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随着個體意識的崛起,和黑天鵝事件高頻的發生,企業需要打造面向未來的組織能力。組織能力是什麼?首先要有人,尤其是要有人才梯隊,而幹部中的幹部——高管團隊就是人才梯隊裂變的原點。而建造有追求、打勝仗的高管團隊是一個有規劃、立足長遠的過程,無論有再多的挫折和理由,都要遵循這個過程把高管團隊一步一步地夯出來。
現在已經是 2022 年底了,大多數企業都已經開始制定 2023 年的年度經營計劃。在年度經營計劃裡,一般會回答目标怎麼定,策略怎麼打,組織怎麼建,政策怎麼定這些問題。做到了這些,新的一年是不是就可以高枕無憂了?相信還有很多企業家心裡還是覺得不踏實。
為什麼會不踏實呢?因為真正要 " 打仗 " 的時候,最有可能出問題的環節,會是幹部。一年當中情勢會有動态變化,很少會按照規劃的路線圖去發展,在既定規劃和随機應變中尋找答案、實現目标是最考驗隊伍的,有戰鬥力的幹部的隊伍,會表現出堅定的意志力和靈活機動能力,在情勢變化中奪取勝利。
但是很多情況下,隊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甚至垮掉。如果隊伍垮塌掉,再好的規劃,再好的謀劃,都會落空。年度規劃在落實的過程當中,真正的風險會出在幹部隊伍上。
幹部隊伍有那麼多人,該怎麼抓?
1
高管團隊是幹部中的幹部,
抓幹部隊伍,要先從抓高管團隊開始
抓任何事情都要去抓 " 牛鼻子 "。幹部隊伍的牛鼻子,就是高管團隊。企業家抓幹部隊伍的時候,繞不過你的高管團隊。抓隊伍建設,核心其實是一個裂變的過程。
在一個企業,原來隻有企業家一個人操心,一個人排兵布陣,一個人睡不着覺,如果能把它變成 10 個人睡不着覺,核心團隊就建成了。這 10 個人跟你一樣殚精竭慮,跟你一樣去思考企業的發展問題。如果這 10 個人每個人再去帶 10 個人,那你就有 110 人。如果這 110 人每人再去帶 10 個人,那就有 1000 多人,你的龐大的幹部隊伍就建成了。組織的成長首先是團隊的裂變。
第一次裂變就是高管團隊。如何抓高管團隊?圍繞着什麼樣的目标去建高管團隊?我認為有成效的高管團隊至少有兩個特征:
第一,有追求。如果你的高管沒有追求,他就走不遠,也會影響企業走不動。企業是一個不斷成長的過程,每一個企業,企業家和他的團隊都在經曆過去沒有經曆過的事情。
一個企業今年做到 5 個億,它的核心團隊隻是經曆過 5 億的事情,明年做到 7 個億,這個過程需要面臨什麼樣的組織問題、業務問題,對他來講是嶄新的,都在做有挑戰的事情。如果他不能持續成長,就不能帶領企業持續成長。什麼能驅動高管團隊不斷成長,那就是追求;如果沒有追求,就不能成為稱職的高管團隊。
但是光有追求是不夠的,在中國,有追求的人肯定比有才能的人多。我也有追求,前天我去滑雪了,我說我一定能從那個很高的高坡上滑下來,結果發現有追求是不夠的。下滑的過程當中,根本就控不住節奏,控不住速度,所以就被搞一個大馬趴。
高管團隊還需要第二個支點,就是:打勝仗。
有追求,打勝仗,是高管團隊的兩個支點。單能打勝仗,但是沒追求,那你看不到未來,走着走着還不明所以,就輸掉了。兩個支點,既要有追求,要能看到遠處,又能看清近處,能夠打勝仗,能夠建功立業。
2
高管團隊建設不能一蹴而就,
需要有規劃、立足長期的建造過程
從語言規範上," 建造 " 團隊似乎搭配不當,像是個病句。高管團隊為什麼不叫 " 打造 "?為什麼叫 " 建造 "?其實用 " 建造 " 這個詞,也是深思熟慮的。
" 建造 " 是有規劃的打造。它有兩層含義:
第一,建造是有規劃的。就像蓋樓,一定是帶着規劃的。如果沒有圖紙,你很難去蓋出一棟大樓。而 " 打造 ",可能沒有規劃,就即興演出了。建設高管團隊一定先有一個規劃。建團隊,你沒有耐心,沒有足夠長期的規劃,很難指望能夠建立起高管團隊。
我們知道,一個有追求,有戰鬥力,團結的高管團隊的形成,是綜合因素作用的過程。其中有人的因素,你能不能去找到這麼多合适的人;有文化的因素,團隊能不能形成互信的文化,能不能形成有挑戰的文化;還有制度的因素,你的支撐高管團隊管理的這些制度能不能形成;也有慣例的因素;也有權威建立的過程。所以我們需要規劃,如果沒有規劃,希望短期内建立起一個團隊,是很困難的。
我們把中日足球對比一下,會發現 20 年前日本人就定了 50 年規劃,要在 2050 年獲得世界杯冠軍。當時在我們中國人看來,日本人怎麼那麼軸,那麼僵化,那麼機械?這麼長的規劃,靠譜嗎?但是因為有規劃,他們一步一步去改造自己的足球文化,去抓基礎設施,去抓基層,去抓小苗子,現在看日本的足球,再沒有人敢小觑了。
一個企業,哪裡有那麼多現成的、有條件又能相互搭配成為高管的人?如果沒有規劃,你就很難建起來團隊。
第二,建造是有過程的。在一個長期建設的過程當中,很難有清晰的衡量标準,可能有一萬個理由和挫折讓你中途放棄。
我做顧問的時候,也經曆過很多企業,有一個企業家,十幾、二十年前就開始要交接班,要建高管團隊,自己人不行,就從外部挖,從華為挖,從中興挖。結果請來一個高管,老闆不滿意,咔嚓廢掉,再請一個高管又是咔嚓廢掉,再重新找人。一而再再而三,老闆煩了," 企業還得我自己幹 "。現在老闆 70 歲了,團隊仍然沒有打造出來。
各位企業家一定要明白,高管團隊是一個建造的過程,而建造的過程中,除了高管團隊本身要成長,作為企業家本人也要成長,高管的成長是前進,企業家的成長是後退,有智慧的後退,積極的後退。
就像養一個孩子,孩子從小到大,逐步成長的過程,是父母逐漸從孩子的生活中後退的過程。孩子剛生下來,一兩歲的時候,你什麼事全包,衣食住行全管;再長大到了 5、6 歲的時候,你逐步開始讓他自立,自己吃飯自己穿衣;再往後,要讓他獨立前行,你逐步往後退。
我們的幹部,我們的高管團隊,仍然是這個規律,企業家要随着幹部隊伍的成長,有一個後退的過程。後退其實也需要企業家的自我提升和修煉。你能不能有節奏地後退?能不能有秩序地後退?在後退的同時,讓你的高管團隊還能夠成長起來。
高管團隊建設規劃做好以後,還要有過程。無論有再多的挫折和理由,都要遵循這個過程把高管團隊一步一步地夯出來。這就是 " 建造 " 高管團隊。我用 " 建造 " 一詞的目的正在于此。
換言之,企業家一開始創業的時候,需要前進,前進需要的是勇氣,而在打造高管團隊的過程之中,企業家需要的是後退,後退需要的是智慧。
3
管理者應該養成的思維——應該思維
使命、任務、責任,都是來自于外部的要求,都是不能推卸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在管理學上,我們管理者應該養成一種思維——應該思維。
我們思考一件事的時候,一定要想這件事應該怎麼幹。很多時候我們過于放大自己的主觀,說的是我想怎麼幹。所謂 " 應該怎麼幹 " 就是基于客觀規律,你不這麼幹不行。
比如,關于 " 一個企業家應該具備什麼樣的領導力 ",有一幫研究者就來分析那些偉大的企業家,說喬布斯、任正非他們身上有什麼領導力,得出 10 點,告訴你這 10 點就是企業家應該做的。現實中卻并非如此。何享健就說了,任正非又能講又能寫,我不能寫不能講,但美的仍然是一個偉大的企業。所以這種研究方式肯定是有問題的,另一種研究思路就是用 " 應該思維 "。
我們去研究高管團隊應該承擔、應該做什麼事。先看他們在組織當中應該承擔什麼責任,我隻要圍繞着應該做的事去要求他們,去配置資源,去建立機制,那總有一天能做到。
我們要去讨論,企業的存在符合 " 物競天擇,适者生存 " 的自然法則;内部的組織功能必須滿足外部要求而生。所以高管團隊必須承擔這個責任,如果承擔不起來,你的企業就做不起來,企業就不可持續。
企業為了發展,高管團隊應該承擔什麼責任?圍繞這個責任,我們去找到滿足要求的人。這其實也沒那麼難。我們知道人區别于其他動物、其他資源不同的地方,就是你明确對他的要求是什麼,他會通過學習的方式獲得。
這是最厲害之處。所以我們做企業一定要去用 " 應該思維 ":為了獲勝我們應該怎麼幹,為了企業有效率,流程應該怎麼建。有了應該,那麼把它當成前提,你去點點滴滴地改進。這就是 " 應該思維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