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姚洋基于長期調研與觀察,在接受網易财經智庫采訪時表示:普職分流已逐漸成爲階層固化的隐形推手。
普職分流政策的初衷,是通過差異化教育路徑提升學生的社會适應力,并爲社會發展提供必要的合格産業工人。然而,基于姚洋團隊的調研,在實際操作中,這一政策卻逐漸演變爲社會資源分配的不公平機制,在某種程度上固化了階層流動的通道。
2022 年教育部發布的《中國職業教育發展白皮書》顯示,職業學校70%以上的學生來自農村。顯然,農村孩子已成爲職業教育的主力。
更令人擔憂的是,職高畢業生的職業發展不及預期。從姚洋走訪的數據來看,部分職高學生的收入水平甚至還低于初中畢業直接進入勞動力市場的群體。
" 這也是蠻令人吃驚的一個結論,我們問了他們第一份工作和目前工作的工資,第一份工作的工資水平,從低到高依次是初中畢業、職高、普高。可是到了今天你就會發現,職高的是最低的,初中畢業生跟普高畢業生的平均工資基本上差不多。" 據姚洋的調研數據顯示,職高畢業生的中位數收入比初中畢業生的中位數收入低百分之40左右。
究其緣由,姚洋教授推斷部分初中畢業生未上普高或職高,憑借自身能力進入社會後收入穩步提升;另一些成績不佳但性格活躍的學生,從低收入工作起步,憑借冒險精神成爲中小企業創業者,收入較高。" 最慘的就是上職高的,他們大多從事低層次的工作,收入水平也很低。"
"無論如何,實際上職高并沒有起到培養一個人的職業能力、最後獲得一份體面工作的作用。" 姚洋總結道。
客觀講,我國正處于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的關鍵時期,經濟轉型、産業鏈升級,這就需要大量的合格産業工人,爲了适應越來越多的就業空缺以及越來越頻繁出現的新興行業,實施普職分流、重視職業教育勢在必行。
但普職分流發生在現教育體制下的中考,是否合适?
爲了發展素質教育并減負,我們要求義務教育階段淡化成績和排名,不對考試成績進行公開,不進行排名。有的學校甚至連期末考試都偷偷摸摸的進行,怕違反了 " 雙減 " 政策,擔心不符合 " 素質教育 " 精神。
而" 普職分流 " 之下,原來一直不談成績不問排名的孩子們卻被突然告知:根據中考成績進行普職分流,成績差的沒資格進入普通高中,隻能走職業高中路線。
一直被當溫室中的花朵一樣關懷的孩子們,瞬間被推向了未來發展道路的十字路口。
原來此前的九年都在掩耳盜鈴呀!
從不談成績,到突然強制分流,這不是最大的悖論嗎?
有研究表明,15歲至 18歲是人格塑造與未來規劃的重要階段。然而,中考分流政策以單一的分數标準,過早地将大量潛力尚未激發的學生提前劃入 " 職業教育 " 軌道。
如何解決這些難題?姚洋建議取消中考分流制度,以綜合高中替代現有的職高體系。"最終還是應該過渡到把高中也納入我們的義務教育範疇。我們整個人口數量在下降,人口的質量就得提高。" 姚洋強調," 你試想一下在現代社會,要成爲一個完整的人,沒有接受過高中教育實際上是很欠缺的。"
綜合高中可以在課程設置上将學術教育與職業技能培訓并重,這種模式不僅賦予學生重新規劃人生路徑的權利,也增強了其未來就業和繼續深造的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