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天海祐希年輕時曾待過的寶冢歌劇團(以下簡稱 " 寶冢 "),因爲一名女演員——有愛紀伊——自殺的消息,引起不小轟動。
▲天海祐希曾是寶冢的 " 尖子生 ",對于不熟悉日本的亞洲女孩來說,大多是通過她才認識了這家歌劇團。
在這數月裏,有愛紀伊的家屬陸續翻出了照片、證據,指控是寶冢内部不合理的過勞、欺壓,才使她最終選擇了離去。
寶冢高層代表雖然在發布會上緻歉,承認了連軸轉的工作量不合理,卻并未對内部女性的生存問題做出改變和認同。隻是據 Kyodo News 的報道稱,在外部壓力下,知情人透露他們可能會在年底前成立一個專家小組,來改善自家文化。
▲新聞報道截圖。
讨論一直延續至今,有人說,有愛紀伊隻是寶冢塑造的悲傷縮影之一。畢竟,這幾年有關寶冢的負面新聞,實在太多了。
先有霸淩風波頻發,而後又有媒體稱有女演員退團後 " 下海自毀 " 拍十八禁影片,以至于天海祐希的影迷們,都不得不開始重新揣摩:20 年前女王在登上歌劇團首席之位後,爲什麽僅僅兩年就選擇了退出?
▲當年天海祐希以 28 歲這一 " 尴尬 " 的大齡年紀轉戰演藝圈,退團時的場面相當轟動。
曾經,少有人會懷疑是寶冢自身出了問題。畢竟,它自帶的 " 女性力量 ",是出了名的。
20 世紀初,還是由保守的古闆派占據主流。女性的步調,大多被規定圈在家庭内,日本傳統觀念中,更有禁止女性上藝術舞台的說法。
而寶冢發起人小林一三,不僅借用了當時已經漸漸時髦起來的女子歌唱團模式,通過商業手段,逐步把全女班歌劇團支棱起來,在讓女性得以實現表演夢的包裝下,寶冢更一度成爲了 " 現代女性 " 的比喻和代名詞。
▲寶冢上世紀 90 年代的舞台舊照。
放在 20 年前,如果要面向女觀衆舉行一場 " 你最喜愛女歌劇團 " 比賽,全世界恐怕沒有幾家歌劇團會是寶冢的對手。可如今,寶冢溫和的面具正被一步步撕裂。
越來越多的人認爲,天海祐希的退出,或許從來都不是娛樂圈的魅力太大,而是寶冢的勸退力太強了。
▲天海祐希。
有人挖出了天海祐希在退團前一年接受的訪問,她曾坦言在寶冢音樂學校,不僅日程緊張,還有一種名爲 " 巡遊 " 的頗爲奇怪的課程——讓學妹在學姐面前表演一個小時,誰要是表現不好,就會被學姐揪出來集體批評。
後來,每當被記者提問在校時是否有被欺負的經曆時,天海祐希的回答也是蠻欲掩彌彰式的 " 可能有吧,我不太記得了 "。
▲天海祐希。
" 下海 " 也好,天海祐希退團也罷,種種看似難以理解的選擇背後,更像是女性身處龐大秩序之下的一種無可奈何的反擊。
哪怕披着 " 女性友好 " 的殼子,寶冢仍是被凝視着的,而且是隐匿得更深的父權産物。
男役女役,最終都是新娘後備役
結婚不是寶冢明文規定的條例,但塑造 " 完美新娘 " 的願望,卻能時刻從寶冢内部閃現。
很早前,BBC 曾推出過一輯有關寶冢歌劇團的紀錄片《Dream Girls》,拍攝小隊深入寶冢音樂學校,記錄女孩們的周遭日常。至今印象最深的,還是裏頭有關結婚話題的讨論。
▲寶冢音樂學校
一位從寶冢退役結婚的中年女性,在接受采訪時,像是無奈又像是自嘲地說 " 日本男人娶到寶冢女孩真的很幸福 "。
因爲 " 寶冢的校規很嚴,凡事都要得體。不管上面的人說什麽,都得照做。結婚後雖然和丈夫偶爾有摩擦,但都會忍着 "。
▲從寶冢退役結婚的中年女性的采訪回答。
寶冢的校規,嚴格是出了名的。但這種苛責式訓練,更多卻體現在對 " 清純、正直、美麗 " 校規所要求的 " 完美女性 " 培養上。
小林一三曾留下過名爲 " 醜女 25 條 " 的遺訓。其中,沒有笑容、愛發牢騷、總認爲是身邊人的錯、認識不到自己長得醜、自身存在導緻氣氛陰沉,都成爲了榜上的 " 罪名 "。它對應的幾乎是傳統性别觀念中,對女性普遍而傲慢的掃視。
▲曾經的寶冢娘役演員黑木瞳。/《十三邀》
寶冢擅長的,是教會女性磨練隐忍與 " 内苛 "。
在成爲想象中的大明星前,十幾歲的女孩們都必須進入寶冢音樂學校接受爲期兩年的練習。在這裏她們不僅要接受表演指導,還有堪稱嚴格到可怕的紀律訓練。
她們必須在每天早上 7 點前到達學校,在安靜之下完成各角落的打掃任務。
除此以外,每當遇到高年級學姐,她們還必須站得筆直地主動打招呼,遠遠瞧見時就得鞠躬,直到看不見爲止。
▲寶冢音樂學校第 105 期學生畢業典禮
爲了保持 " 謙遜 " 的品格,無論水平有多優秀,演員們在外都要自稱 " 學員 " 而非專業舞蹈者。
在《交給岚吧》綜藝裏,學員們還透露過,如果她們放在公用地方的食物被拿走,首先想到的、該怪罪的不是 " 小偷 " 随便拎走東西,而是自己沒有好好保管。
▲學員的回答(上)和主持人的感慨(下)。
/《交給岚吧》
這種禮貌,看上去讓人感覺和藹,可它又是通過裁剪了多少本該可以擁有的憤怒所換來的呢?
寶冢女孩不能擁有攻擊性,因爲這是身爲賢妻的對立面。妻子的影子,幾乎貫穿了她們的舞蹈生涯。
寶冢内部,把演員分爲娘役和男役。娘役是指由女性扮演的女角色,男役則爲女性反串扮演的男人。在進行 " 男女分組 " 後,她們的行爲舉止、服裝打扮,通常都有更明确、更性别化的要求。
▲寶冢歌劇團舞台照
身爲男役,要學習男人的步态,要墊肩、穿塑身衣,好顯得魁梧與有男子氣概,表現感傷時也不能落淚,因爲 " 男兒有淚不輕彈 "。
▲ NHK 紀錄片《寶冢主演男役傳說 狂熱的 100 年》
而娘役,則要盡可能展現女性的柔弱、精緻、軟語。
一直覺得,娘役可能是寶冢之中更容易被規訓化的角色。沒想到的是,哪怕是以硬朗面貌出現的男役,也逃不出安放在其身上的 " 嬌妻期待 "。
據說,小林一三曾給雜志寫過自己的想法,他認爲演員隻有成家,才算真正成人。溫婉的娘役,當然能成爲 " 大和撫子 " 般的賢妻,可即便是男役,也有 " 能更好了解男人 ",以便更好完成照料丈夫的任務的好處。
紀錄片中恰恰有那麽一幕:被選爲男役的女孩回家與父母談話,父親希望她能盡快獨立、結婚。而她自嘲地感歎大家都覺得男役會成爲好太太,因爲 " 在舞台上習慣當男人,也熟悉了男人的穿脫衣方式,回家也能幫丈夫脫 "。
▲生角爲男役,旦角爲娘役。/《Dream Girls》紀錄片
看到這裏,多少是有些難過的,不隻爲被禮節和教條填滿的女性,還爲她們花費了大量的努力、汗水,最終所有的理想、成果,卻都被輕松地簡化爲他人言語中的好妻子誇贊。
這種 " 無視 ",限定、裁剪着每一位寶冢女孩。哪怕寶冢曾經讓女人獲得了可展現自己的舞台,可她們依賴的、仰望的推手,卻似乎從沒有爲她們更改過—— " 女性擁有更多不同 " 背後的内核,是可以不成爲妻子的自由。
▲寶冢要求成員全部爲未婚,結了婚的女孩不能繼續待在寶冢。/《Dream Girls》紀錄片
女人們的博弈場,卻沒有女性赢家
蠻神奇的是,在這個女性聚集的舞台,劃分優秀與否的準則,竟然還是 " 性别 "。
在寶冢歌劇團内,設有 " 花 "" 月 "" 雪 "" 星 "" 宙 " 五個組以及一個由資深成員組成的 " 專科 "。每一組的台柱子,雖然都有男役與娘役的存在,可相比之下,無論海報還是舞台戲份,男役都享有絕對 " 站 C 位 " 的優待,娘役更像是輔助的工具人。
身爲男役,擁有的可以是近似男性在社會的特例。
據說在寶冢内部,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是,雖然大家都同爲女生,但男役的地位就是比娘役更高。洗澡時,娘役隻能用水盆在澡池子裏舀水、蹲着沖洗,而男役則享有在大澡池子裏泡澡的權利。
▲在寶冢官網上,男役的英文稱呼是 "Top star",而女役的稱呼則是 "Top 娘役 "。
男役是經過層層挑選的明星,而娘役的确定方式,卻是通過匹配男役,以及根據男役的意見基礎來選拔的。對角色而言,娘役必須演成 " 女 " 的,來彰顯男役的氣概和色彩。
▲寶冢舞台
曾有娘役、男役接受采訪時談到寶冢内部的結構,她們用了 " 大男子主義 " 這樣 " 返古 " 的詞來比喻。
她們覺得那個年代男女之間極其不平等,女人如同男人的仆人,這像極了寶冢的話語權分配,權威的總是男役。
▲ NHK 紀錄片《寶冢主演男役傳說 狂熱的 100 年》
男役優先的法條,許多時候甚至讓人産生了 " 裝男人 ",便能獲得更多權力的幻象。
當時的男役演員真矢美紀說:" 從前在舞台下看上去,隻覺得女孩很漂亮。真正進來以後,受到了很多沖擊,覺得還是演男的更好啊。"
▲寶冢舞台。
從前新老電影裏,能看到女性在屬于自己的競技場上呈現欲望與野心,分明是最過瘾的。
可在這個現實主義的女性博弈場,哪怕她們看似逃離了外部對女性步伐的規訓、擠壓,卻依然不得不在繼承了父制規則運行的小社會裏,以更隐匿的方式,重複軌迹。
人工縫合的燕尾服,成不了 " 逃跑的娜拉 "
據統計,如今在觀看寶冢歌劇團的粉絲裏,女性已占到 95%。可和許多人想象的不同,大部分來捧場的人,不是青春少艾、還沉浸在浪漫愛幻想裏的女孩,而是已婚貴婦。
在 BBC 于 1994 年錄制的《Dream Girls》紀錄片裏,曾有兩位中年女人接受采訪,她們談到 " 男役的魅力 " 時,直呼哪怕隻是聚會時聊聊偶像,就已經感到十足的興奮和快樂。而這副面孔,是她們的丈夫所不知道的真實的自己。
▲《Dream Girls》紀錄片。
社交平台上,有許多人對這種狂熱感到不解。
他們認爲,如果這些女性隻是單純把自己代入到娘役身份,沉迷男役所展現的 " 霸總愛情 ",體驗被愛的感覺,她們又爲何隻癡迷于此呢?明明愛情漫畫裏也有替代品。
狂熱的背面,體現的其實是女性的 " 自我缺失 "。人類學家 Jennifer Robertson 曾經寫過一本題爲《寶冢:現代日本的性政治和大衆文化》的書,她認爲女性被男役吸引的現象,并不僅僅是 " 情色代入感 ",還因爲男役是一名女性。
▲天海祐希在寶冢舞台。
寶冢的反串 " 燕尾服魅力 ",釋放了女性回歸家庭、相夫教子、言行受到各種約束後被壓抑的天性。
在社會規訓中被切割太多的女人,渴望能如穿上西裝的男役一樣,站在舞台上談判、取得社會性的成功。而這些可能都是上世紀 80 年代、90 年代的女人成長中缺少的體驗。
▲寶冢舞台劇照。
這種燕尾服力量,看起來很強悍,底子卻始終是虛弱的。
有人發現,寶冢從創始人到制作部門,包括編劇、導演等高層,一直以來幾乎都是男性在掌控。這也從側面證明了,爲什麽寶冢輸出了許多看似 " 大女人 " 的戲劇,内核卻依然擰巴。
名著《飄》裏的女主斯嘉麗,出生在南方的莊園裏,童年時期就熱衷和男孩們一起爬樹騎馬、奔跑瘋玩,哪怕遭遇戰争、貧窮、親人死亡,她還是能一如既往地靠着自己的雙手撐下去。電影版的譯名——《亂世佳人》,很能說明這股韌勁。
▲《亂世佳人》
然而在寶冢版早期改編的《風共》中,閃閃發光的主角卻從斯嘉麗變成了白瑞德。有許多表現斯嘉麗韌勁的戲份,都被删走了。
譬如原版中,她爲了保住土地,想向白瑞德借錢卻苦于沒有得體的衣服,爲了保留内心的一片驕傲,撕下窗簾改造成綠裙子的經典一幕。
少了這一段,前來尋找幫助的斯嘉麗,便缺失了一些矜持與狡猾,更像柔弱的灰姑娘了。
▲《亂世佳人》
電影裏,她得不到白瑞德的幫助,便決定與妹妹的有錢未婚夫結婚,因爲她認爲,妹妹絕不會爲莊園貢獻一分錢,後來生了孩子,又再度成爲 " 二婚寡婦 "。相比情愛,她對土地的牽挂、對沒有血緣關系的家人的責任,故事體現的有更多。
但在舞台劇版中,少有表現她的 " 苦 ",大多隻呈現了她與白瑞德的愛情,以及男主的潇灑。戰争的苦難成爲了背景,電影裏白瑞德在徹底失望離開她後,那句堪稱靈魂的台詞 " 明天将是新的一天 " 也消失了。
▲《亂世佳人》
寶冢的存在,曾經是那個年代女孩們的慰藉。可與其說這是體恤的創造,不如說自始至終都是商機的果實。
如今,雖然寶冢依然保留着全女班的傳統,但其實早在 1946 年,寶冢高層就打算 " 做真正的戲劇 ",雇傭男性。本來已經招收了 8 名男性,最終由于各方面的反對,隻能不了了之。
而最初登台的寶冢少女們,其實都是僅僅接受過十分有限的音樂和舞蹈教育的人,與同時期專業的歌劇演出團隊相比,也許小林一三壓根就不打算把歌劇團打造成爲一個女性友好的舞台,而是可供觀賞的消遣。畢竟當初寶冢歌劇團誕生的雛形,正是爲了宣傳他的溫泉遊樂園。
▲寶冢官網劇照。
寶冢像是一種灌滿了加工味精的糖果。哪怕口号再美麗,女性反串的制造多麽成熟與迷人,可流水線般懸浮、幻化的燕尾服,又該怎麽成爲 " 跑出去的娜拉 " 呢?
内容編輯:ni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