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戲劇大事頻起,阿那亞戲劇節風風火火,數字劇場概念突起,上海靜安戲劇谷頑強求生,廣東戲劇節于粵語深處立旌國戲彩旗,烏鎮戲劇節顔色不減 …… 在繁榮文旅大旗之下,這件件戲劇事,風雲際會,各自登高,不由得每一位身居其中曆經中國戲劇 20 年之路途中人,複昨觀今,感慨萬千。一狀狀事細細思來,都是今日繁榮的基色,一狀狀事細細量去,都是今天文旅大繁榮中戲劇機遇的營養針。
今天不光北京放眼全國,在網絡及祖國繁榮的遞際交融下,以往戲劇的唯一核心北京已失三分顔色。回想當年,不是全國看北京,而是全國唯有北京的狀況一去不複返了。列甯說 " 忘記過去意味着背叛 " 而我說不記得過去不過是無根之浮萍而已,值得從回憶中對标現在的,這些就是促使我寫出這狀狀前情的根,這便是過去 20 年的前 10 年,将中國戲劇打下繁榮之底色,運出蓬勃之今日的戲劇前程。而細細想來,前程十年的核心不過是五位大導演的十年吧,這五位導演的作品構成了十年前程的重要基礎底色。(沒有列出來的功績依然偉岸,但事實上真是這五位導演的作品構成了這些底色的重要基礎,沒辦法,唯有事實而已。)
因爲在這五位之前戲劇不成行業,隻有門類;有心人可以去查一查 20 年前戲劇的中國全部年度票房會有多少?這是有記錄的,而這些票房中又有多少是被這 5 位導演的作品瓜分,這不容假辭,他們占據了全國那一點點可憐的戲劇票房是 70% 以上,所以必須得從他們分析才能夠理解,才能夠可以給今天帶來一點點不忘過去、砥砺前行的戲劇。
一、主流戲劇陣地旗幟的大導
五位導演我想應該就是:大導林兆華,先鋒大旗孟京輝," 一戲一格,千戲千面 " 的田沁鑫院長(她今日已是國話院長,我得恭恭敬敬的尊稱她院長,但是尤記當年田導二字,自有其獨有的力量和芬芳),賴聲川賴導,賴導二字在戲劇文青中很響亮,還有一位是林奕華林導。林導放在此處不是因爲壓軸,實際上他應該就是這 5 位導演的最末一名,但能在這 5 位中的第五名也足見當年對于今日之底色形成的貢獻之大。
先看看大導,可歎!今日多少混迹阿那亞戲劇節,放浪各大戲劇節的青少年們已經模糊林兆華大導的記憶了。然而,這位實實在在是中國百年來傳統的古典主義表達中突破自我的不二大先鋒。當年以幾部作品《絕對信号》《紅白喜事》《三姐妹等待戈多》等作品雄霸北京舞台,給出中國戲劇當時之力量和信心,又給了多少專業學生及業者一個氣勢磅礴的戲劇的坐标的力量。
然而,當然當年還有不少同時期的著名導演,但是隻有林兆華代表着當時最有力量的主流戲劇陣地,發出了戲劇領域的驚天動地的戲劇實踐與呐喊,表達出戲劇的時代探索和活力的方向,大導在 80 年代初期至中期的《絕對信号》等作品引發了中國 80 年代的實驗戲劇風潮,開啓中國當代戲劇進入現代主義階段的大門。被視爲對中國當代社會發出最深切反省的導演,他還有《三姊妹 · 等待戈多》《趙氏孤兒》《櫻桃園》等經典之作,無論在觀念還是意識方面都深刻影響着國内戲劇創作的發展。
時至今日,人藝 50 歲以上的大演員們,口口相授的與他們同時期的大導演,必然是林兆華先生,所以他被尊之爲大導,大導之大字,當之無愧,大字的含義包括重要的、德高望重的,排行第一的、學識淵博的,他當之無愧。可惜大導沒有在他體力能支撐的情況下,用自己的思索跳出國有院團基因中對創作的束縛,他沒有再次形成當下戲劇最爲需要的與觀衆之間水乳交融的駕馭市場關系的榜樣。而這種作品以個人觀念,它就是中國與世界戲劇中必然要完成的溝通橋梁,它的本色就是戲劇和觀衆的關系的實踐。
五大之首,美哉!大導當之無愧是今日繁榮的戲劇文旅現狀的奠基和貢獻者。
二、中國式先鋒和前衛旗幟的孟京輝
第二位寫的是孟京輝導演,他被稱爲 " 戲劇狂人 "" 中國劇壇神話 "。這個人極具專屬于戲劇的聰明,這位導演他在 90 年代的時候,既如驚雷般打破了寫實主義戲劇作品一統中國戲劇舞台,江山之昏昏沉睡的沉悶氣氛,創作了裹挾着象征主義、表現主義色彩的《戀愛的犀牛》《兩隻狗的生活意見》,也包括現在不爲人之常提但當時絕對是有小石破雲日之力量的《思凡》。給整個中國(當然了這指的是中國的戲劇環境)戲劇環境中的青少年的學子們看到了瘋狂的戲劇表達,躁動的青春的可能,生動的于寫實主義無關的前衛的氣息。
我個人認爲孟京輝先生的戲劇聰明又高于他的戲劇智慧,他迅速的旌起了先鋒和前衛的戲劇大旗,孟導不是抛棄了寫實主義,而是他并沒有在寫實主義的環境中受到教育,同時就不受到束縛,再加上個人的思維的奔放,自然的使用了最方便的方式,也不是浪漫主義,他用了各種雜糅的方法,用了他自己最有能力的辦法,就是他作爲掌控舞台的導演,用各種節奏形成結構,用各種求異求新形成他的孟京輝式的前衛主義。
比如《思凡》在劇中男女親熱時,劇中的 " 講解人 " 就跳出來啪啪啪,她用了思凡中小和尚思春中幾個字,此處略去多少字來成爲戲劇的手法,抓住了在 90 年代的時候,整個中國需要突破,整個中國的靈魂需要改革和開放,在青春和時代中用戲劇的契合表達了突破,實現了突破,以突破寫實主義,放棄了陳舊和呆闆的舞台控制,吸引着前赴後繼的追求着前衛感的青年人聚集在這杆大旗下,形成面對前衛的聚集力和旌旗手。
然而時至今日,孟導的智慧高于他的創作,他的智慧在于他一直就旌起了前衛的大旗。問題是前衛不是在 90 年代我們需要得到的一些突破性的手段,前衛必然要成爲後面的現實主義或者主流戲劇探索的探索路徑。可惜孟導至今未形成這樣的前衛力量,也許假以時日,孟導會再次突破自己。
但是就目前而言,中國當下的戲劇基色,孟京輝導演以他自己一直對前衛的牢牢把控給戲劇與生活的豐富帶來了巨大的遊藝能量。如果說對戲劇本身而言,功遠大于過,因爲他給予了更多探索着青春和未來的年輕人于戲劇立場上的一個觀感方向。20 年的今天,阿那亞戲劇節出現的繁榮的烽火雷動,深刻的驗證着孟京輝的智慧。如果說在今日的 " 孟式 " 繁榮下,質疑或否認當下戲劇關于前衛和先鋒的真實定義,這不是不科學,而是過于苛責了。
三、狂飙于紅玫瑰和白玫瑰的田沁鑫
其實第三位寫田沁鑫導演未必合理,也許她應該第二位,但暫且就第三位吧,因爲就今日的中國市場的豐富而言,田導絕對功不可沒。然而就今日的戲劇文旅的大繁榮對于普通年輕人的吸引力而言,田導今日的力量也許在我看來不能與十幾年前幾部大戲提出的時代風雲的田導放在同一個雲台之中。
今日的觀衆誰能料到當日一個《紅玫瑰與白玫瑰》将所有對于文學有想象和浸潤,對于寫實主義戲劇無任何觀感的多少複旦學子,多少同濟學生、北大學子、人大學生 …… 把他們緊緊抓到了劇場中,體驗到了戲劇與文學在浪漫主義的旗幟下的無限遐思。
一位主流陣地中的導演憑此堪稱偉大二字,她紮紮實實的給中國的年輕人看到了戲劇與文學共融,進入新時代中生命和活力的戲劇舞台。這些活力恰恰與細雨潤無聲的方案一樣,浸潤到了每一個 90 年代 20 年間的青年人們的心中,從而吸引和無比豐富地壯大了的戲劇觀衆陣營。
她在這條路上探索,一直能讓我們記錄到 2015 年的《北京法源寺》。在這部作品中,她既用寫實主義的底色和浪漫主義的飛揚,構建了一個表達中國百年曆史的接近史詩的大戲,她穩穩的在那給成長中的文學讀者已經從少年步入中青年的浪漫主義的戲劇主流觀衆,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市場戲劇格局,更不用說她之前的《四世同堂》,那麽今天的多少信任戲劇的基礎的紮實觀衆是來源于此,而這些觀衆往往形成了今日參與社會發展,形成中國的紮實的中堅力量的這一群重要的生命軍。
近些年,田導提出了 " 數字劇場 " 的概念,個人不敢苟同,自認爲沒有把戲劇和互聯網技術融合到底是手段還是戲劇發展的根本這一概念理清,我拭目以待。
四、斷崖式下跌的賴聲川
第四位賴導,一部《暗戀桃花源》火遍海峽兩岸(原本我成長的年代我以爲是火遍世界,今天發現真的它隻是火遍海峽兩岸)歸根結底的問題在于内地在 50 年代到 80 年代的過程當中,一直以寫實主義戲劇爲底色,而對岸在 50 年代到 70 年代中,甚至沒有寫實主義戲劇,甚至是沒有形成風格和力量的戲劇行業。然而賴導以自己的《暗戀桃花源》加 " 相聲劇 " 系列,既推動了台灣的戲劇繁榮,又帶來了内地青年讀者對于戲劇豐富的好奇(這一點也是時代紅利所然,因爲我們的時間信息差,兩岸都對全世界的戲劇沒有同步的信息接收的機會和能力)。
那麽賴聲川先生以這些作品愉悅豐富的表達了戲劇人和世界的關系,該多麽重要。在 80 年代,赴歐美留學 " 數理化 " 以及法律是顯學,學戲劇是不可思議的,然而賴導青眼有加選擇了戲劇。但是時代的英雄往往在偶然之中,雖然伴随着賴先生的前 20 年,有着原創或鵲占鸠巢的嫌疑,屢屢有人指責他在原始創意上偷取了别人的創作,但此文不在于辨别這些疑問,固這些不談。
在《暗戀桃花源》的時代,因爲改革開放它能進入中國大陸,因爲這部作品的對兩岸共同情感的關聯,一個不同時空場景中的互相錯亂交融的上世紀七十年代歐美舞台手法的借用,以及當時最爲重要的演員的加持——林青霞使得一部作品成爲範本,成爲看戲的青少年投時尚、文藝投名狀的狀狀。那麽後來他的各種戲,盡管達不到這部戲的文化和藝術的量級,但依然有動人、動情和技巧和技術上的相對的時間優勢(說時間優勢是因爲短短五年後中國内地的創作手法已經層出不窮)。
賴導在那個時代去緊扣每部戲的觀衆閱讀節奏,這是一個他的制勝法寶,是占據那個時代的戲劇的市場标志。
當然爲什麽我要把賴導放在第四?是因爲賴導的創作有一個極其讓我百思不得其解的特點,即他在《寶島一村》作品以後戲劇作品的質量呈斷崖式下跌。觀衆看了賴導的戲深感不适甚至憤怒的在網絡吐槽,直言節奏拖沓、坐如針氈,導演手法炒九十年代的舊飯,毫無創新、硬塞尴戲,賴導曾經緊扣觀衆閱讀節奏的制勝法寶沒了,取而代之的是現場的昏昏欲睡,或是低俗尴尬。
這種斷崖式下跌讓我到形成此文時依然找不到答案,他不是因爲年齡的成長緩緩的走下下坡路,而是自此以後沒有一部在導演手法上,以及文本創作上能夠進入二流狀态的戲劇作品。如果江湖傳聞中他沒有更厲害的合夥創作者給他的文本編劇階段的方案,他就寫不出好的文本來,那麽爲什麽從《水中之書》到《幺幺洞捌》再到《曾經如是》在導演手法上也讓人不忍目睹?舞台呈現的斷崖式下跌已經不能夠用他文本的問題能形容、解釋了。
然而這 20 年中的前 10 年必須得是記住是賴聲川導演以他名下的《暗戀桃花源》(如有别的創作者有疑問,請不要把我看成是幫賴導,把我的此文當成是賴聲川創作暗戀的佐證的證據,我隻是引用了他現在在市場上的海報中對他的稱呼)以一部《暗戀桃花源》推動了中國更多的戲劇人群。在那個時代,中國向海外看,中國的文化對海外文化的強力吸納,尤其是同文同種的台灣戲劇文化的沒有任何回避的坦蕩接受的時代紅利,幫助中國戲劇的市場化進程中吸引來了多少這樣的年輕時尚觀衆。
然而一聲歎息,還是要把此文拉回來說,《水中之書》《遙遠的星球一粒沙》等作品都不能用文本不能自圓其說來解釋了,強行的把任何他做不到的戲劇方案硬塞到劇中,讓所有人被《暗戀桃花源》時形成的權威感所壓倒,逼迫觀衆去接受這些作品。這些作品無一不是導演手段極其貧乏,編劇手法在内地現在的文本中達不到二流作品的文本,隻是我依然不懂這種斷崖式下跌的原因是什麽?我隻能說這種狀态不可思議,期待别人能回答。這種斷崖式下跌的舞台質量也定會在假以時日後産生巨大的對賴導的懷疑和傷感。
五、時尚戲劇鼻祖林奕華
第五位寫的是林奕華林導,我們不得不提,雖然時至今日已經沒有幾人記得,但曾經在 2007 年到 2016 年來,他真的是獨領一面風騷大旗的香港導演,香港籍導演坦白的說,除他之外,香港戲劇導演進入大衆戲劇眼光的絕無第二人。
他以他以幾部作品讓中國當時對于時尚有着迫切的營養需求的都市年輕人,感受到了多元文化。在他的作品中辦公室總有一位 " 僞娘 ",然而這位 " 僞娘 " 總是那麽的機智和時尚,和當下的 " 流量文化 " 是多麽的契合,多麽有異曲同工之妙啊,多少都市的青年人以到他的作品中去看奇裝異服,爲解決自己的時尚危機和時尚貧瘠的手段。
他的這種的創作思路的活躍,使得他又在當時的作品中能夠帶來很多時尚明星。比如說今日依然有着獨有地位的張艾嘉、劉若英曾與林導合作過,吳彥祖也演過他的作品,然而江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林奕華導演,畢竟在作品中缺乏文化的根的力量,他缺乏了戲劇作品中最爲重要的一點,就是血脈情感對于觀衆的大空間的市場需求的根。他在中國大陸市場的落寞即在于此,他和美籍台灣導演賴聲川還不同。
賴聲川導演這些年作品,雖然導演水準雖然斷崖式低迷,但他依然在低迷中去講一些文化道理,而林導卻無道理可講,所以今日觀衆已經不知他爲何人了,但是我們确實要深刻的理解和記得,這 20 年之中國戲劇的狀狀中,前 10 年有他不可或缺的功勞,沒有這個功能,就沒有今日的戲劇觀衆的一部分底色。
再說一遍,列甯說 " 忘記了過去就意味着背叛。" 我依然期待這五位導演,期待 87 歲的大導林兆華保重身體,能夠看到中國戲劇的下一步江山,期待孟京輝導演拿出先鋒和前衛的新标志。期待田沁鑫院長在如此之重要的崗位上再續《紅玫瑰與白玫瑰》的芬芳花香,戲劇之花香。至于賴導,也許他先解釋清楚自己的創作中的這種斷裂、斷崖是當務之急,當然對林奕華先生談不上期待,因爲已經知道他的未來和走向,我也希望這句話寫完,他讓我打自己的耳光,在才華的思路上當然總有意外,如果我能打下自己耳光,我内心無比幸福。因爲我希望他潛龍沉淵,又名再起。
二十年中國戲劇之狀狀感慨萬千,感謝文化,老夫停筆,再觀察個三五載,再寫第二個中國戲劇十年之狀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