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鍾聲的敲響,象征着 2023 年車市 " 亂戰 " 暫時告一段落,但并不意味着車企 " 鳴金收兵 "。
自 1 月 1 日至今,各大車企陸續發布 2023 年銷量 " 成績單 ",盡管沒有搏鬥痕迹,但 " 火藥味 " 卻早已彌漫整個車市。衆多車企中,比亞迪的成績極爲亮眼,以年銷破 300 萬輛的成績,登頂全球新能源銷冠。在内卷嚴重的車市中,比亞迪仍能獨占鳌頭,大有 " 天下風雲出我輩 " 的既視感。
然而,比亞迪銷量攀升的背後,是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提升帶來的結果,或者說是新能源車型加速侵蝕合資品牌燃油車市場份額得來的成績。
此消彼長下,合資品牌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
自主品牌步步緊逼下,曾霸占中國車市 20 餘載的合資車企,不得不正視 " 活下去 " 這一課題。按照合資品牌在中國市場的體量進行劃分,大緻可以分爲三個層級:
一線:廣汽豐田、一汽豐田、一汽 - 大衆、上汽通用、廣汽本田等;
二線:悅達起亞、長安馬自達、長安福特、東風雪鐵龍、北京現代等;
三線:長安鈴木、廣汽三菱、廣汽菲克等
截至目前,三線品牌基本已經淘汰出局。2023 年,廣汽三菱一封《緻廣汽三菱全體員工的一封信》,轟動國内汽車市場。遙想當年,三菱的 " 名号 " 在中國汽車市場開拓期可謂是如雷貫耳,甚至被譽爲 " 國産教父 "。
盡管 2012 年成立的廣汽三菱,在廣汽集團的合資陣營中相對邊緣化,但憑借着帕傑羅等幾款車型,依舊在國内 SUV 市場上遊刃有餘,甚至出現過高光時刻。
三菱的退場,業内雖然早已有心理準備,但實際時間卻遠遠早于預估時間,倒在了國内 " 價格戰 " 元年。當然,廣汽三菱并不是第一個倒下的合資車企,在它之前,鈴木、菲亞特、歐寶、雷諾、讴歌等已經陸續退出中國市場,但廣汽三菱也不會是最後一家退市的車企。
與三線品牌黯然離場相比,二線品牌被迫在多重夾擊下掙紮求生,畢竟國内車市龐大的體量,對任何車企而言都極具吸引力。
早前,有業内人士預測," 油電同價 " 要到 2025 年或 2026 年才會實現。
" 價格戰 " 的影響下,新能源汽車 " 油電同價時代 " 提前降臨,意味着新能源汽車取代傳統燃油車的速度将會加快。換句話說,重度依賴燃油車市場份額的合資品牌,生存環境将會被不斷擠壓。
與此同時,身處第二梯隊的合資品牌,與第一梯隊合資品牌較量時,難免落入下風。
當燃油車市場份額不斷被蠶食時,一線合資品牌爲了穩定銷量,不惜通過 " 降價 " 等手段來達到目的。最終,二線合資品牌隻能通過更低的價格,進而謀求一絲 " 生機 "。
結合市場反饋信息,雪佛蘭科魯澤的裸車價隻需 5.69 萬元;部分地區,全新一代雅閣優惠幅度達 4.5 萬元;剛上市不久的起亞 EV5,指導價爲 14.95 萬元。
重重夾擊下,對二線合資品牌的資金、産品競争力等提出考驗。重點是,剛跨入今年," 價格戰 " 的号角再次吹響,二線合資品牌或面臨比 2023 年更嚴峻的生存環境。
與其說 2024 年是二線合資品牌的 " 淘汰賽 ",不如說是 " 生死戰 "。
回首 2023 年,唱衰合資品牌的聲音不斷,如 " 電動化速度慢 "、" 智能化表現不足 "、" 生存空間被擠壓 " 等等。
随着一線合資品牌陸續公布成績單,讓所有人對此前的判斷産生懷疑,似乎合資品牌在 2023 年的競争中依舊遊刃有餘。
以一汽豐田爲例,全年零售銷量數據爲 800018 台,同比增長 4.1%,其中電動化車型銷售 284983 台,占比 35.6%;高端化車型銷售 398075 台,占比 49.8%。
可惜的是,無論品牌如何粉飾太平,都難以掩蓋背後的波濤洶湧。
一汽豐田爲了緩解經銷商庫存壓力與資金壓力,迫不得已發布《緻一汽豐田經銷商夥伴的一封信》,信中提及 " 在 10、11 月份大幅下調生産的前提下,對 2023 年 12 月到 2024 年 2 月的生産計劃繼續實行大幅向下調整 "。
除一汽豐田以外,上汽通用也面臨着産能冗餘問題。上汽通用擁有 190.8 萬輛産能,但按照早前業内人士預測,2023 年上汽通用全年銷量爲 100 萬輛左右。這意味着,上汽通用的産能利用率已經降至 52%,有約 90 萬輛産能閑置。
空置的産能,或降低産能,都表明一線合資品牌 " 躺赢時代 " 成爲過去式。面對 " 内卷 " 的汽車市場,上汽大衆的态度是積極的,但收成卻是慘淡的。
上汽大衆公布旗下純電動 ID. 家族銷量成績時,重點強調了在 ID.3 的助力下,上汽大衆家族連續 6 個月熱銷破萬,全年銷售 10.97 萬輛。看似潛力無限的背後,實則是上汽大衆 ID.3 自去年 7 月降價 3.7 萬元帶來的成果。
" 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短短十二個字用于形容當下的一線合資品牌極爲恰當。
" 我們貼得起中國市場,等你先‘燒死’,我再進來搶市場 "、" 新勢力會的,我們 3 年就學會了。我們會的,新勢力 10 年也學不會 "......,類似以上的 " 自我安慰 ",在 2023 年車市上并不罕見。
"2024 年,合資車企是否還有反攻機會?"。
對此,崔東樹曾表示,合資品牌還未到消亡的時候,但電動化依舊是合資車企無法逃避的現實。關于合資品牌 2024 年,甚至未來的 " 活法 ",業内早已做了無數推演,不外乎 " 自我革命 "。
不過,對于收獲無限榮耀的合資品牌而言," 低下頭 " 完成 " 自我革命 " 是巨大的挑戰。當然,所謂的 " 挑戰 " 隻是合資品牌仍能依靠燃油車的利潤所存活,還沒有逼到牆角,依舊沉浸在燃油車時代的榮譽中。
随着 2024 年的車市戰争打響,自主品牌與合資品牌悉數會在市場上短兵相接,合資品牌或面臨比往年更艱難的局面。
視頻号回顧:
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