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已過,但南京暑意不減,這些天的最高氣溫仍然穩定在 30 ℃以上。大熱天裏大家都很關注天氣預報,而每一次天氣的成功預報都有着氣象雷達生産人員的功勞。8 月 15 日,現代快報記者來到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四研究所(以下簡稱十四所),在這個中國雷達工業的發源地,工人們正穿着厚厚的防護服,在超過 50 ℃的車間裏,揮汗如雨地進行雷達零部件的處理工作。
00 後小夥忘不掉第一次焊接成功時的成就感
8 月 15 日中午,雨後的陽光炙烤着南京城。現代快報記者來到十四所的熱加工廠房,從廠外進到廠内,體感由炙烤轉爲 " 蒸桑拿 "。通常,廠外天氣溫度達到 35 ℃時,廠房内的溫度就已經超過 50 ℃了。由于部件在熱處理過程中會産生大量的煙氣,就要求生産作業廠房必須通風良好,所以廠房内不能安裝空調。
△近千度的高溫爐
記者先來到焊接生産區,這裏是給雷達零部件焊接的地方。譚宏信是廠内爲數不多的 00 後,他和師父王林戴着面罩和手套,套上長袖工作服,正在做焊接前的準備工作,把雷達零件鋪在面前。
△王林和徒弟譚宏信(左)在做準備工作
" 一開始失敗了很多次,也想過放棄轉行。" 譚宏信給記者看初學時手上被燙傷的疤痕," 但我也永遠忘不了第一次焊接成功,質檢過了的成就感。" 他說着脫下長袖工作服,汗水已透過短袖浸入長袖。
△譚宏信手上被燙傷過的痕迹
師父王林總是在譚宏信身邊陪伴、鼓勵着他。" 我總跟他說,做焊工沒有不燙傷的。" 雖然嘴上嚴厲了些,但還是會爲徒弟默默準備好燙傷膏,盡可能降低徒弟的不适感。在徒弟第一次焊接成功時,他也隻是微微一笑:" 繼續保持!"
△王林脫下長袖工作服
每天要喝掉近 5000 毫升水,師父傳授解暑方法
熱加工廠房的熱處理區,是給雷達零部件熱處理的地方。
爲了使雷達零部件達到一定的硬度、強度,滿足特殊環境下使用要求,一些零部件需要在上千度的高溫爐中經過一定的保溫時間。在進行高溫作業的過程中,操作者需 " 戰高溫、搶時間、搶火候 ",克服熱浪炙烤和時間控制要求,時刻嚴把産品質量關。
張慶今年 24 歲,是熱處理操作工,他正在做零件熱處理前的準備工作。他熟練地将零件分類挂起,豆大的汗珠從臉頰、鼻尖流下,身上的襯衫早已被汗水浸濕。
△張慶臉上豆大的汗珠
" 我每天中午和晚上各換一次襯衫。" 張慶告訴記者,就算站在廠房内一動不動,也會一直出汗。爲此,他每天需要喝掉近 5000 毫升的水。說着,他穿上厚重的長袖工作服,戴上厚厚的手套,準備取出在高溫爐中的零部件。
△補充水分的張慶
站在高溫爐 5 米開外,記者就已感受到滾滾熱浪湧來。隻見張慶麻利地把爐子打開,和幾位老師傅配合好,迅速将零部件取出轉移到下個處理流程。張慶的師父、熱加工廠房的組長趙翼告訴記者,此時爐内的溫度有上千攝氏度。
△張慶的襯衫被汗水浸濕
趙翼已經在這個崗位上工作了 23 年,帶了一批又一批新人," 剛開始做這個工作肯定會有些不适應的。作爲師父,我用自己的經驗告訴他們解暑方法。" 他說,比如提高休息頻率,本來半個小時的連續生産,在夏季極端高溫裏十分鍾休息一次;多喝水,自己帶上大容量水壺,廠内也會提供鹽汽水和西瓜用于解暑;身體出現明顯不适後,不要強撐,及時休息,好些了再投入工作。員工作業完後可以到休息間吹空調。
△大家在分享西瓜
" 确實艱苦,但功成後也很驕傲 "
" 這份工作确實艱苦了一些,但工作總需要有人來做。" 趙翼說,他們并不知道自己最後會完成什麽,隻是一遍一遍地告訴自己 " 耐着高溫,不能出錯 "。氣象雷達也好,環境減災衛星也罷,這些雷達産品幾乎都出自十四所之手。
2023 年 8 月 9 日 6 時 53 分,環境減災二号 06 星搭乘長征二号丙遙四十六運載火箭,于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該衛星采用了合成孔徑雷達(SAR)體制,将微波信号發射到地面,再接收反射回來的回波信号,通過處理得到地面信息,具有穿雲透霧、全天候、全天時工作的特點,有力彌補了光學衛星在災害、陰雨天氣中獲取有效數據不足的缺點。該雷達就是十四所研發制造的。
很多時候,隻有看到新聞時,才知道自己當初經手的零部件去了哪裏," 說實話,還是很驕傲,很有成就感的。" 趙翼害羞地笑了,他說行業内有句話是這麽說的——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現代快報 + 記者 尹翼星 文 / 攝
(校對 許元華 編輯 周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