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阿蒙
最近幾天的新作消息可謂是讓人看得眼花缭亂,各種具有相當讨論度的高質量作品層出不窮,既有打破 Twitch 單機觀看紀錄且極具争議的《霍格沃茲之遺》,也有玩家們期待已久的《塞爾達傳說 王國之淚》。
這也讓一些本該引人注意的小作品,反倒沒啥人在意了。
其中就包括《飛越 13 号房》,這部從題材開始就精準戳中國内年輕玩家痛點的互動影像遊戲——它講述了一個關于 " 戒網瘾 " 的故事。
steam 完整版售價 60.8 元
《飛越 13 号房》的劇情改編自臨沂市網絡成瘾戒治中心主任的真實故事,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 雷電法王 " 楊永信。
說到這個名字,你或許會好奇,這個打着 " 網瘾治療 " 的名号電擊了 6000 多名青少年的惡魔,現在怎麼樣了?
去年年底,B 站一名叫做 " 裝死豬崽 " 的用戶曾在某視頻的評論區透露,據他所知,楊永信前年患上了偏癱,目前處于一個半身不遂的狀态,正在靠針灸電擊進行治療。
圖源網絡,真假未知
盡管這名網友在發完評論後已修改了自己的用戶名,且相關截圖都已經被賽博包漿糊得不成樣子,但如此鼓舞人心的 " 喜訊 " 卻還是飛速傳播遍了全網。
當時就有不明真相的用戶質疑,對一名 60 歲的老人的傷病如此幸災樂禍,是否是有些殘忍了?
是的,這個被曝光于 2009 年的故事已經足夠陳舊,而臨沂市網絡成瘾戒治中心也早已關停,現在我們回憶起 " 楊永信 " 三個字,腦子裡第一時間出現的不是受害者慘痛的經曆,而是 B 站鬼畜區層出不窮的剪輯惡搞創作。
《黎明殺機》中以楊永信為原型的角色
再加上許多傳統玩家對真人扮演的互動遊戲并沒有太大興趣,所以《飛越 13 号房》熱度最高的階段應該也隻停留在了預告時期。
但随手刷刷這兩天的熱搜," 養 3 年狗狗被父母偷賣孩子絕食抗議 "、"13 歲男孩考試 18 分被父親意外刺死 " 、"38 歲男子因未婚被母親帶醫院檢查 ",這些社會新聞裡層出不窮的 " 中國式家長 " 争議,無疑在警示着我們那個強壓教育的年代還沒有過去。
所以在我看來,這個遊戲目前的讨論度如此之低,實在是一件讓人遺憾的事情。這些刻在一代 " 網瘾少年 " 記憶裡的傷痕,不應該就此被娛樂化乃至遺忘。
畢竟," 這不是遊戲,是現實。"
遊戲中的台詞
※下方大量劇透預警
2008 年,7 集電視紀錄片《戰網魔》将在 6 月 30 日晚上 8 點 20 在中央電視台 12 頻道《第一線》欄目播出,央視記者劉明銀深入采訪報道了著名戒網瘾專家楊永信的治療效果。
在這個節目的鏡頭記錄下,大量的 " 問題學生 " 在接受了楊永信的治療後,成功痛改前非與父母重建親情。曾經發狂揚言要殺死父母的網瘾少年,在治療後跪倒痛哭着悔過自己的過去。
《戰網魔》中家長對 WOW 的描述
節目與同名書籍一經推出,立刻吸引了無數将孩子教育視為難題的父母,他們把楊永信當成了救星,紛紛把自己的孩子送往了這所學校,更多類似的 " 戒網瘾 " 機構也在全國應運而生。
各路媒體與雜志紛紛發文,策劃專題節目對楊永信的所作所為大肆贊揚,相信你可能也有着類似的記憶。
《飛越 13 号房》主角張揚的媽媽,也就這樣看到了這所位于東南亞的 " 感恩國際教育中心 " 的宣傳廣告。
玩家所扮演的張揚是一名天天逃課蹲網吧的問題學生,盡管遊戲水平高超卻也因此慘遭學校勸退。
當母子二人站在學校門口時,校園裡的一切都顯得井然有序,感恩學校的同學、榮譽等身的楊永恩校長以及和藹可親的教官,張揚媽媽也就這樣放心地把他留在了這裡。
圖中白衣男子為角色楊永恩
盡管此時的張揚已經發現了學校的貓膩,妄圖逃跑并懇求母親,可在張揚媽媽眼裡這隻是他逃避學習的借口罷了。
而逃跑失敗的張揚,他所即将面臨的是"13 号感恩治療室 "裡刺穿大腦的電擊療法。
這種治療方法被現實中的楊永信稱之為 " 電休克治療 ",是用一定量的電流通過大腦,引起意識喪失和痙攣發作,從而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方法。
在遊戲中,玩家需要在電擊治療時點擊說出楊校長希望我們聽到的話,諸如 " 感恩 "、" 我錯了 " 等語句,來達到治療的效果。
2016 年廣東衛視《社會縱橫》節目組曾策劃過一期專題節目 " 當叛逆青春遭遇‘問題學校’ ",邀請了一名曾在楊永信網戒中心接受過治療的 " 患者 " 小秋,講述了治療的經過。
小秋在 2015 年進入網戒中心時已經 23 歲了,治療方法也改良成了用所謂 " 多頻脈沖治療儀 " 往插在手指上的針灸針裡導電,但所能感受到的還是 " 剪子插在手心裡的疼痛 "。
廣東衛視《社會縱橫》
不僅如此,在治療時楊永信還會循循誘導 " 患者 ",讓他們親口承認自己有網瘾并需要治療,并最終向他屈服。
在《飛越 13 号房》的設定中,如果玩家操控着張揚在遊戲中一味忍受這些不合理的治療與壓迫,就能像現實中絕大多數的 " 網戒 " 成功案例一樣,學會感恩并在離開之後抱着父母痛哭流涕,承認自己的錯誤。
但這不是 " 痊愈 ",隻是因為太痛了。
遊戲結局之一
玩家也可以選擇假意接受治療的同時與室友小胖策劃出逃。可沒想到他逃出學校之後才發現,整個小鎮的人其實都是感恩學校的幫兇,他們都靠學校帶動賺了個盆滿缽翻,自然不會放走張揚。
後來被抓回學校的張揚才知道,小胖靠着供認自己的路線獲得了 " 畢業 " 離校的機會,而在接受了長達 15 天暗無天日的電擊治療後,張揚也明白了隻有隐忍獲得校長的信任,才能獲得走向好結局的機會。
接下來的故事,熟悉這套劇情冒險類遊戲的玩家們應該也都能猜到,大概也就是積累 NPC 好感度獲取盟友、完成一些小搜證解謎,然後耐心等到記者來校采訪的時間點,離開這個學校。
記者與張揚的擁抱
當記者與張揚面對面單獨聊天時,記者問他:" 會痛嗎?" 張揚擔心門外隔牆有耳,一直以完美的假話掩蓋記憶裡的傷痛,但眼淚卻出賣了他。
" 為什麼哭呢?"
" 我沒有。"
" 你流眼淚了。"
" 沒有 ......我想待在這兒。"
這段遊戲中張揚與記者的對話,來自現實中 CCTV13 節目《網瘾之戒》記者柴靜與當時還在楊永信網戒中心的患者的對話。
在采訪結束之後,柴靜還對當時在場的家長進行了一個随機調查,當她讓曾經對孩子使用過暴力的家長舉手時,人群黑壓壓一片幾乎全部都舉起了自己的手。
同樣,覺得自己溺愛孩子的、因為忙而不顧及孩子的、将怒火發洩在孩子身上的、不懂怎麼去跟孩子溝通的,這些問題都獲得了半數以上家長的舉手。
反過來,當柴靜詢問起這些 " 患者 "," 在你們以往的想法中,認為父母不愛你們的,請舉一下手 " 時,在座幾乎全部的孩子也舉起了自己的雙手。
同樣的場景被複刻到了《飛越 13 号房》中,隻不過揭發真相的不再是那些以僞裝才能離開機構的 " 痊愈者 ",而是從未屈服的主角團,這便是遊戲為你準備的第一個好結局。
另一個結局要比這 " 燃 " 得多,不需要記者的幫助,主角團們靠着一場刻意制造的混亂,最終帶領全體學生們逃出了深淵。但是學校卻沒有被推翻,張揚為了揭發真相隻能隐姓埋名在小鎮中,繼續與楊校長鬥争。
在長期的壓迫與折磨下終于等來的這兩個結局,無疑不是大快人心且精彩紛呈,隻不過還是不能讓玩家滿意,因為它們倆無一例外都太假了。
遊戲結局時的字幕
也是直到這一刻,許多人才能清醒地認識到,這是遊戲,不是現實。
而制作組也早已預料到了玩家的反應,當你通關之後再回過頭去看看這一章的标題,它叫做 " 最終的幻想 ",現實中根本不存在 Happy Ending。
那些 " 患者 " 們大多數的人生,往往是在遊戲第一章就能走完的結局:" 媽媽的乖孩子 "。
張揚沒有反抗,順從地來到學校再順從地接受電擊,然後在電擊的陰影下成功 " 治愈 ",餘生再也不敢反抗母親的任何控制,這才是現實。
孩子永遠在等家長的道歉,家長一直在等孩子的感謝,往後循環,又是下一代人的誕生。
到此為止,《飛越 13 号房》算是把玩家重新拉回了這些新聞片段中,以第一視角真正去感受那些網戒學校的壓抑與痛苦,所記載的故事也與當年的紀錄片差不多。
對舊事的重現,縱然能讓更多人銘記楊永信的惡行,可依然不夠。真正讓這個遊戲飛越 "13 号房 " 的,是遊戲中所設置的一個《世界留言本》。
在這個留言本中,玩家看到了在楊永信與網瘾之外,更多遭受過 " 矯正教育 " 的孩子們。
他們中有的人甚至隻是像遊戲中女主角一樣談了個戀愛,亦或者隻是喜歡踢足球而荒廢了學業,就被父母以欺騙的方式送到了所謂的 " 行為矯正 " 學校。
這些學校往往學費昂貴且開辦在邊遠農村,以體罰學生作為所謂 " 鍛煉 " 或者 " 軍事化管理 ",然後等學生被折磨得毫無心氣了,再讓他們與家長來個認錯以宣傳自己的 " 教育成果 "。
盡管它們沒有電擊這樣肉眼可見極端殘忍的懲罰,但實則依然是以打罵折磨來讓 " 問題學生 " 屈服。
這樣的學校遍布在全國各地,并且到今天為止還一直有着源源不斷的生源。家長們往往都是像遊戲中的目前一樣,對學校進行了認真的調查與了解後,才将孩子放心地交到了惡魔的手上,留言本裡的每一個字眼背後都是一個絕望的家庭。
留言本裡不乏有直到去年年底才剛剛離開所謂 " 行為教育 " 學校的學生,他們總是在叙述的結尾留下自己的真實聯系方式,他們渴求着 " 如果你們需要素材,可以随時來聯系我 "。
當我們已經把治網瘾的楊永信當成一個段子來看待時,這個人物卻從未被判刑并依然活躍在精神病治療領域;治早戀的張永信、治成績不好的王永信、治抽煙打架的李永信更是滿大街都是。
事實是,隻要 " 問題學生 " 這個詞存在一天,這些斂财的學校與意識不到自己問題的家長就會永遠存在。
而這個遊戲,隻不過是給你我做了一個小小的提醒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