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教師婚内出軌 16 歲男學生,屠爆熱搜。
兩人微信聊天記錄、親密視頻,被當做豔情讀物全網傳播。
與此同時,高中班主任猥亵女學生,詞條一度消失。
因爲 " 不能耽誤高考 "" 他是班主任 ",事發後校方起初不予處理。
當女教師被扒到底褲不剩,男班主任長什麽樣子都沒人知道。
顯然,在這個大型雙标的世界,隻要涉及性,不管女人是施害方還是受害方,她們總是被窺淫的對象。
所以當賈玲在《熱辣滾燙》裏将鏡頭對準騷擾犯而不是女性身體,一個小小的視角轉換能觸動那麽多的欣慰共鳴。
意識到大環境的不平等,是讨論這件事本身對錯的前提。
就事論事——
女老師與男學生的 " 兩情相悅 " 是非常具有迷惑性的。
看似女老師取得了性同意,甚至男孩看上去是更主動更老練的一方。
但談戀愛并不能掩蓋女方作爲教師、作爲成年人,在權力與經驗上與未成年人形成的不對等關系。
前不久,托德 · 海因斯執導的新片《五月十二月》,恰好戳破的就是這種以愛之名下的驚悚控制。
電影原型,上世紀 90 年代轟動全球的師生不倫戀。
34 歲白富美女教師,和 12 歲亞裔男學生發生性關系,因性犯罪獲刑七年。
在獄中,她先後爲男學生生下兩個孩子。
出獄後,兩人結婚,讓輿論一整個大反轉,媒體報道時爲他們打上 " 真愛 " 标簽。
這段婚姻共維持了 12 年,直到 2017 年男學生申請與女老師分居。
2020 年,女方患癌去世,男方陪她走完了生命最後的時光。
到底是突破人倫道德的犯罪故事,還是真愛對抗全世界?
每個人都能腦補一出自己相信的版本。
其中,桃色、犯罪等獵奇元素拉滿,巨大的人性闡釋空間,讓這個事件一再被大銀幕和大明星青睐。
2006 年,凱特 · 布蘭切特主演的《醜聞筆記》,講了故事的上半場——
美麗女教師希芭如何因爲情欲而毀掉名聲和看似完美的生活。
2023 年,娜塔莉 · 波特曼、朱利安 · 摩爾雙影後聯袂的《五月十二月》,講故事的下半場——
醜聞風暴過後,五十多歲的女人格蕾絲和年過三十的男人喬,怎樣過着這段飽受道德壓力的婚姻生活。
作爲好萊塢風格獨具的導演,托德 · 海因斯無意爲這段背德之愛進行又一次審判或美化。
它真正精彩之處在于,引入第三人視角,完成了一場對曠世奇戀的解構,以及某種刻骨且刻薄的揶揄:人生如戲,全靠演技。
由于兩人經曆即将被改編成獨立電影,好萊塢女演員伊麗莎白(娜塔莉 · 波特曼 飾)登門拜訪,進入這個家體驗生活。
闖入者與夫妻倆,構成了詭異而暗湧的三角關系。
格蕾絲(朱利安 · 摩爾 飾),年過半百依然美麗嬌嗲得像個洋娃娃。
之所以接受别人拍自己的故事,是因爲她渴望向世界證明:
他們的結合源自愛而非罪惡,她會擁有完美的婚姻生活。
所以女演員一來,她就向對方熱情展示插花、烘焙、陪伴家人的美好時光。
但伊麗莎白敏銳地察覺到,格蕾絲不像表面顯得那麽天真無害。
比如陪女兒去挑畢業典禮的禮服,女兒滿心歡喜穿着性感的無袖裙子出來,被她以 " 現代女性不在乎審美标準 " 陰陽一番。
潛台詞呼之欲出:手臂粗還敢露出來,我真佩服你的勇氣。
果然,下一秒女兒乖乖換上一身媽媽喜歡的淑女裙。
這一點,跟大女兒吐槽母親送她體重秤做升學禮物,有異曲同工之處。
女主家世顯赫,從小接受的就是苛刻的淑女教育。
而她已經完全内化了這一套并施加在女兒們身上。
格蕾絲喜歡扮演弱者,尤其是在和丈夫喬的關系中。
不管發生大事小情,她都愛用哭泣來喚起對方的憐愛、關注或歉疚。
但是淚水之下,流露出的并非脆弱,而是強烈的控制欲。
蛋糕訂單被取消,她哭得梨花帶雨。
目的在于下一句:你去哪了?
耐人尋味的是,喬安慰之前暗自爆了句粗口," 草,又來 "。
除了疲于安慰情緒敏感的妻子,手機裏撩騷女網友,以及對同齡人伊麗莎白的蠢蠢欲動,喬對婚姻的厭倦正在卷起一股内心的暗流。
後來,當丈夫第一次反思當年的行爲,格蕾絲同樣崩潰大哭,仿佛遭到背叛。
兩個人關系一直有種内在緊張:當年的事情,到底該誰負責?
格蕾絲最害怕的,就是喬把矛頭對準自己。
她一直以來表現得毫無歉意。
逼急了就把道德責任推到當時僅有 13 歲的丈夫身上,強迫他在感情裏擔起一個成年男性的角色。
因爲隻有這樣才能合理化自己當年的行爲。
這一點,現實中的瑪麗幾乎說過一模一樣的話。
面對主持人的逼問,她把問題抛給身邊的丈夫:當年誰主動的?
連問三遍,直到丈夫說出自己想聽的答案。
坐牢、生子、背負罵名,放棄優渥的生活愛上一個窮小孩 ……
以前,這段故事的重心一直是 " 愛的孤勇者 " 瑪麗。
《五月十二月》讓我們扭過頭來,認真看一眼那個男孩被改變的人生軌迹。
在喬身上,有種很嚴重的迷茫感。
13 歲開始當父親,過早地進入了不屬于自己年紀的生活。
除了工作養家、照顧孩子,唯一愛好是養蝴蝶。
他生活得像昆蟲一樣安靜,要照顧妻子感受,但是自己卻沒有傾訴對象,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在那段故事裏扮演的角色。
跟活在新時代的子女比,身爲父親的他反倒更像一個孩子。
有一幕是高中畢業的兒子教他吸大麻,他第一次碰,被嗆得天旋地轉,吸嗨了之後還倒在兒子懷裏哭。
那是他少有表達真實情緒的時刻。
兒女将要去外地上大學,于是他 30 出頭就成了 " 空巢老人 "。
喬是一個沒有青春期的人。
沒有想做的事,一直以來都是爲别人而活。
直到伊麗莎白的到來,讓他有機會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
這位鑽研表演的女演員,也不是什麽省油的燈。
跟格蕾絲一樣,她們身上都有某種隐蔽的破壞性和傷害性。
她四處調研格蕾絲的往事,不惜揭開所有家庭成員的傷疤。
在故事主角曾經偷情的寵物店,她想象并扮演那種禁忌的快感,回到現實後不禁笑了出來。
她甚至故意引誘喬出軌,就爲了體驗和他偷情的感受。
每做一件事,她都覺得自己離真實的格蕾絲更近了一些。
伊麗莎白是一個以演戲尺度大而聞名的女演員,某種程度上,她和格蕾絲一樣享受禁忌的快感。
去大學開講座,男學生賤嗖嗖地問她有沒有演過激情戲。
她絲毫沒有感到冒犯,而是坦誠地分享了其中的微妙之處——
當兩個赤裸的演員,衆目睽睽之下起了化學反應,真實與虛構開始失去界限。
她不知道應該裝作有快感還是要裝作沒有快感。
裸戲、情欲,其中一絲不挂被觀看的意味,跟格蕾絲暴露在大衆面前的醜聞經曆是一樣的。
當時的真實感受其實經不起仔細推敲,她隻是讓她的愛情故事看起來像真的。
娜塔麗 · 波特曼和朱利安 · 摩爾,有兩場令人印象深刻的鏡中對手戲。
真實的和扮演的,同時出現在鏡前,接受觀衆的審視。
但虛構的那個永遠沒有真實的那個看上去松弛自如。
格蕾絲才是那個更加高明 的演員。
人生就是她的舞台,親手爲自己譜寫一段飛蛾撲火的愛情,事後扮演無辜,自洽,毫無悔意。
伊麗莎白自以爲已經了解她,但臨别一席話又能讓她頓在原地手足無措。
真實,似乎永遠無法抵達。
影片尾聲,跟現實原型的選擇有所呼應——
喬放走了一隻破繭的蝴蝶,仿佛預示着要放飛自己去過新生活一樣(男學生選擇了離婚進入人生新階段);
格蕾絲打獵的時候忽而放下手中的槍,對眼前的小鹿産生了恻隐之心。
如同當年,她才是那個真正的獵人,把丈夫當成了自己追求某種悲劇性美感的犧牲品(女教師臨終前聲稱對自己的行爲感到懊悔)。
那一刻,他們對自己的 " 曠世畸戀 " 終于認真回首了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