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賽博判官 " 滿足了用戶哪些欲望?
" 判官 " 這個詞大家不陌生吧?從諸多争議的青島地鐵判官到傳爲笑談的綜藝判官,判官,漸漸成爲了互聯網的一個梗。當判官和外賣聯系在一起,又會擦出什麽樣的流量火花呢?
近期,網絡上出現了一個新的名詞,叫 " 賽博判官 ",判官好理解,賽博爲 Cyber 音譯,源于希臘文 Kyber,原意爲舵手。賽博在現代的詞義是電腦仿生,人工智能的意思。兩個詞連起來的定義是這樣的:
美團最近推出了 " 小美評審團 " 功能,用戶可以參與評審差評,根據 " 案件 " 具體情況來決定這條差評是否要在前端展示。本着人類愛看熱鬧的本質,許多網友參與其中,見識到了各種差評理由,體會到了商家做生意的不容易,在商家裝糊塗甩鍋時,網友們也會明察秋毫不讓其蒙混過關。比起系統判定大衆評審相對來說更具公平性,可以營造更好的外賣營商環境。
01 外賣 " 賽博判官 " 從美團風靡到了小紅書
" 賽博判官 " 又被戲稱爲 " 外賣判官 ",來源于美團的 " 小美評審團 ",成爲 " 賽博判官 " 的資格條件并不難,隻需要注冊時間大于 3 個月、通過實名認證,且近 90 天在美團有消費記錄即可。在正式成爲評審員也就是 " 賽博判官 " 之前,還有一場小小的考試,考試内容爲《小美評審團審核規則》,共計 5 道題,答對 4 題即通過;通過後,你就可以成爲小美評審員,可參與公開任務池的評審任務,也會定期收到任務邀請。
商戶與消費者之間的 battle,常常有各自的委屈和憤怒,但平台往往會更偏向于消費者一些。所謂 " 賽博判官 " 表面上是提供一個說理和判理的渠道,本質上是給商家一個申訴的機會,很多人都認爲,這是平台推出的,相對更利好商家的功能。比如說,當某商戶收到來自顧客的差評,商家們可以申請上 " 網絡法庭 ",邀請 " 賽博判官 " 來決策這條評價是不是有失偏頗,決定差評的展示與否。
對于這個功能,大多數人可能并不關注,就像我,即使經常受到邀請,也并沒有多大興趣,點進去過一兩次,但參與倒是一次沒有,直到趨于大數據的強大記錄,在小紅書不斷刷到 " 賽博判官 "。
小紅書,不但有百科的功能,社交的功能,确實還有 " 評理 " 的功能,很多人喜歡把有争議的事 PO 在小紅書上,吸引衆多網友爲奇葩的事件,此次的 " 小美評審團 " 也不例外。在小紅書搜索外賣判官的關鍵詞,可以看到起碼有幾百篇筆記。
像 " 美團太會了,誰能拒絕當判官 "," 半夜不睡覺當美團判官 "," 今天的快樂是當美團判官 "," 重生之我是美團判官 "," 當了兩年無業遊民後,我在美團當判官 "…… 類似這樣的筆記不勝枚舉。
可見," 賽博判官 " 之風,已經從美團風靡到了小紅書,還有其他各種社交平台。
02 " 賽博判官 " 滿足了用戶哪些欲望?
美團 " 賽博判官 " 已經推出了一段時間了,爲什麽能不斷獲得話題量呢?從網友們的各種筆記裏,提到最多的三個關鍵詞,分别是快樂、熱鬧和評理,這分别對應了用戶的三種欲望。" 小美評審團 " 功能的推出固然簡單,但能讓人不斷的參與沉浸其中,和用戶的欲望需求是分不開的。
1." 快樂經濟 " 是互聯網未來趨勢
在各種判官任務裏,有消費者在生鮮店買生菜,卻因爲不煮熟而給差評的;有将小番茄誤認爲是小米椒而嫌棄商家沒有做到 " 微辣 " 要求的,這一系列案例都讓網友不禁捧腹,我們來看幾條網友的評論:
我的新工作:當美團判官,哈哈哈哈哈哈哈真的會被笑死;
美團外賣能不能點一次外賣就獎勵我幾次當判官的機會,比給什麽優惠券都管用;
能不能都來當美團判官 颠公颠婆怎麽這麽多。
……
從中可以看出," 快樂 " 是用戶爲美團 " 賽博判官 " 買單的最主要原因。快樂,是人的需求得到了滿足,于是生理、心理上表現出的一種反應。快樂是剛需,是一種體驗,也被稱爲新的生産力。這個生産力,不單單表現在金錢利益上,更表現在參與感上,而參與感往往能帶來流量。
我們常說,最高級的用戶體驗,就是讓消費者感到滿足和快樂。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文 · 托夫勒在《未來的沖擊》一書中曾經指出:" 未來經濟将是一種體驗經濟,未來的生産者将是制造體驗的人,體驗制造商将成爲經濟的基本支柱之一 "。
無論平台是希望用戶使用功能最終帶來良性循環,還是希望用戶有更多的消費來促進平台收入,爲快樂買單,滿足情緒價值的快樂經濟,是符合互聯網趨勢的。" 小美評審團 " 借助這樣的優勢,一方面幫助了商家,維護了外賣營商環境,從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平台的日活的流量。
2. 看客的從衆效應
在 " 賽博判官 " 的定義裏,提到這樣一句話 " 人類愛看熱鬧的本質 "。看客一詞,最先出自魯迅的《呐喊》自序,有深刻含義,指旁觀者。雖然略含貶義,但其本質就是大衆對于看熱鬧的需求。
有争議的地方就會有熱鬧,看熱鬧,一是能滿足大衆的好奇心,滿足人們對于未知,尤其是意想不到事件的探索欲望,帶來新鮮感和刺激感,從而被吸引注意力;
二是滿足大衆的社交需求,爲什麽那麽多人喜歡把争議 PO 在社交平台,就是一種社交體驗,帶動社交話題性,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
三是滿足大衆的同理心,也就是共鳴感,在 " 小美評審團 " 的案例中,網友會不自覺的代入進去,如果自己是用戶會怎樣,如果自己碰到這樣的消費者會怎樣,帶來情緒上的宣洩和滿足。
當看熱鬧的網友形成一定的規模,就會觸發從衆效應,吸引越來越多的網友,對案例進行評判。就像法國作家勒龐的《烏合之衆》中所說,個人一旦成爲群體的一員,他所作所爲就不會再承擔責任,這時每個人都會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約束的一面。
3. 對于認同感的 " 理 " 性
網友爲什麽會希望第三者或者第三方平台來進行評判?比如,淘寶上和賣家有了歧義,會希望客服介入;平時生活上遇到了争議也會通過微博、朋友圈、小紅書等社交平台來抒發,并不是大衆真的希望得到一個 " 理 " 字,而是想要得到認同。
" 小美評審團 " 的案例都來源于商家對差評的投訴,可以說,是商家在尋求消費者對其的認同,扭轉差評帶來的不利局面。那麽,在案例素材方面,平台就不愁任務池空虛。而在 " 賽博判官 " 這一方面,對于自己的評判,也希望能得到别的判官的認同。大家都是在這個功能裏,尋找認同。
《品牌正解》當中有這樣兩個概念," 消費認同感 " 和 " 歸屬認同感 "。消費認同感,指的是消費者會因爲對某個品牌的認同而進行的品類相關購買行爲;而歸屬認同感,指的則是消費者真正融合到品牌文化當中,完全接受了品牌的無限延伸。
商家得到認同," 賽博判官 " 得到認同,這個功能就會被得到認同,在爲網友帶來快樂的同時,也爲商家、平台等帶來利益。
外賣 " 賽博判官 " 滿足了用戶快樂的欲望,好奇的心理及認同的共鳴,于是越來越多的人入局 " 賽博判官 "。互聯網不斷發展的今天,除了外賣判官,或許會出現越來越多其他的判官,就像過去互聯網不發達的時候,我們會看電視裏的各種調解。
" 賽博判官 " 也是一把雙刃劍,用的好,可以帶來快樂和良性,用的不好,就會挑起情緒對立,帶來憤怒。目前看來,美團的 " 賽博判官 " 效果還不錯,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