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的路,可以回頭看,卻無法再走一次
何其有幸,邂逅親近母語
二十年,我們和你一起
耕耘兒童閱讀的大地,星火燎原
仰望兒童閱讀的遼闊, 燈火通明
二十年,密密麻麻
寫滿了屬于我們的成長故事
你,願意播下種子,堅定無悔
我們,願意跨越山海,靜待花開
我和親近母語的故事
文 / 盧芳
自由教師,旅居卡塔爾 6 年,苦于卡國中文教育資源的匮乏,開啓兒童中文閱讀與寫作的教學探索之路,與 8 歲的女兒和堅持中文母語學習的孩子們快樂地學習與求索中。
女兒 2 歲半時,我們來到了現在因世界杯出名,6 年前并不爲人所知的沙漠之國——卡塔爾。
在她 3 歲考察國際學校時,我問一位英國籍老師:我們是中文家庭,孩子幾乎不會說英語,我該怎麽做才能幫她在幼兒園前迅速提升英語能力?
沒想到,她非常笃定地告誡我:" 你的任務就是跟她多說母語中文,隻有她的母語掌握好了,外語才可能學好,你隻管她的中文,英語都交給我們就行了!"
當時聽到這句話,我熱淚盈眶,爲老師的責任感而大爲震動;同時醍醐灌頂: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尤其是低齡階段,語言學習不僅僅是學會說話和表達自己,更是認知世界、開啓思維模式、鍛煉邏輯思維、形成價值觀的途徑,所以堅定地深入學習母語,通過母語所承載的 " 文字、文化、文明 " 功能,促進大腦發育,提升綜合認知能力,才是底層邏輯。在此基礎之上,多說幾句外語、說得溜點兒,都隻是花拳繡腿,遲早的事情。反之,母語不牢實,孩子在左右搖擺、糾結含義,外語的學習也會遇到瓶頸。
正是跟這位老師的交流,讓我堅定了夯實母語中文根基的決心。從此,在我們家 " 隻說中文,拒絕英語 ",成了鐵律和 " 家規 "。6 年時間,我們堅持中文親子閱讀,她把我訓練成了她的 " 私人閱讀機器 "。
首先是睡前閱讀。我們從 1 歲開始一直堅持,雖然總讀那幾本同樣的書,比如《手套》《三隻山羊》等等。但是可愛的、重複的劇情讓她沉醉,平時開心了就常常随口便念出來。
到了卡塔爾,家裏僅有一套精簡版的童話書,利用這套書,從她 3 歲半開始我每天給她讀一則故事。那會兒我對童書完全不了解,在網上看到書名和廣告便不假思索地買了。現在回想起來,真是過于草率。那套童話的配圖很機械、完全沒有美感。盡管如此,她還是喜歡聽,尤其是長發公主的故事,來來回回也不知聽了多少遍,仍然百聽不厭。這可苦了我,同樣的故事,每天重複讀,心覺無聊,同時讀得口幹舌燥的,太累了。
後來家裏又添了一套《不一樣的卡梅拉》,字小故事長,她要求我每次必須讀完一本,每讀一遍,我真是精疲力盡,經常讀着讀着就睡着了,卻總被她搖醒,不讀完不準我睡覺。也曾經連續 5 天堅決隻聽其中一本《我的北極大冒險》,甚至把家裏有所跟 " 北極 " 相關的書都翻出來。她聽了一遍又一遍,依舊樂此不疲,還能在同樣的地方笑得前仰後合。作爲一個陷入喜新厭舊模式的成年人,很難理解這其中的趣味,但我着實羨慕她的專情,于是無奈又乖乖地順從。
在給她讀故事這件事上,我其實找不着樂趣,雖然心裏明白給孩子朗讀很重要,但依然不是那麽熱心。一個晚上 5 千到 1 萬字的閱讀,真是挺累的。于是,總想方設法偷懶,甚至跳讀着 " 偷工減料 "。如果她想不起來讓我讀,我絕對隻字不提。每次睡覺之前,都催着她," 太晚了,趕緊睡吧 ",結果她總能記起來 " 還沒講故事呢 ",把困倦得睜不開眼的我拽起來。
我們家也常出現一個滑稽的場面,就是她拿着書追着我嚷嚷 " 讀故事了!讀故事了!" 像極了爲孩子吃飯操碎心的老奶奶滿屋子追在孩子後面說:" 乖,再吃兩口吧!"
我們這樣貓捉老鼠地持續讀了 3 年,情況突然出現了轉變。
這種轉變來源于我遇到了一本叫做《朗讀手冊》的書。咋看書名,還以爲是教人怎麽聲情并茂地朗誦的書,不太情願去讀。經不住各種場合的多番推薦,終于翻開瞅了幾行。這一翻才發現,這絕對是一本被名字耽誤的寶藏書。邊讀邊似有聖光閃現,不禁恍惚起來,難道我是被 " 閱讀之神 " 眷顧了?讀完之後,我幾乎認定,這正是解救我與女兒親子閱讀的救贖之書。
▲
《朗讀手冊》
[ 美 ] 吉姆 · 崔利斯 / 著 新星出版社
兒童閱讀師資能力認證初級必讀書目
序言裏的那句樸素、簡潔卻擲地有聲的名言—— " 我有一個給我讀書的媽媽!" 每每想起,都會破防。
原來朗讀這麽簡單的事情,可以成爲一個人一輩子内心最強大的底氣!
我被這句話徹底征服。甚至非常粗暴地将該書的宗旨總結爲一句話—— " 朗讀解決一切問題 "。
以前我隻是覺得,睡前讀個故事就是親子閱讀,就是我作爲媽媽必須做的工作,是我們中文學習的一環,我在心态上也僅僅是爲了完成這個任務,而不得不走個流程,既沒有思考過應該讀什麽、怎麽讀,也沒在意過爲什麽要讀。
但,《朗讀手冊》卻爲我展示了爲孩子讀書的最美好的意義——父母跟孩子因朗讀而連接在一起珍貴時光。這種時光,會成爲一個家庭或者親子之間的生活方式,或逐漸發展爲一種定義,定義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紐帶。
這不得不讓我思考,我想跟女兒建立一種怎樣的關系?想在她的生命裏擔當什麽樣的角色?如果不需要夜以繼日地待在旁邊看着、不是伺候吃喝拉撒行的體力勞動,隻需要簡單地朗讀,就可以成就我們之間溫情的紐帶的話,那我,似乎能行啊!如果僅需用我擅長的朗讀,就能夠幫助她擁有 " 我也有一個爲我朗讀的媽媽 " 這樣強大的生命的底氣,何樂而不爲!
同時,這本書也爲我卸下了所有的心理負擔。不用在意孩子是否懂了,不用在意孩子是否認字了,不用在意孩子是否學會了,也不用在意自己讀得好不好,能不能給孩子講解,能不能回答孩子的問題——簡單來說就是——管它三七二十一,放下一切對自己的不認可、不确定,抛開任何懷疑,讀就行了!
甚而,作者還說,親子之間許多沖突、矛盾、不解,都可能通過 " 爲孩子讀書 " 這件事來解決。真的假的?太玄了吧!起初我是有些半信半疑的。但後來的事情讓我信服了。
我倆吵架的時候,她覺得委屈的時候,我想起讀故事,于是跟她說:" 好了,現在是讀故事時間了,你挑個故事吧 "。" 故事 " 這個神奇的字眼就跟棒棒糖和冰淇淋一樣美妙,她馬上不哭也不鬧了,跳起來樂滋滋地就去拿書,接着布置她的閱讀角落,招呼我去她的地盤。假如她磨磨唧唧不願意彈鋼琴,不想寫作業,我會善意地提醒她一句," 一會兒怕是來不及講故事了 "。她也會馬上改變态度。
果然,沒有什麽是 " 故事 " 搞不定的事,沒有什麽是 " 朗讀 " 解決不了的問題。" 朗讀解決一切問題 " 這一八字真經成爲我的信條。
當我生氣的時候,當我不知所措的時候,當我勞累不想陪玩的時候,當我們都睡不着,當我暴跳如雷發作之後……這八個大字會閃現。神奇的是,一打開書,不論一秒鍾前我還多麽抓狂,隻要我開始朗讀,從發出第一個聲音我就能直接進入到故事當中,仿佛身臨其境。投入朗讀中的我,也能瞬間忘記此前的不愉快和焦躁。
慢慢地我發現,當 " 讀故事 " 不再是一種任務,不再有 " 好媽媽壞媽媽 " 的标簽壓力,這件事情就變得輕松多了,也變得有趣多了。朗讀真的成了讓我樂在其中的事情。
之前要讀完一冊繪本特别艱難,現在卻變得輕而易舉,她挑出任何一本故事書,我基本照單全收。時間實在不夠,隻能留下懸念,而我卻實在惦念着故事的發展,趁着她睡着,偷偷看完結尾。她知道後當然抱怨不公平,時常叮囑我:" 不許偷看,等着我一起讀!"
于是,朗讀,成爲我們這兩年最重要、有時甚至是一天裏唯一一起做的事情。她 4 點放學到家,我 4 點半得出門授課,回到家她已經入睡。在這半小時的交集裏,我會讓她一邊吃飯,一邊給她朗讀一本書。
《我和小姐姐克拉拉》就是這樣讀完的。她喜愛的《屁屁偵探》《怪傑佐羅力》《弗朗茲的故事》《一年級大個子二年級小個子》《列那狐的故事》《笨狼的故事》《蜜蜂公主》《小姐姐克拉拉》《小熊維尼》《七色花》《匹諾曹》《長襪子皮皮》……都是這樣讀完的。
出門旅行的時候,我們的箱子裏總放着重重的書,每天最放松的時間都是一起遊走在故事裏。
現在她已經 8 歲,雖然已經能夠認些字,也偶爾嘗試自主閱讀,但相比于英文,中文書似乎還是難很多,哪怕帶注音版她都不願意自己讀。偶爾我也會擔心,但那八個字總能及時緩解我的焦慮,讓我回到關注到彼此擁有的這種美好時光上來。
" 隻說中文,拒絕英語 "。也許這在國内雞血學習英語的環境顯得過分 " 凡爾賽 ",但時過境遷,6 年之後看到周圍的中國孩子們在一起玩的時候全英文交流、完全不說一個字的中文,才會感受到這條鐵律的重要性。
那些從小在家裏也夾雜着英文的孩子,除了偶爾跟成年人交流用中文,大部分人在生活中已經不再學習中文。每每看到那些孩子,我總是很慶幸自己早早地下了決心、并且努力堅持了下來。
我相信,在遠離母語的環境裏,隻要在日日的朗讀聲中堅持着澆灌,花兒總會開。【END】
兒童閱讀師資能力認證 3 周年
您和親近母語的故事,歡迎投稿
班主任|小雅老師
電話、微信|17705187868
班主任|朱老師
電話、微信|13951937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