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26 日晚,大衆與小鵬用一場新舊造車勢力的 " 聯姻 ",引發了汽車圈的新 " 地震 "。與此同時,奧迪與上汽集團進行深化合作的消息也随之公布,從另一個角度也爲此前奧迪欲購買中國電動車平台授權的傳聞,給予了最終的回答。
時隔一日,上汽集團也官宣與奧迪公司簽署諒解備忘錄,雙方将結合各自優勢,加快上汽奧迪全新電動車型開發,滿足中國客戶對高端電動智能網聯汽車的需求。由此可見,在電動化與智能化方面已不占優勢的奧迪,已經通過實際行動加快了追趕的步伐。
但奧迪爲何在電動化布局上要選擇上汽?奧迪與一汽的合作又是否會受到影響?未來中國電動化産品能否爲奧迪打開新局面等問題,都值得進一步深思。
上汽靠平台優勢搶得先機
其實在電動化布局上,奧迪的 " 起步 " 并不算晚。早在 2018 年其首款純電 SUV 車型 e-tron 推出以來,奧迪就制定了一系列的電動化發展戰略。而在此次與上汽的深化合作當中,就明确指出了雙方将通過共同開發,快速、高效地拓展高端市場智能網聯電動車産品組合。
自 2014 年開始在新四化布局以來,上汽已經在電動化與智能化領域取得了不少成績。尤其在去年,還推出了純電專屬系列化平台 " 上汽星雲 ",目前基于該平台打造的 MG MULAN、智己 LS7 等車型,已在市場中赢得不少用戶的青睐。
并且根據上汽的規劃,從今年起至 2025 年,包括 800V 碳化矽電軸、固态電池、整車中央協調運動控制器(VMC)、銀河 3.0 智能車全棧解決方案等一系列領先技術,都将在以智己 LS6 爲代表的新車型上逐步落地。
由此可見,奧迪選擇與上汽更深層次的合作,無疑就是看中了對方在平台化方面的優勢,但又絕不僅僅是依靠 " 拿來主義 " 進行産品布局。此次與上汽簽署的備忘錄中,就提及了奧迪将通過推出全新的電動車型,進入此前在中國尚未覆蓋的細分市場内容。
從目前奧迪在化布局的電動化産品來看,側重點都集中在中型和中大型純電 SUV 車型。而在 Q3 所處的緊湊型 SUV,和 A4L 所在的中型轎車市場,奧迪仍存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因此,在競争更加激烈的細分市場中,奧迪未來也将用更豐富的産品矩陣,來參與到競争當中。
奧迪一汽未來仍是主導
雖然與上汽達成了新的合作計劃,但奧迪在華新能源戰略的重心,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内,依然還将聚焦于以奧迪一汽爲主的 PPE 平台。畢竟與上汽方面的合作目前還都集中在中國市場,而且也不會影響到已經推出的 MEB 平台産品。而根據奧迪此前規劃,其未來的高端産品還要仰仗與保時捷共同研發的 PPE 平台。
作爲奧迪在中國第一家擁有多數股權的合資公司,奧迪一汽自去年 6 月成立以來,就希望通過本土化的優勢,在向着電動化轉型的競賽中搶占先機。而僅用 20 分鍾完成公司注冊,到僅用兩天時間完成施工許可證的辦理,各方對于奧迪一汽的支持,也讓其用驚人的速度,完成了許多公司甚至一年都不能完成的發展進度。
此外,在不久前一汽集團迎來成立 70 周年之際,奧迪還與中國一汽簽署諒解備忘錄,雙方将協力進一步強化産品陣容,推動電動化車型發展,并強化中國本土技術的引入。同時,雙方還将進一步加強并優化銷售架構,以實現産品上市流程的優化。
現階段,奧迪正在加速通過 PPE 平台的推出,來進一步在全球範圍擴大電動車車型陣容。從 2023 年起,奧迪也将發起公司曆史上規模最大的産品攻勢。根據規劃,首款基于 PPE 平台打造的量産車型奧迪 Q6 e-tron 車型将于 2023 年下半年亮相。
在 2024 年即将竣工投産的奧迪一汽新能源工廠中,包括奧迪 Q6 e-tron 和奧迪 A6 e-tron 系列的三款車型将最先投放市場。到 2025 年,奧迪将在中國提供 5 款本土生産的純電動車型,全球将提供約 30 款新能源汽車。
豪華品牌電動化還要 " 靠中國 "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内,以 "BBA" 爲首的豪華品牌,在各類場合中都反複喊出了 " 在中國,爲中國 " 的口号。随着中國電動化和智能化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豪華品牌正在經曆着從 " 爲中國 ",到 " 靠中國 " 的轉變。
作爲奧迪主要的競争對手之一,寶馬去年 6 月就以創紀錄的 150 億元投資,開啓了沈陽裏達工廠的運營,并率先投産全新純電動轎車 i3。如今,沈陽已經成爲寶馬集團全球最大生産基地,未來更多電動化車型也将在這裏投産。同時,與長城合作的光束汽車也有望在年内正式投産。
奔馳雖然在華沒有專屬的電動化工廠,但其純電動車型産品線也進一步得到了豐富。包括中大型純電轎車 EQE,以及 EQA、EQB 和 EQC 等三款純電 SUV,就宣告了北京奔馳 " 全面電動化 " 的進程。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 5 月份,網絡上還流傳出蔚來創始人李斌與奔馳董事會主席康林松會面的照片,這也引來了外界對于蔚來與奔馳或在商讨未來合作的無限遐想。
而從市場表現上看,今年上半年,寶馬純電車型(含 MINI)的全球總銷量爲 152936 輛,同比增長 101.5%。奔馳純電車型則以 102600 輛的數據,實現了 121% 的增速。對比之下,奧迪 75647 輛的銷量,以及同比增長 51.2% 的數據就顯得并不出衆了。
需要指出的是,在 "BBA" 所處的高端汽車市場中,中國品牌也正在加速搶占本就不大的份額。在今年 6 月,30 萬元以上新能源汽車銷量排名前 10 的車型中,中國品牌就占據了 8 個席位。因此,對于豪華品牌,尤其是奧迪來說,隻有努力追趕,才能避免出現在這場競争中被淘汰的可能。
而通過當前一系列的舉措可以發現,奧迪已經認識到了差距,正在全力以赴迎接電動化與智能化的挑戰。無論是與上汽的深化合作,還是加速 PPE 平台的建設,未來奧迪能否迎頭趕上,還需要更多來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