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記者 姜鑫 健康保險在居民健康與養老保障中發揮的作用有多少?
對此,9 月 7 日,南開大學、小雨傘保險經紀聯合發布了《2022 健康與養老保險保障指數測算研究報告》(以下簡稱 " 報告 "),就 25-40 歲之間、身處三線及以上城市、線上消費意願較高的新年輕中産人群進行了調研分析。
報告調研發現這部分人群風險意識和理财觀念較強,對保險理念的接受度和認可度更高,但整體的健康與養老保障情況還處于中等偏下水平,養老保障儲備方面存在不小的缺口。報告還稱,目前,我國靈活就業人員已經達到了 2 億人左右,約占全國總就業的 27%,這類人群未來的養老保障,也需要提早規劃。
報告還就健康險發展現狀和趨勢進行了分析,在南開大學衛生經濟與醫療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銘來看來,商業健康險的發展離不開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建設的框架,多層次體系中社保占據主導地位是無法撼動的,但其不能完全滿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要,這也爲商業保險創造了一定的條件。
健康、養老保障幾何
據了解,2023 年 5 月,課題組在小雨傘保險經紀的協助下,通過互聯網渠道發放調研問卷,分析健康和養老保障需求及健康保險、年金保險購買意願。此次調研共回收調查問卷 4716 份,回收的問卷樣本覆蓋全國 23 個省市。
健康保險保障調研人群中,78.7% 的受訪者年齡在 26-40 歲之間,爲青壯年勞動力人群;樣本人群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曆占比超八成;81.7% 的問卷受訪者就職于企業,其中就職于民企的受訪者超六成。婚姻狀況及贍養老人方面,74.8% 的問卷受訪者已婚并育有子女,65.5% 的受訪者需要贍養 1-2 位老人,處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階段。與之相對的是,66.2% 的受訪者長期居住在一線或新一線城市,近六成受訪者家庭年收入在 5 萬 -20 萬元之間。
養老保險保障調研人群年齡結構則更加年輕化,近七成的受訪者年齡在 26-35 歲之間。報告測算結果顯示,健康保險保障指數爲 0.6885,養老保險保障指數爲 0.4746,健康與養老保險保障指數平均得分爲 0.5816,整體的健康與養老保障情況處于中等偏下水平。
調研發現,95.3% 的受訪者在基本醫保的基礎上配置一定數量的普惠性商業健康保險(以下簡稱 " 惠民保 ")或重疾險、醫療險等商業健康保險,超四成的受訪者購買了惠民保;僅 10.8% 的受訪者健康險保費支出占家庭年收入的 3%-10%,13.7% 的受訪者健康險保額占家庭年收入的 12-20 倍;約五成的受訪者健康險保費支出或保障額度不足,這與健康保險保費收入持續低迷、增速放緩的數據表現一緻。
在不同人群的保險配置上,受訪者中已婚有孩子的群體健康保險保障情況最優,其次是單身無孩子的群體。報告顯示,從年齡段劃分來看,31-35 歲年齡段爲健康保險保障情況的最優區間,是 " 四二一 " 核心家庭中主要勞動力的年齡分布,也代表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健康保險保障較充分,保險公司或可繼續加大特定人群專屬健康險産品創新。另外,報告還發現,相較 2021 年,各年齡段健康保險保障得分均有所提高,26-40 歲年齡段提升幅度最大。
報告認爲,随着互聯網人身險新規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以及互聯網紅利的逐步消失,健康險線上渠道業務快速發展的勢頭呈現降溫趨勢。雖然我國居民具有廣泛的醫療健康保障需求,但購買商業健康保險的意識和動力還不足。用戶教育和營銷獲客一度是保險公司着重發力之處,但在激烈的市場競争之下,客戶粘性不高,健康保險細分險種及健康服務保障需配合居民日益旺盛的醫療健康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還針對小雨傘平台内部客戶的保險購買意願進行了調研(共收回問卷 2189 份),這部分群體大部分有線上保險消費經曆。調研發現,有 14% 的受訪客戶人群尚未購買商業健康保險。同時,課題組針對重疾險和醫療險這兩個主要險種,詢問了受訪者現有的保單數量、保額以及預期可以應對未來支出的保額需求。
重疾險方面,受訪者中有三成擁有 1 張重疾險保單,四成擁有 2 張重疾險保單,現有的重疾險保額大多在 1 萬 -50 萬元,占比 34%,保額在 51 萬 -100 萬元的占比 33%。當問到受訪者預期的重疾險保額時,我們發現 0-50 萬元的占比出現了明顯提升,51 萬 -100 萬元、100 萬元以上的占比出現了下降。
醫療險(含惠民保)方面,受訪者中有四成擁有 1 張醫療險保單,三成擁有 2 張醫療險保單,現有的醫療險保額大多在 101 萬 -300 萬元,占比 41%,保額在 1-100 萬元的占比 32%。當問到受訪者預期的醫療險保額時,報告發現 0-100 萬元的占比出現了明顯提升,101 萬 -300 萬元、300 萬元以上的占比出現了下降。
惠民保的定位是在基本醫保和大病保險報銷後提供補充保障。根據小雨傘保險經紀客戶群的問卷調研數據結果,有 35% 的受調查人群曾經購買過 " 惠民保 " 産品,其中 18% 的人群仍處于保障期間内。在已購買 " 惠民保 " 的消費者中,有 41% 表示 " 保障意識增強,會繼續購買其他商業健康保險 "。可見客戶群購買 " 惠民保 " 的比例并不高," 惠民保 " 并沒有嚴重擠出其他商業健康保險,相反通過 " 惠民保 " 的宣傳引導更加提高了居民的保險保障意識。
根據總體回收問卷結果,調研還發現,超兩成受訪者在未來一年有明确的健康險購買計劃,險種主要是重疾險和醫療險。保費支出方面,願意花費 501-1000 元的人群占比最大,占比爲 25%,但受訪者願意用于購買健康險的最高年度支出并沒有局限于較低的數額,2001-5000 元、5000 元以上、1001-2000 元保費支出範圍段均有 14% 以上的受訪者選擇。
健康險保費增速放緩 賠付支出保持 30% 左右水平
報告顯示,過去三年在疫情影響下,我國醫療保健支出剛性屬性更加凸顯。從增速來看,我國居民人均醫療保健消費支出從 2017 年的 1451 元 / 人上升至 2022 年的 2120 元 / 人,年平均增長 7.88%。從占比來看,我國居民人均醫療保健消費支出占比從 2017 年的 7.9% 上升至 2022 年的 8.6%,醫療保健支出剛性屬性更加凸顯。
但在醫療費用支出中,商業健康險占比仍然很低。以 2021 年數據爲例,全國醫院醫療收入 35249 億元,基本醫保基金支出 24043 億元,基本醫保基金支出在醫院醫療收入中占比 68.21%,而在同一年,商業健康險的賠付支出僅爲 4085.3 億元,占比僅爲 11.5%,居民個人自費負擔較大。
也正因爲此,商業健康險的空間很大。不過自 2020 年起,商業健康險發展增速進入下行區間,2022 年甚至呈現負增長狀态。
究其原因,報告認爲一方面,在宏觀經濟下行等因素影響下,居民預期消費更加謹慎,保險産品及服務的購買欲望下降;另一方面,在我國健康險體系中占據半壁江山的重疾險受到 " 百萬醫療 "" 惠民保 " 等産品的沖擊,加之代理人渠道發展欠佳帶來的不利影響,重疾險疲弱的增長态勢對健康險整體業務發展造成拖累。
從承保業務支出來看,2017 年至 2019 年,健康保險賠付支出整體呈現上升的趨勢,賠付支出增速一直處于 30% 左右的穩定水平。自疫情暴發以來,健康保險賠付支出波動增大,2022 年出現回落。報告顯示,2022 年健康險賠付支出僅爲 3600 億元,同比下滑 11.9%。年内賠付支出的減少,一方面是因爲 2021 年行業賠付支出基數處于較高水平,另一方面是由于居民對醫療、重疾等消費型險種的需求弱化。多重因素影響下,居民的部分就醫需求延後,導緻當期的賠付支出有所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