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君通識詞典已上線 2011/2000 詞條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 3372 天
昨天看到一個熱搜,說貴州一女子,帶着自己的英國老公回貴州家鄉。
本以為洋女婿可能會不适應,沒想到他很快就融入了當地的農村生活,又是翻土、砍柴、打糍粑,又是幫着殺年豬,動作像模像樣,幹起活來一點不含糊。
女子還放出了老公回村前後的對比視頻:
回村前,洋女婿西裝筆挺,一副紳士的樣子站在講台前滔滔不絕;
回村後,俨然成了村裡的 " 鐵柱 ",穿着圍裙,手腳麻利地幹農活。
新聞一出,獲贊 1 萬,評論全是誇獎:
挺好,上得廳堂,下得廚房。
這個人打敗了 70% 的中國老公,下班隻會玩遊戲,然後啥都不幹……
入鄉随俗體現得淋漓盡緻。
為什麼洋女婿的表現這麼得人心?其實靠的都是同行的襯托。
不少中國女婿,就連平時在家也從不幹家務,更别說跟着媳婦回村幹農活了。
對于這樣的丈夫,我們的評價普遍隻有一個字,就是 " 懶 "。
但看了這個洋女婿的視頻,我突然發現,他願意幹農活,并非真的因為自身多勤快,而是因為 " 感興趣 "。
貴州女子在視頻中提到,老公艾倫喜歡田園生活,也特别喜歡有傳統文化的東西或者氛圍,于是帶他到了自己的家鄉,結果老公玩得很開心。
艾倫覺得,殺年豬、打糍粑很有意思,看到什麼自己能做的,也會盡量去幫忙,即使做得不好,也會跟着家人學。
所以你看,别人覺得幹活辛苦,但他不覺得,反而覺得好玩、有趣,這才是他克服 " 懶 ",願意幹活的動力。
前幾天,看到一個大 V 的專欄裡,有個讀者跟大 V 訴苦。
讀者說,自己剛過 30,但卻一事無成,在公司裡隻是一個小主管。而公司本身也不大,做的又是傳統行業,沒有成就也很沒安全感。
" 我其實上學時挺用功的,也有幸上了 985,但不知道為什麼,走出校門後這股心氣兒就沒了,整個人非常懶散和頹廢。
很多次想振作起來,好好學習,好好充電,好好工作,但最後總是不了了之,買的書都看不完,制定的計劃都完不成,工作上完成領導交辦的任務後,再也沒法打起精神做額外的事情。"
這樣的狀态,讓讀者感覺很焦慮,他不滿現狀,卻也不知道該如何改變。
這種懶散頹廢卻無法振作的狀态,很多人都體驗過。
大 V 一針見血地指出,很多人的這種狀态,其實并不是真的懶,而是看不到希望。
舉個例子,如果有一份 007 的工作,很辛苦,但一年能賺幾百萬,這些人就會立刻振作起來,變得非常上進。
所以說,人之所以沒法振作,實則是因為看不到結果和自身行為之間的強相關性。
行為科學家皮爾斯 · 斯蒂爾提出過一個很經典的 "拖延方程式"。他把我們去做一件事的行動力,用一個公式來表達:
行動力 =(期望 × 價值)/(分心 × 延遲)
期望指的是對做成一件事的信心,價值指的是這件事能夠給我們帶來的回報,它們共同構成了我們去做這件事情的動力。
分心指的是你保持專注的能力,以及周圍環境中吸引我們注意力的因素,延遲指的是做完這件事情需要多久,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兌現它給你的回報,它們共同構成了阻力。
一個人若是充滿行動力去做一件事,要麼這件事非常簡單,立刻就能做完(延遲小);要麼這件事的價值非常高,高到可以克服分心和延遲。
洋女婿願意幹農活,就是因為他對這些農活抱有極大的興趣。所以農活對他來說,具有很高的情緒價值。幹完農活,能讓他感到身心愉悅,這就是農活給他的回報。
同樣,想要讓自家老公多做家務,就要讓他明白做家務的價值。
如果他每次幹完家務,得到的不是你的認可,而是沒完沒了的挑刺,你猜他下次還願意主動幹嗎?
所以,最簡單的做法,就是不吝啬自己的贊美,一旦對方做了一點小事,就算笨手笨腳做不好,也别急着挑刺,而是使勁誇。
滿足了男人 " 受人崇拜 " 的虛榮心,讓他覺得有成就感,他就會越來越願意做家務,并且越做越好,直到你挑不出毛病。
那麼,怎樣才能讓我們改變懶散和拖延的狀态,讓自己充滿鬥志呢?
一種方法,就是像那位大 V 說的,把自身行為和結果關聯起來。
作家蔡壘磊曾提到過一段自身經曆:
他說,自己曾經去健身房花過很多錢,但沒有一次能堅持下來,常常是一開始 2 天去一次,接着 3 天一次,然後 5 天一次,最後即使教練發信息催他都不去,錢也不要了。
後來,他想到了一個能堅持下去的方法。他對私教說,自己現在體脂是 20% 左右,接下去他一定天天去健身房,堅持 2 個月。
但在這期間,無論是在健身還是飲食上,他都聽私教的。前提是,私教要能跟他保證,讓他把體脂減到 15% 以下。
私教說可以。
于是,他才堅持了一個月,體脂就差不多刷到 15% 了。
為什麼之前這麼多次都不行,這次就行了?
因為他充分把自己交給了私教,充分信任教練的專業程度,也信任了他的保證,這讓他的行為和結果之間建立了強關聯。
所以,他不再糾結于短期的反饋,比如昨天去了健身房,今天為什麼沒變化,而是埋頭做,一直堅持到約定的期限。
最後,目标就在不知不覺中達成了。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像那位洋女婿一樣,關注過程,把事情 " 變得好玩 "。
自媒體作者李睿秋,在《打開心智》一書中分享了一個關于自己的例子:
但其實沒什麼好驚訝的,每周四我都會把自己關在書房裡一整天,斷掉一切電話、微信、郵件,從中午寫到晚上,直到寫完為止。"
這個過程很辛苦,需要事先用好幾天的時間去搜集和構思選題,還要查閱大量文獻、構建邏輯鍊條、檢驗每一個論據的有效性……
但是,在他看來,這個過程雖然痛苦,但也不是完全沒樂趣。
比如,搜集選題的時候,想到 " 這個選題不錯,應該能夠幫到許多有同樣困擾的朋友 ",會很快樂;
構建邏輯鍊條的時候,能夠順利地用自己積累的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一個現象,并經得起實踐檢驗,會很快樂。
更不用說把文章寫出來的成就感了,更快樂……
所以說,我們在面對一項長期的、艱巨的任務時,應該把目光放在過程中,關注在這個過程裡可以得到的收獲。
其實這也是把大目标拆分成小目标的方法,把一件長期的事情拆分,變成由多個短期反饋組成的結構,再通過每一個短期反饋持續獲得動力。
就像接力跑一樣,當你動力快衰竭的時候,立刻就能從新的樂趣、新的回報裡獲得獎勵和刺激,繼續前行。
能讓一個人充滿動力去做的一件事,往往都是低投入、高回報的事情。
但生活中,這樣的事情并不多。
更多的事情都是有一定難度,也有一定價值,且未必能快速做完,需要不斷給自己打氣,不斷克服短期誘惑的吸引力,才能一步步去獲得回報。
所以,我們在意識到做好一件事情之後,會在将來得到不小的回報後,就應該試着讓這件事 " 變得好玩 "。
帶着這種心态去做事,你就不容易失去對生活的激情和熱愛。
成長必備
你去年立下的學習目标完成了嗎?
是不是還停留在書的第一頁呢?
我知道你忙,沒時間學習,
但畢竟成長不能落下。
《精讀君通識詞典》每天發布 1 個概念,
每天花 10 分鐘,就能讀完。
如果你工作太忙,沒空仔細讀完一本書,
每天精讀一個概念,持續精進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