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喊你做這做那,但又從不提拔你,原因多種:
1,幹的活多,卻不精
做的事情雖多,但都是些雜活,核心項目參與較少或未曾參與,使得這些功勞無法成爲職位提升的基石。
比如:領導安排打印、複印、端茶倒水、跑腿之類的工作,耗時不說,價值還低。難道提拔理由寫:某某因打印次數多,現提拔爲主管?
2,認知有差異
員工在一個公司幹得時間久了,就會忘記初心,認爲公司的壯大都是自己的功勞,無意間把自己的作用放大了無數倍,嚴重點的甚至認爲公司缺他不可。
而在老闆、領導眼裏,員工就是員工,之所以有如此表現,那是自己給員工的機會,自己栽培的結果。
所以,勿忘初心,公司不給平台,領導不給機會,員工就是再強、再厲害,也隻能懷才不遇、長籲短歎。
當然可以換公司,但要知道一個事實: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可以說,每個人都有自己最擅長的事情,都是千裏馬,爲什麽還是有很多人過得不算太好?歸根結底還不是伯樂太少,你說是吧?
3,公司組織結構存在問題
老闆下面是經理,經理下面是主管,主管下面是員工,完全是一個蘿蔔一個坑,沒有坑的話,就算萬事俱備,但想晉升還是難。
經理作爲領導,哪怕某位員工使得再順手,能力也足夠。在實際操作中,也很少出現把現有主管辭退而晉升這位員工的現象。
4,爲人老實,不懂拒絕,不會 " 哭 "
有的人就是這樣,不主動也不拒絕,領導派活就幹,無論多少,也不反駁,默默地工作。期盼着升職加薪能落在自己頭上,然而每次都是失望,就算如此,也不說什麽,當然也是無話可說。
愛哭的孩子有奶吃,适當的拒絕和表現自己,才能獲得機會。看看那些晉升的同事就明白了,他們忙的時候領導肯定看見了,而不忙的時候領導肯定沒看見,也不會有機會看見,這就是表現。
适當的拒絕有很多種,當然直接拒絕肯定會被領導所不喜,這已經上升到工作态度問題。可以這樣:在領導額外派活時,可以表述自己的工作量已經很飽滿,若活急的話可以找其他同事,若活不急的話可能要晚點才能完成,至于領導怎麽選擇,就看領導。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經常被領導喊去做這做那也是好事,爲什麽?因爲在有晉升機會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經常被自己看到的人,但需要時間,需要等待。
最後,能被人 " 使喚 ",能被人利用,說明自身還有被 " 使喚 " 和利用的價值,反之亦然。
提拔,不僅僅代表職位上了一層。這隻是表現出來的東西。
提拔——成爲利益共同人,才是提拔的實質。
提到更高(掌握更多資源、更大權力)的位置,讓彼此(提拔者,被提拔的人)都從這場提拔中受益,都獲得更上一層的好處。
比如更多的利益,更方便的操作,更有 " 一起努力 " 的理由;
或在遇到問題、困難時,有個人能挽起袖子上前,爲領導兩肋插刀;
......
或背景強大,(提拔他)能爲領導帶去巨大利益。
這,才是 " 提拔 " 的核心意思。
而非 " 我能幹,我幹得多 " 就天生該提拔。
世上沒那樣的領導,那樣的領導怕是(就算上去了)也當不長。
" 總是讓幹 " 的動作,大多數時候隻指向一個意思——希望幹得更多,越多越好。
至于幹的人累不累,那不在領導的關心範圍。領導隻要他自己的工作幹得好,就好。
至于那些不間斷的甜言蜜語,也不是肯定、看好的表示——那其實隻是 " 讓人死心塌地幹活 " 的策略而已。
而 " 提拔 " 這種 " 對領導本身利益影響較大 " 的動作,領導非經仔細斟酌,難以下得了決心。
沒有一定的 " 讓領導動心 " 的籌碼作爲交換,提拔怕是提不上日程。
别在職場追求 " 單純的提拔 ",那不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