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2015 年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算起,中國醫藥行業已在制度改革、科學家、民間資本的支持下疾馳了 8 個年頭,目前行業發展已開始進入新階段。
一方面,2022 年國内首次進行 IND(臨床試驗申請)申報的新藥數量同比下降 8%,多家頭部創新藥企業産品出海受阻,初創企業遭遇融資收緊、經營現金流挑戰;另一方面,蟄伏多年的國産創新藥在國際上嶄露頭角,首款國産雙抗藥物以及多款國産 ADC 藥物被國外頭部藥企相中 " 出海 "。
行業分化正在加劇。關于 " 創新 ",大小藥企們應該達成何種共識、實現共同發展?近日,第七屆中國醫藥創新與投資大會在蘇州舉辦,來自科研院所、創新藥企業、投資機構的多位業内人士給出了他們的答案。
腫瘤藥出海再難 " 低标準快速上市 "
據複星國際(HK00656,股價 5.76 港元,市值 473 億港元)聯席首席執行官陳啓宇觀察,疫情三年外部環境變化很大,但由于出行不便,國内藥企的海外交流相對滞後,尤其是 2022 年,國際形勢更加複雜。
這種形勢變化反映在醫藥領域,一大突出表現是創新藥出海受阻。以腫瘤藥物爲例,過去幾年,以中國爲主的臨床試驗在美國的比例從 50% 變爲 25%。2022 年國内多家頭部創新藥企業的腫瘤藥物出海失敗,與 FDA 在 2021 年提出的 Project Optimus 計劃和 Project Diversities 指南有直接關系。
朗來科技 CEO、FDA 定量藥理審評室原主任王亞甯分析稱,Project Optimus 計劃要求企業優化臨床試驗所選劑量。過去腫瘤藥在臨床一期 " 爬坡 " 到最高劑量,然後進行單臂臨床試驗(隻有一個治療組,沒有對照組),申請附條件上市或在美國加速上市的日子一去不複返了。更多的劑量探索和劑量優化導緻企業做更大的實驗,批準的時間将更長。
Project Diversities 指南則要求藥企的臨床試驗盡可能地納入更多人種,而中國這方面相較美國單一,滿足不了這樣的要求,需要做更多的試驗。這也是去年多家國内藥企腫瘤藥物出海受阻的主要原因。
王亞甯認爲,FDA 要徹底改變以前的做法,癌症領域在走向一個更高、更嚴的标準,對于癌症領域的創新藥企業打擊很大,對于投資人的沖擊也很大。" 他們已經習慣了低标準快速上市的方式,但未來他們需要慢慢适應或者盡快适應新形勢。"
在研發能力之外,陳啓宇對創新體系有更多思考。目前複星是爲數不多在海外銷售實現兩位數的國内藥企,但他表示,公司在海外的銷售收益很多是來自在印度收購的産品,而非國産仿制藥。
" 到今天爲止,我們在中國做的仿制藥産品在歐美市場很難賣出去,我們對海外市場遊戲規則的理解還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創新藥企業的研發能力達到海外标準固然重要,但這種創新能力的提升還應該包括合規等方面,是全系統的。" 陳啓宇說。
創新藥企要 " 敢于舍棄 ",擁抱新技術
華蓋資本創始合夥人、董事長許小林認爲,經曆了 5~10 年的發展後,中國已是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醫藥市場,從投資的角度看,在全球位于第二梯隊的領先地位,中國醫藥産業處于從制藥大國向制藥強國轉型的過程中。
但不容忽視的是,國内還有很多初創企業面臨可持續創新的挑戰,貝達藥業(SZ300558,股價 58.75 元,市值 245 億元)董事長兼 CEO 丁列明對此深有體會。他表示,公司的埃克替尼作爲首個國産小分子靶向抗腫瘤藥,商業化相對成功,獲批 12 年已經實現了每年平均銷售額超 10 億元的目标。但這受益于國家政策支持、藥物較早被納入醫保目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更多藥企經曆的,是商業化道路難行,耗費數十年、數十億資金研發上市的産品難以賣得高價,研發創新難以持續。
丁列明認爲,未來國内的創新藥企需要全面提升創新能力,包括原創能力、轉化能力、臨床研究能力、商業化能力等等,這充滿挑戰。尤其對于初創企業,産品很難既做得好又賣得好,所以在醫藥産業長鏈條中打造生态圈,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企業需要強強聯合、能力互補提升。
陳啓宇建議處于研發階段,還沒有自我造血能力的藥企敢于學會舍棄," 留得青山在 "。具體來說,最重要的是保留最核心的資金和人才,減少不必要開支和冗餘管線,尤其是市場上已有大量重複競争和内卷的管線産品。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陳凱先指出,國内企業的原創能力比較薄弱,最近幾年國産創新藥的靶點和作用機制等還是跟在國外的後面。
" 未來,一方面我們要大力加強基礎研究,不斷增強創新實力,也要大力加強從基礎研究成果向藥物研究方面的轉化和應用,這方面尤其需要我們關注。"
另外,當前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爲藥企提供了更多機會。陳凱先表示,未來在材料、信息科學、物理、化學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方面的應用,會極大改善藥物研發效率。比如人工智能可以應用于靶點确認和化學優化方面,加快研發進程。
陳啓宇發出感慨:" 今天我們僅僅靠科學家和‘海歸’不夠了,我相信再過 2~3 年,人和機器在企業創新能力中的權重會發生很大變化。"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