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有超 100 萬行代碼在開源 AI 領域創建
" 現在每周有超過 100 萬行代碼在開源 AI 領域中被創建,有無數優秀的社區成員做出貢獻,我覺得開源的下一代 ChatGPT 指日可待。"5 月 27 日,在上海舉辦的 2023 全球開源技術峰會期間,LF AI & Data 基金會執行董事、PyTorch 基金會執行董事易蔔拉欣 · 哈達德(Ibrahim Haddad)談到了大語言模型的開源現狀。
順利交付!神十五航天員帶回 20 多公斤實驗樣品
2023 年 6 月 4 日,中國空間站第四批空間科學實驗樣品随神舟十五号飛船返回艙返回地面,在東風着陸場交付由中國科學院牽頭負責的空間應用系統。4 日 14 時左右,部分實驗樣品運抵北京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空間應用系統總體與相關實驗人員對返回實驗樣品基本狀态進行檢查确認,并交接相關實驗科學家開展後續研究。
我國載人飛船黑障區跟蹤測量取得重大突破
4 日清晨,神十五返回艙剛進入黑障區,返回艙的實時高清圖像便被準确捕捉,并通過車載通信設備第一時間傳至北京飛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員對其在穿越黑障區時的穩定跟蹤,表明我國在載人飛船返回穿越黑障區跟蹤測量難題上取得重大突破。
國内首部幽門螺杆菌感染防控白皮書發布
6 月 3 日,國内首部《中國幽門螺杆菌感染防控》白皮書(以下簡稱 " 白皮書 ")正式發布。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發布會上獲悉,白皮書由中國初級衛生保健基金會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共同發起,由張建中研究員領銜的幽門螺杆菌感染防控團隊牽頭,組織全國相關臨床、基礎、腫瘤、慢病及公共衛生領域專家共同完成,是國内第一部具有中國特色的幽門螺杆菌感染診療防控手冊。
廣西大瑤山發現樟科新物種群落
5 月 30 日,在廣西大瑤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聖堂山五指山片區附近的廟山沖,發現了以樟科新物種——大瑤山瓊楠爲優勢的季風常綠闊葉林群落。該群落的第一棵大瑤山瓊楠于 5 月 16 日在金秀瑤族自治縣六巷鄉大嶺村廟山沖被發現。這棵大瑤山瓊楠樹幹挺拔,約有 20 米高,周長 115 厘米,胸徑 36.3 厘米。
長江上遊發現極度瀕危野生植物種群
近日,三峽集團長江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在三峽庫區及其上遊開展長江中上遊珍稀瀕危野生植物調查時,發現極度瀕危滅絕物種——野生疏花水柏枝種群。疏花水柏枝是一種耐淹植物,夏秋休眠,冬春繁殖,生長在長江水位漲落帶的礫石灘。每年的長江豐水期,疏花水柏枝在水下休眠,到了枯水期時,又開始迅速生長繁殖。它的根系發達,對河灘水位漲落帶能起到保土固沙和綠化的作用,對恢複長江生态環境和提升長江沿線兩岸風貌有着積極意義。
我國首次實現人類幹細胞太空早期造血!
目前,中國空間站三艙已經部署了多個科研領域的科學實驗櫃,支持空間站開展更大規模的空間研究實驗和新技術試驗。從負責空間站在軌實驗的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中心獲悉,中國空間站科學實驗櫃已基本調試完畢,各項太空實驗正有序展開。随着此前天舟六号的成功發射對接,神舟十五号乘組航天員已經協助科研團隊開始展開爲期 6 至 15 天的細胞在軌培養實驗,其中就包括國際首次開展的人類多能幹細胞在太空條件下的人胚胎幹細胞體外造血分化的研究。
湖北後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 4 個新物種
6 月 2 日,湖北後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本底資源調查成果發布,宣布發現四個新物種。此次本底資源調查宣布發現的四個新物種分别是:鄂西商陸、鄂西蠅子草、五峰黃鹌菜、後河吻蝦虎魚,相關新物種的論文已經公開發表;更新了保護區各類物種名錄,大型菌物、苔藓地衣調查和基因分析填補了保護區資源調查空白。
新研究揭示核孔複合體轉運核糖體前體的分子機制
5 月 31 日,南方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冷凍電鏡中心,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隋森芳院士團隊在國際頂尖期刊《自然》(Nature)上發表了題爲 " 核糖體前體大亞基通過核孔複合體的出核轉運 " 的最新研究成果,該成果解析了處于 NPC 孔道内核糖體前體(pre-60S)的高分辨結構,展示了 pre-60S 通過 NPC 孔道過程中構象和組成變化,闡述了 NPC 協助 pre-60S 進行出核轉運的分子機制,爲進一步理解 NPC 轉運生物大分子的生理功能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原子間 " 呼吸 " 成量子技術新基石
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通過觀察原子在激光刺激下發出的光的類型,他們可以檢測到原子的 " 呼吸 ",即兩層原子間的機械振動。這種原子 " 呼吸 " 的聲音可幫助研究人員編碼和傳輸量子信息。研究人員還開發了一種設備作爲量子技術的新型構建塊。研究成果發表在 6 月 1 日的《自然 · 納米技術》雜志上。
人造電子皮膚破損後可自行修複
據發表在最新一期《科學》雜志上的論文報道,美國斯坦福大學研究人員首次展示了一種多層薄膜傳感器,這種人造電子皮膚可在愈合過程中自動重新排列。這是模仿人類皮膚的關鍵一步。這一進步預示着一個機器人和假肢新時代或将到來,未來它們将擁有類人觸覺的自愈合成材料制造的 " 皮膚 "。
百度以第一完成單位登頂 Nature
近日,國際頂刊《自然》雜志發表了百度在生物計算領域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并以 " 加速預覽 "(Accelerated Article Preview,AAP)形式快速發表。這 " 待遇 " 與當初 DeepMind 提出 AlphaGo、AlphaFold2 時相同。論文提出 mRNA 序列優化算法 LinearDesign,對生物醫學領域意義深遠。這是中國科技互聯網企業首次以第一完成單位的身份發表論文于《自然》正刊,也是 AI 應用于 mRNA 領域首篇 CNS 正刊論文。
青藏高原湖泊的高強度自然源氮氧化物排放獲進展
近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大氣與海洋科學系長聘副教授林金泰課題組利用完全自主研發的星基氮氧化物(NOx)排放快速精細反演算法,首次發現青藏高原湖泊的高強度自然源氮氧化物的排放。該研究結果顯示,青藏高原 135 個遠離人爲活動的大湖自然微生物源氮氧化物排放總量與諸多大型城市的人爲排放量相當。在此之前,尚未有如此高強度内陸水體自然源氮氧化物排放的報道。
研究揭示普通話背景兒童 DLD 患病率爲 8.5%
2 日,中國醫學專家基于普通話背景兒童的證據研究,率先揭示了發育性語言障礙 ( DLD ) 在普通話人群中的患病率和風險因素。國家兒童醫學中心 ( 上海 )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腦智發育平台負責人江帆教授課題組研究發現,DLD 的患病率爲 8.5%,明顯高于公衆更爲熟悉的注意缺陷多動障礙 ( 俗稱 " 多動症 " ) 的發生率以及自閉症的患病率。
太平洋珊瑚礁微生物樣本包括 28.7 億遺傳序列
施普林格 · 自然旗下學術期刊《自然 - 通訊》《科學數據》等最新發表多篇海洋學論文聚焦一項新研究發現,太平洋珊瑚礁微生物組 ( 幫助驅動和維持珊瑚礁生産力和生物多樣性的微生物組 ) 的多樣性,可能達到當前估計的地球微生物多樣性總量。
北京交通大學系統科學學院揭牌成立
2023 年 6 月 2 日上午,北京交通大學系統科學學院成立大會在科學會堂舉行。系統科學學院的成立既是學校深入推進新一輪 " 雙一流 " 建設,加強基層學術組織建設的重要舉措,也是把握傳統優勢學科升級改造、新興交叉學科融合發展大勢,充分發揮應用基礎學科創新引領和支撐作用的關鍵布局。
前瞻經濟學人 APP 資訊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