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阿裏影業在金雞百花電影節上官宣啓動中國版《花束般的戀愛》。
消息一出,影迷圈就炸開了鍋。有人覺得海報風格延續了原版細膩文藝的氣質,有人覺得海報文案中 " 男生 "" 那個女生 " 的稱謂青春疼痛感太過強烈。
當然,最熱門的話題還是豆瓣上 " 全國各地版《花束般的戀愛》大綱創作賽 "。
有豆友寫下一篇北京版後,影迷和樂子人們紛紛結合原片劇情和城市特色,相繼獻上了重慶、南京、沈陽、杭州等全國各地文藝青年 " 戀愛 - 分手 " 圖鑒,也被很多網友稱爲城市旅遊指南。
随後,這股創作熱情又蔓延到了亞文化圈層,繼城市版之後又相繼出現了脫口秀演員版、同人粉絲版、搖滾樂迷版 …… 每一版本故事梗概不過三四百字,但都精準表達出了原片内核,"看上班和雞毛蒜皮的瑣事,如何摧毀業餘愛好和親密關系。"
影迷本身就是創作欲旺盛的群體,很多人看似在寫翻拍的故事梗概,實則一字一句都是自己的真實經曆。
《花束般的戀愛》講述的是在東京生活的兩個文藝青年,在生活的壓榨下失去共同語言和戀愛激情的故事。影片對文青群體步入社會的心路曆程極其寫實,引起了很多内地觀衆的共鳴。
電影在豆瓣超過 64 萬人打分,評分穩定在 8.6,是近幾年爲數不多沖進豆瓣 TOP250 的愛情片,去年引進内地後收獲了近 1 億元的票房。
《花束般的戀愛》的編劇,是曾寫出過高分日劇《東京愛情故事》《四重奏》的坂元裕二。這位金牌編劇擅長通過生活瑣事營造細膩、說不清道不明的戀愛氛圍,還能在親密關系的書寫中融入對社會問題的反思。因此,他筆下的愛情片感人至深又金句頻出。
《花束般的戀愛》
《花束般的戀愛》就是一部日常又犀利的電影。影片大部分情節是兩個年輕人吃喝逛、聊天、同居的日常,沒有推拉,更沒有情感修羅場,單純憑借對白和生活場景的氛圍感來抓住觀衆注意力。
這些特點意味着,影片本土化的難度頗高。
首先是城市的選擇。原片是部鮮明的地域電影,東京的城市文化、建築群以及生活方式都是深度參與到情節中的。故事背景的更改必然會影響整部電影的風格。
不同地區的食物、方言文化帶給人的觀感迥然不同。在此次 " 大綱創作賽 " 中,不同地區的觀衆關注點就很不一樣。上海版中的 " 提醒陳丹青淮海中路不能騎自行車 ",成都版的 " 走二仙橋去成華大道 ",山東版的 " 一同考公落榜後分手 ",大部分都是當地人才有強烈共鳴的的梗和笑點,外地人看了很可能一頭霧水、不知所雲,無法沉浸到故事氛圍中。
《花束般的戀愛》結尾
另外,内地影迷對《花束般的戀愛》的喜歡,多少有種 " 母語羞恥 " 的心理。之前我們探讨韓劇翻拍時曾提到,觀衆面對非母語語言和文化時," 心理距離 " 和 " 認知流暢度 " 都會相應降低。同樣的故事,發生在東京我們能自然接受,但如果發生在國内,我們觀看之餘就會多一分審視。
在内地過往的影視作品裏,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是與戶籍、貧富差距、性别差異等相對沉重的社會議題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正如豆瓣網友所言,北上廣的 " 花束青年 ",都是到了年紀就得走的異鄉人。如果電影裏出現像山音麥(菅田将晖 飾)和八谷娟(有村架純 飾)那樣不考慮任何現實因素,完全憑志趣相投而在一起的戀人,多少會有些 " 不接地氣 "。
除此之外,原版有一處被影迷诟病的地方:男女主文藝屬性的刻畫流于表面。
很多影迷覺得,并不是喜歡押井守、楊德昌,愛看《寶石之國》,愛穿帆布鞋就是文藝青年。如果文青的交流隻是書影音互報菜名,很容易讓交流變成凸顯自我深度的 " 裝腔 "(實際上很多文青的初次會面确實很裝)。
原版之所以沒有太過強烈的裝腔感,很大程度得益于坂元裕二在情節與情緒轉換上的精準拿捏。想将人物塑造得文藝、不矯情,還要兼具生活感是很難的。
不知道中國版的主創們,能不能拍出令人眼前一亮的花束青年呢?
【文 / 葵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