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門課不是爲女人設計的,我還不知道怎麽教女人 " 。
20 世紀 50 年代,在弗吉尼亞大學的一間教室内,一位教授被吓得夠嗆。那是他數十年教學生涯裏,第一次遇到女學生。
" 和教男人一樣 "。這位名爲瑪麗 · 傑克遜,且已經擁有兩個孩子的三十歲黑人女性,不僅順利完成了課程,還在 1958 年正式成爲 NASA 的航天工程師。" 隻有白人男性宇航員 " 的 NASA 時代,自此成爲曆史。
1977 年,瑪麗 · 傑克遜在弗吉尼亞州漢普頓市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蘭利研究中心。(圖 / 視覺中國)
類似的破局者頻頻在 NASA 出現,凱瑟琳 · 約翰遜就是另一個例子。
1962 年 2 月,約翰 · 格倫即将成爲第一位進入地球軌道的美國宇航員。但在出發之前,落地的坐标始終得不到确認。
面對 NASA 一衆科學家給出的解決方案,格倫卻隻願意選擇凱瑟琳 · 約翰遜的數據:" 叫那個女孩來,隻有她确認過,我才願意出發。"
這份信任,讓凱瑟琳 · 約翰遜——這位曾經的 NASA" 隐藏人物 ",首次步入公衆的視野。此後她還參與了水星計劃、雙子星計劃、阿波羅計劃等。無數次成功的航天任務背後,都離不開凱瑟琳 · 約翰遜的計算能力。
凱瑟琳 · 約翰遜剛加入時,NASA 還被稱爲 NACA。(圖 /NASA 官網)
60 年後,女性進入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等領域工作,早已不再成爲新聞。據統計,在中國上億的科研工作者中,女性達到 4000 餘萬,遠高于全球占比。
我們好奇的是,中國職場的 " 無女性地帶 " 是否真的被消除了?對女性而言,靠着天賦與熱愛打破 " 性别壁壘 " 和 " 刻闆印象 " 究竟有多難?
我們采訪了三位已經在職場從事數年科研工作的女性,她們的經曆或許就是最好的答案。
小時候的程豔,和大多江西女孩一樣,不被父母抱有太大的期望,能上中專,成爲護士或者幼兒園老師,已是極好的歸宿。
但程豔一口氣就考上了當地的重點高中,父母以學費太貴爲由勸說程豔放棄," 女孩子讀那麽多書,晚結婚以後生孩子很麻煩的 "。
好在有博士舅舅的扶持,程豔在家人的反對下,還是考上了當地最好大學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當年的男女占比誇張到 10 比 1,但她堅信女生少,并不代表女生不适合這個專業。每到考試季,程豔總會用靠前的排名反複佐證這一點。
大學一畢業,程豔就進入了美的,負責電磁爐方面的技術研發。入職一段時間後,憑借紮實的專業基礎和對市場的觀察,程豔提出了多爐竈研發的新課題方案。
隻可惜,新方案并沒有得到專家們的認可。他們并不看好一個剛剛畢業的小女生挑戰行業主流方案的行爲,尤其在這個男性工程師占主導地位的行業中。
程豔:剛剛進研發部時,近兩百人的團隊裏,女性隻有三名。最後排右二的那名女生就是程豔。(圖 / 受訪者提供)
在采訪中,程豔數次提及居裏夫人的傳奇故事。或許正是這位榜樣帶來的激勵,使得骨子裏就充滿着韌勁的程豔,絲毫沒有因爲外界的質疑而妥協," 原理上可行的方案,有什麽理由不去盡力嘗試呢?"
好在公司内部是支持她的。程豔開啓了長達兩年的實驗室閉關式研究的工作狀态。" 當時我抱着機器跑上跑下,我也沒覺得我的力量比男生們差多少。"
那時的程豔, " 早五晚一 " 是常态——早上五六點去公司做實驗,晚上一兩點才離開。" 躺在床上一閉眼滿腦子都是實驗方案,隻想着天亮了趕緊去實驗室驗證一下 "。
實驗中,經常會有大功率晶體管發生爆炸。對于普通人而言,炸掉 2-3 個可能就會選擇放棄,但是程豔炸掉了不止 1 萬個。這 1 萬次的爆炸,炸出了程豔的第一次成功,也炸碎了曾經屬于電磁爐領域的 " 無女性地帶 "。
因此項技術的創新突破,程豔于 2015 年獲得了美的集團第二十屆科技總結大會 " 科技明星 " 稱号——這是每一個美的科研人都渴望的榮譽。
程豔回憶,當時的實驗室裏,還有一位日本專家,起初也很不認可程豔的方案。直到程豔破局,日本專家逢人就誇 " 程豔是我見過的最大膽的女孩 "。
程豔的技術研發成功後,被用于美的銷往海外的多頭電磁竈産品上,令其銷量從原來的 3000 台 / 年,一下子就沖到了 10 萬台 / 年,成功促使美的在多頭竈這個品類打開了歐洲市場。
程豔是那一屆科技明星獲獎者裏唯一的女性。(圖 / 受訪者提供)
今年過年回家,程豔的兒子突然拉着她,要給她講故事。故事裏的三條龍在山谷中鬥争,最後隻有一條龍飛出山谷。程豔意識到,這三條龍指的就是她家的三兄妹。兒子轉頭告訴程豔:媽媽,我覺得你就是那條唯一飛出來的龍。
" 第三類人 "" 不苟言笑 "" 強勢 ",是小時候的王立瑩對女博士的認知。長大後,她在成爲博士之後,也成了美的一名研究員。
本科期間,王立瑩所學工科專業的男女比例還能達到 2:1。随着學曆的提升,女性的占比逐漸被稀釋。(圖 / 受訪者提供)
按理來說,讀到工科博士的王立瑩,早該習慣男多女少的環境。但是剛剛入職的王立瑩,還是被公司的 " 含男量 " 驚到了。" 在技術樓上廁所的時候,需要排隊的都是男的 "。
雖說男女比例失調,但王立瑩還是用了七年時間,從塗層科的一線研究員做到了部門管理層。這其中,靠的自然還是過硬的技術。
時間回到七年前,剛剛進入美的中央研究院的王立瑩,發現很多廠家在電器上使用的易清潔塗層,一旦溫度升高,就容易受到破壞,性能也随之喪失,導緻相關的電器變得越來越難以清潔。
王立瑩和團隊的其他成員決心攻破這個瓶頸。在之後的兩年半裏,他們研發出了一款耐高溫且更易清潔的塗層,獲得了日内瓦發明獎銀獎。
王立瑩:讀本科時的女性同學很多轉崗了,但能讀到工科博士的女生,基本都在從事與研發相關的工作。(圖 / 受訪者提供)
而這個過程中,真正的困難并不來自于研發,而是在落地層面。某次,王立瑩和另一位女同事在外尋找産線時,工人以爲她們是推銷員所以并不理會。就算王立瑩向廠家解釋自己就是研究員,他們也隻回了一句 " 把你們搞技術的人叫過來,我和他說 "。
但好在,公司内部的技術領域終究還是靠實力說話。那之後,王立瑩又在 " 抑霜技術 " 這一難題上取得了突破,并獲 " 國際領先 " 科技成果鑒定。
王立瑩認爲,女性這個身份,對于研究而言,有困擾,但不多。這麽多年裏,唯一讓王立瑩因女性身份感到尴尬的,也隻有一件事情:懷孕期間不能觸碰化學試劑。" 除此之外,我覺得女性在科研方面其實并不輸給男性,某些時候反而更有優勢 "。
身爲空調壓縮機差異化産品經理的齊秀秀,已經入職美的 10 年有餘。以純工科背景進入制造業、從一線員工到團隊負責人,齊秀秀的成長軌迹和發展路徑,比許多工科男性都要出彩。
齊秀秀出生于黑龍江,且是獨生女。與她交談時,你時常會忘記這是一位來自女研究人的發聲。(圖 / 受訪者提供)
就拿齊秀秀進入美的後,負責的壓縮機項目爲例。正常來說,這個級别的技術上市,普遍需要 1 年以上的時間才能實現;但是齊秀秀及她的團隊,隻用了 6 個月就做到了。
既要速度又要質量,這件事的困難程度不亞于重量級技術的研發。讓齊秀秀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新産品在上線之前必須要在産線上先試産一次,一般來說都需要三天,但那段時間,公司幾乎所有的産線都是無法空出來的。最終,她和團隊經過精細的規劃,把整個試制試産的時間壓縮在了一天,做完了整個實驗。
類似的極限操作幾乎存在于每一道工序裏。在無數次的追逐中,齊秀秀終于把不可能變爲可能。
此外,齊秀秀負責的品類,雖說在海外的市場已經非常成熟,但對于國内企業而言還是相對小衆,客戶的體量也有限。除了技術難題以外,客戶的不信任是另一個更大的阻礙。" 他們會覺得,你們美的這麽大的廠商,對我們這種小廠的單子可能會不太上心 " 。
在她的反複溝通之下,質疑也逐漸被打破。" 我們拿出的誠意還是最好的,客戶最終還是信任我們了 "。
齊秀秀最享受的,就是客戶們看到新品參數後,眼前一亮的驚訝。這也使得每次發布會結束後,她負責的産品都能湧現不少新的意向客戶。
齊秀秀:做研發還是很純粹的,就是結果導向,沒人看你的性别,隻拼智力和能力。(圖 / 受訪者提供)
其實,齊秀秀經手的很多項目,此前都是以男性爲主導。每次去見客戶時,對方得知産品負責人是女性時,也都會感到意外。" 但是更多時候,大家還是隻看技術,不看性别 "。
讓齊秀秀欣慰的是,雖然整個行業的男女比例是一比四,但女性從業者的數量一直在逐步增長。
" 剛剛入職的那一年,身邊的女生特别少。現在放眼望去,研發部的女孩子越來越多了 "。
" 就沒有任何性别困擾嗎?"
" 以前沒有,我覺得之後也不會有。如果有的話,我早就不在美的呆了 " 。
結語
采訪前,我們預設這可能會是一場關于 " 女性科研人在職場中被性别歧視 " 含量頗高的對話,但過程中我們逐漸意識到,這套我們曾經熟悉的叙事體系似乎并沒有在她們的身上重現。
值得反思的是,在這群女生身上,性别問題早已不是她們在職場披荊斬棘最大的阻礙。或許我們早就該從那套老舊的價值觀中松綁,重新審視當下女性在職場中的處境。
盡管性别帶來的困擾程度,在三位受訪者身上是階梯呈現的;但她們的經曆都呈現出一個共同的指向:科研世界的 " 她 " 力量,足以改變世界。
《三體》科研世界裏的女性身影。(圖 /《三體》)
女性無法從事制造業,成了過時且荒謬的謊言。一個數據是,截至 2024 年 3 月,美的集團共有超 1390 位女性中高管理層,4370 位女性技術工程師,5112 位女性售後師傅,每年服務全球約 5 億用戶。
" 與此同時,美的已外派近 200 位女員工前往 27 個國家或地區開疆辟土 ",在全球研發中心、生産基地及各海外市場中成爲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
科研無性别,不僅适用于美的一家企業。我們有理由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女性,在職場中打破越來越少的 " 無女性地帶 "。畢竟,性别從來就不是,也不該成爲科研從業者的門檻。
作者:李曼妮
校對:遇見
排版:鹿子芮
封面:《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