住平台,也注定了平台無法慷慨的提高一線員工的薪資水平,甚至平台需要面對的成本壓力,還要轉嫁到一線員工身上。
" 困在算法裏的外賣騎手 "" 不敢喝水的網約車司機 "" 風雨無阻的快遞小哥 " 等等,外部輿論對他們的關注和同情聲量很高,但是由個人直接發起的善意打賞,卻少之又少。這是社會共情與實際行動的脫節,更是輿論與現實的矛盾,中國消費者更希望平台或者政府解決問題,而不是像外國那樣直接給予優質服務小費。
面對 DeepSeek 的理性且老練的回答,我更想知道它能夠給到怎樣的解決方案,于是我問下了一個問題," 如果無法在短期内提升他們的收入,有什麽措施可以快速提升他們的幸福感?"
算法的枷鎖,共情的局限
對于這個問題,DeeSeek 從基礎工作條件、職業保障、社會認同、職業發展、多方協作這五個方面給出了一個 1000 多字的方案。這些方案包括已經落地的和還未落地的,看起來也更像是執行層向管理層做的一個工作彙報。
短期内提升新就業群體幸福感的措施需聚焦于 " 減少痛苦 " 和 " 增加溫暖 ",包括優化工作條件、完善保障體系、增強情感聯結等。無論是 DeepSeek 給到的方案,還是基于現實的落地可能,美團、滴滴、順豐等平台的責任顯然是最重的。
于是我繼續追問," 平台方該擔多少責任呢?"
DeepSeek 仍舊是 " 彙報式 " 地從責任認定的法律依據、平台需承擔的具體責任、責任認定的争議與困境、未來責任分配的趨勢與建議四個方面給到了回答。而根據這個回答,我也提煉出幾個關鍵詞," 算法 "" 考核 " 和 " 責任劃分 "。
當然,DeepSeek 也提到了 " 節日慰問 "" 健康關懷 "" 休息驿站 " 等措施,但在我們對外賣騎手、快遞小哥和網約車司機進行一定程度的田野調查後發現,相比于這些隻有小部分人或者沒時間關注的事,他們更在意平台的規則,道理很簡單,遵循平台規則才能讓他們賺得更多。
所以這還是回到了那個老生常談的問題," 鐵人三項 " 都被困在了算法裏。基于此,我又抛出一個哲學且現實的問題," 對于平台來說,算法重要,還是人本身的善意重要?"
DeepSeek 給出這樣的答案:
對于平台來說,算法和人本身的善意并非對立關系,而是相輔相成的。算法是平台運營的技術核心,決定了效率、規模和利潤;而善意則是平台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基礎,關乎用戶信任、勞動者權益和社會責任。
按照我的理解,算法是爲了提高平台效率,善意是體現平台責任。這似乎是一種 " 打一巴掌喂顆糖 " 的行爲,一邊在算法中剝削,一邊又在公衆面前體現企業大愛。
不過在搜索後發現,一些平台方确實也在慢慢改變。例如美團前不久宣布成立算法顧問委員會,定期公布改善結果,推動算法兼顧所有參與方的感受與權益。部分外賣小哥也得悉此事,但他們在興奮過後,也向我們道出了他的想法," 這是怕我們集體跑路吧,畢竟現在除了美團、餓了麽,順豐也參與進來了,福利也更好,如果想改早就改了 "。
網約車行業最近幾年正快速複蘇,網約車司機人數和訂單量呈現出持續增長的趨勢。然而,在行業繁榮的背後,平台算法黑箱、" 特惠單 " 和 " 一口價 " 争議、聚合平台層層抽傭等行業問題逐漸加重。僅有滴滴等個别大平台會經常上線活動,以補貼司機,但即便這樣,對于那些奮不顧身投入網約車 " 紅海 " 的司機來說,也漸漸在平台系統的控制下感到挫敗,被車束縛,難以掙脫。
回到社會大衆層面,最後我提出一個較爲抽象的問題——我們對這些群體的共情,是否是對平台機制的反抗?
DeepSeek 這次完全沒有替平台說話,回答中處處透露着對平台的不滿,甚至提到了 " 平台可能通過公關手段(如宣傳 " 騎手關懷計劃 ")将公衆的共情轉化爲品牌形象工具,而非實質性改變勞動者處境。"
不過 DeepSeek 也道出現實," 平台機制與資本、技術、政策深度綁定,單純的共情難以撼動其根本邏輯。例如,算法的優化可能緩解但無法消除勞動者的系統性壓迫。"

的确,公衆的共情通過社交媒體、新聞報道等渠道能夠形成輿論浪潮,迫使平台做出有限讓步,但想要消除系統性壓迫,并非易事。
在這個時代,我們對那些默默無聞的普通人的共情,正成爲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從對申公豹的關注,到對土撥鼠家族和陳塘關老百姓的感慨,我們的情感焦點悄然轉移。而當我們把目光聚焦到外賣員、快遞員、網約車司機這些普通群體,借助 DeepSeek 探尋背後的原因時,發現這不僅僅是對平凡的重新審視,更是對生活本質的追尋。
平台在其中應承擔多少責任?算法與善意如何平衡?這些問題依然困擾着奔跑在路上的一線員工。我們常常在網上表達不滿,但用 DeepSeek 的話來說,共情隻是反抗的種子,隻有澆灌以行動、組織和制度變革,才能真正破土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