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記者 汪青 理财産品淨值大跌、贖回壓力陡增下,銀行理财子公司正在迅速調整策略,穩定投資者信心。
推出攤餘成本法理财産品正成為銀行理财子的留客利器。進入 2023 年 1 月,主打 " 穩健低波動 " 的攤餘成本法理财更是迎來密集發行期。與此同時,銀行理财子也在不斷加強對此類産品的營銷力度。
以交銀理财為例,其在 1 月 5 日陸續推出多款采用攤餘成本法計量的封閉式理财産品,并進行滾動發售。而在産品發售前期,交銀理财已在公衆号上相繼推出多篇 " 預熱 " 文章,對新産品進行推介。此前 2022 年 12 月底,交銀理财已經推出多款攤餘成本法理财。
" 基于目前的市場行情,确實有部分原定發行的定開産品被換成了攤餘成本法估值的封閉式産品。同時,考慮到很多銀行理财投資者此前因淨值大幅波動理财産品收益受損,而對銀行理财心有餘悸。因此在這類産品在發售前期,銀行都會先推送一波文章和短視頻進行知識普及和投資者教育。" 上海某股份制銀行理财經理王楠 1 月 12 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重拾 " 留客利器 "
理财新規後,銀行理财産品逐漸轉為當前的市值法估值。2022 年 11 月份以來,債市大跌,習慣了穩健收益的投資者們,對手裡的理财産品淨值大幅波動甚至持續虧損心有餘悸,進而贖回轉向存款。
為打破 " 流動性收斂—淨值下跌—産品贖回 " 的螺旋回路,2022 年 12 月以來,已有多家銀行理财子公司陸續推出了一系列以攤餘成本法估值的理财産品。
所謂攤餘成本法,是指估值對象以買入成本列示,按照票面利率或商定利率并考慮其買入時的溢價與折價,在其剩餘期限内平均攤銷,每日計提收益。也就是以買入成本計價,不考慮期間債券票面價格波動,将債券組合持有到期收益平攤到每一天,而不像淨值化産品那般每日顯示收益起伏不定,讓人揪心。
光大理财在官方微信号上給投資者舉例解釋,如果持倉一隻年化收益率為 3.65% 的一年期理财産品,購入 10 萬元,到期的收益即為 100000*3.65%=3650 元,如果将收益平攤到每一天,收益正好是 3650 元 /365 天 =10 元。也就是說,使用攤餘成本計價時,投資者可以在一年中的每一天看到 10 元收益到賬,每天一點小收獲,收益穩穩增長,這就是 " 攤餘成本法 " 如此受歡迎的原因。
記者注意到,不少銀行都在營業網點和手機 App 端開設 " 穩健低波 " 理财專區,将 " 消除持有淨值波動風險 "" 無懼市場利率波動,帶給您穩穩的幸福 "" 成本法計量,平抑波動 " 等作為宣推的賣點。
截至目前,建信理财、工銀理财、交銀理财、華夏理财、興銀理财、光大理财、平安理财、信銀理财、徽銀理财、蘇銀理财、杭銀理财在内的十多家銀行理财子相繼推出了此類産品。
2022 年 12 月底,建信理财發行的一款以攤餘成本法估值的封閉式産品,風險等級 R3,産品業績比較基準 3.60%-4.00%,期限為 392 天,1 元起購,投資方向為銀行存款等固定收益類資産。" 封閉運作,自動到期 "" 嚴控風險,精選資産 " 以及 " 成本法計量,平抑波動 " 成為該産品的推介賣點。
交銀理财也連續推出多款以 " 稀缺存款資源+攤餘成本法 " 作為亮點的 R2 型封閉式理财産品,産品期限 95 天到 370 天不等,業績比較基準在 3.00%-3.70% 之間。
在攤餘成本法發行量增長的同時,銀行理财子公司也在不斷加強對此類産品營銷力度。比如交銀理财,在 1 月 5 日發行七款攤餘成本法理财前期和後期,均密集推送多篇文章對此類産品進行推介。
平安理财在接受經濟觀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盡管銀行理财産品淨值整體波動低于公募基金,收益表現也更加穩健。但由于理财客群屬性,投資者對于理财産品始終抱有 " 低波動、收益穩健 " 的投資預期,當現實的淨值回撤影響到投資者預期,難免會加深投資者的心理焦慮,進而導緻不利于投資回報的非理性贖回行為發生。基于此,銀行理财子隻能通過嘗試新發低波動産品緩解。
根據監管要求,此類産品需要滿足資産管理産品為封閉式産品,且所投金融資産以收取合同現金流量為目的并持有到期。或者,資産管理産品為封閉式産品,且所投金融資産暫不具備活躍交易市場,或者在活躍市場中沒有報價、也不能采用估值技術可靠計量公允價值;以及符合要求的現金管理類理财産品。
" 簡單來說,攤餘成本法理财主要就是封閉式理财産品和現金管理類産品。" 王楠告訴記者,以債券為主要投資品的理财産品如果采用攤餘成本法,産品每天的收益都不會有太大波動,通過這種人為調節方式,理财産品的淨值曲線會相對平穩,淨值受到市場利率變化的影響較小。因而在債市震蕩時,相當于給投資者吃了一顆定心丸,持有體驗感會更好。
不論是股份行、城商行旗下理财子公司,還是國有大行系理财子,均密集推出攤餘成本法理财,是否意味着攤餘成本法估值重回主流?
" 目前各家推出的攤餘成本法理财都是在監管允許的範圍内,所以也不表示資管新規就開始放松了。監管的态度肯定是希望市場穩定健康地發展,本身購買銀行理财産品的大多數客群還是習慣了保本保息,在當前市場大幅波動之下,确實也需要給投資者一些信心。" 有銀行理财子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招商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廖志明亦指出,攤餘成本法估值的産品類型十分有限,當前使用攤餘成本法估值的産品主要是封閉式理财産品和現金管理類理财産品。預計使用攤餘成本法估值的産品不會成為主流,隻是階段性的策略選擇。
中金固收研究團隊亦認為,盡管攤餘成本法理财的發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對沖理财規模下降的作用,對債券市場修複也有一定幫助,但是其未來能否大範圍推廣仍面臨着客戶接受度的問題。此外,在淨值化大趨勢之下,調整資産的估值或與資管新規的立意相悖。
投資者回本期待
王楠表示,實際上,最近發行的攤餘成本法理财還處于在給客戶推介的過程中,根據目前了解到的情況看,似乎沒有想象的那麼吸引客戶。畢竟經曆去年年底的那輪銀行理财産品淨值大跌,投資者對銀行理财整體都偏謹慎态度。
" 在推介過程中,甚至有投資者會簡單明了地詢問,新發行的産品能不能保本?收益率能不能達到 4%?但不論是攤餘成本法還是市值法,底層資産都是類似的,為了留住老客戶吸引新客戶,理财子隻能通過密集發行此類産品安撫投資者情緒,緩解贖回壓力。" 王楠說。
市場波動下,銀行理财産品收益整體下滑。根據普益标準統計數據顯示,截至 2022 年 11 月末,全市場存續開放式産品的近 3 個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僅為 0.34%,同比減少 3.60 個百分點,較 2021 年 1 月減少 4.77 個百分點。
在各大社交平台上,銀行推介的攤餘成本法理财引起熱議。在避險情緒下,投資者對于保證絕對收益的存款産品則更加青睐。
" 去年陸陸續續買了十多萬的銀行理财産品,本以為年底怎麼也有兩三個點的利息。誰能想到最後算下來虧了快兩萬塊錢,和我買基金虧的差不多。到期後果斷贖回搶了一家城商行的大額存單,三年期 3.5%,再也不用擔驚受怕。" 網友 " 開水 " 對記者表示,理财經理也曾向其推介過攤餘成本法理财,了解到隻是低波動但并不保本,因此其暫時不考慮。
一般而言,當債市波動的時候,對于風險承受能力較低的穩健型投資者而言,購買攤餘成本法理财确實是一個安全的選擇,但是攤餘成本法隻是一種收益的計算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場減少理财産品出現虧損的現象,但并意味着保本。對銀行理财産品而言,決定其盈虧的關鍵性作用是理财産品的投資方向和策略。
對此,貝塔研究院認為,對于已經經曆了此前市場波動的投資者來說,在當下進行更換産品或許并不是個明智的選擇。市場短期的波動不代表未來走勢,在持有産品過程中無需過度關注産品的短期盈虧,不妨将眼光放遠,堅持長期持有,耐心等待,說不定仍能獲取相對可觀的收益。
同時,貝塔研究院建議,在購買理财産品前,投資者應認真閱讀産品說明書,了解理财産品的投資方向、投資範圍以及風險評級等内容,充分了解投資風險後,再選擇與自己風險承受能力和資金流動性需求相匹配的産品進行投資,這樣才能在提升投資體驗的同時,有收獲更多收益的可能。
在安撫投資者情緒方面,簡單的 " 喊話 " 安撫效果并不大。記者了解到,除調整估值方法外,目前有一家城商行為了穩定投資者心态,甚至在産品贖回時主動以 " 理财分紅 " 的形式将虧損的本金補齊。
盡管近期不少銀行理财産品淨值正在逐漸企穩回升,但對于此前經曆淨值大幅波動的投資者而言,回本或者還需要一段時間。
交銀理财方面表示,理财産品淨值正随着債券市場回暖而企穩,但前期市場波動仍對投資者心理帶來一定影響。預計随着市場的進一步回暖,投資者贖回壓力将有所減輕。
需要 " 自我革命 "
2022 年銀行理财産品淨值化轉型已基本完成,同時也首次将市場波動通過淨值展現在投資者面前。
" 在此輪贖回潮中,非理性贖回占比超出預期。各家都知道要做好投資者教育工作,但實際收效甚微。即使告訴他們任何理财投資都會有風險,不再保本保息。最後在推介産品時,投資者的關注點還是落在是否保本和預期收益能否達到。" 王楠坦言,以往購買銀行理财的客群基本都是銀行的儲戶,在他們的認知中,銀行理财就應該是低風險甚至是保本,短時間這種觀念很難轉變。
面對産品贖回考驗和壓力,平安理财則更多從投教端積極與渠道協同引導客戶長期持有,逐步降低客戶非理性贖回的可能性,配合線上、線下場景化投教。比如,在線上通過公衆号、視頻号、财富号、持倉陪伴等傳遞市場情況和固收類理财特點,引導長期投資理念,開展投教;而線下配合渠道開展形式多樣的投教活動,投研配合市場需求,下沉渠道。
銀行理财全面步入淨值化,不僅需要加強對投資者的教育,對銀行理财子公司主體能力建設也提出更高要求。
" 銀行理财産品數量增長可謂突飛猛進,但質的改善卻難有公認的突破。一定程度上,全行業在共同演繹同質化特征下的規模擴張。而規模至上和速度優先,既不符合金融三性平衡的基本原理,也無法全面落實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三項任務要求,特别是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工作要求。" 交銀理财董事長張宏良直言,銀行理财子需要 " 自我革命 ",一方面要尊重規律,統籌實現質的有效提升與量的合理增長。另一方面則要擁抱變化,深入做好資産與負債的匹配性管理。
張宏良表示,在全面淨值化後,銀行理财産品建立起 " 三單 " 管理制度,每隻産品單獨進行會計賬務處理,有單獨的資産負債表、利潤表、産品淨值變動表等,實現理财産品的風險隔離。通過編制利潤表和産品淨值變動表,能夠較好地解決淨值化轉型 1.0 階段的任務,實現産品收益衡量指标由預期收益率向淨值變動的轉型。然而,在資産負債表的實踐應用方面,卻存在諸多問題,仍需進一步細化與深化;比如在資産負債匹配管理方面,沒有真正做到根據不同客戶對于風險收益的要求,靈活采用權益階梯倉位策略、CPPI 避險策略或 TIPP 避險策略,并對底層資産的變現天數和變現損失比例等流動性風險逐項計量并分層管理,進而結合客戶風險偏好以及負債資金特點,做到資産負債有效匹配。
對此,張宏良認為,這些問題除了與當前公司治理(内部激勵約束機制)水平下投資經理層面單純追求産品業績、産品規模,導緻不夠重視資産負債匹配有關外,還與銀行理财子公司管理人員大多擁有體制性的流動性紅利 " 傳統思維 ",對 " 五分離 " 後的銀行理财負債屬性與資産屬性的平衡認知不夠有密切關系。
對于 " 留客利器 ",2023 年銀行理财投資者是否繼續給予信任也有待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