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藍台的新綜藝裡,趙櫻子這個片段掀起全網腥風血雨:
台上的她賣力自薦,台下的大咖面面相觑,戲劇效果是挺滿的。
小演員被前輩審判的抓馬場面,這兩年也不少見了。
今天倒是想說說這舞台下邊坐着的戲骨陣容:
鄧萃雯,張可頤,《金枝欲孽》裡的兩朵紅白玫瑰。
兩位這氣色都挺好的,尤其是張可頤,狀态跟當年一樣能打……
這周她們居然還複刻了《金枝欲孽》了,爺青回——
隐忍的安茜,跋扈的如妃,甚至還有胸有城府的爾淳。
佘詩曼出場的瞬間,不誇張,我雞皮疙瘩都起來了。
節目裡鄧萃雯還提過一個問題,"如果女主角的燈光永遠比你好,你怎麼辦?"
這個問題太不内娛了,它帶着TVB的烙印——
跟内娛這些争番位的小打小鬧不一樣,在星光遍地的TVB,劇集主演之間所衍生的争鬥要精彩得多。
就比如這次同框的幾位,也有不少精彩的陳年舊事。
《金枝欲孽》裡的四位花旦,佘詩曼、黎姿、鄧萃雯、張可頤,都是彼此的老對手了。
自打這部劇開拍,她們要麼是王不見王主動避嫌,要麼是隔空對話纏纏綿綿.......
大家戲裡精彩,戲外更精彩。
趁着她們這回重聚,正好來盤一盤。
—————————————————————
《金枝欲孽》的選角,并非一開始就是這四位。
看過巡禮片的人都知道,"皇後涼涼"蔡少芬是原定的主角,有不少高光鏡頭。
後來她放棄參演,和這部大爆劇失之交臂。
據說是她在監制戚其義那裡聽了個開頭,被吓到了,覺得跟自己的宗教信仰不太符合(宮女太監離奇消失,傳聞說是宮中鬧鬼)。
如果那時她能聽到劇情的全貌,想必後續會有不同。
沒辦法,《金枝》團隊的作風太獨特了——
監制戚其義,編劇周旭明,都是TVB的金牌班底,向來随心所欲。
TVB老劇本來就都是邊寫邊拍,這倆人就更極緻了,劇情梗概和結局都不告知演員,不少大咖都有顧慮。
那兩年的TVB把重心放在幾部台慶劇上,拿不出完整劇本的《金枝》不被看好,連招商都很費勁。
好在開拍之前編劇努力擠出了前二十集的大綱,也找齊了現在四旦雙生的陣容。
如妃這一角選的是鄧萃雯,彼時她正因小三事件一蹶不振。
聽說如妃是奸角之後,不少女演員都拒絕了,鄧萃雯心裡也打鼓,她跟戚其義說,我不擅長跟人吵架啊;
戚其義說,沒事,可以不會罵人,會意味深長地講話就行了。
玉瑩需要美豔的女角來演,"曾姐"曾勵珍在一衆花旦中挑中了黎姿。
黎姿聽了玉瑩的人設之後也很為難,覺得玉瑩太無知了,"蠢得像豬"。
她想演得收斂一點,被戚其義勸住了——不刁蠻的玉瑩就沒味道了。
爾淳這個人則完全是玉瑩的反面,性格内斂。
接到這個角色的佘詩曼入圈最晚,經驗也少。她拍《金枝》時很好奇,"為何這樣拍、這樣演?拍出來人家會覺得我沒有演啊!"
但她仍舊照做,殺青過後積累不少成長,"原來不是什麼情緒都要外露,話不說出來觀衆也可以懂。"
至于安茜,本來是絕對主角,從片尾的番位順序也能能看得出來。
當時剛捧出代表作《九五之尊》的張可頤風頭正盛,可惜,《金枝》拍攝期間她生了病,原本的戲份有所削減。
在漫長的拍攝周期裡,戚其義打破了TVB低預算的作風,帶着劇組一路北上去橫店和故宮取景。
一直在港生活的演員們,在片場努力适應冬天的寒冷氣候,為了抑制白氣,會在開拍之前吞冰水;
所謂完美無瑕的雪景,都是臭化肥堆成的,女演員們本人還得忍着臭氣熏天的味道美美地戲雪......
拍第一集開頭的馬車戲時,大家被蚊子叮咬,渾身都是包,被馬車拖着走的戲份還是黎姿親自上陣的。
演員們都吃了不少苦,最終表現也讓主創刮目相看。
在此之前,戚其義的親生班底是他一直鐘愛的邵美琪、蔡少芬;
《金枝》之後,佘詩曼、林保怡、陳豪等人也被他收納為固定班底,頻繁合作,可見信賴程度了。
這部劇籌備期間不被看好,播出後倒是爆得離譜。
對職場劇,警匪劇疲勞的觀衆,在《金枝》的宮鬥世界裡找到了快樂。
劇情描摹人性到了刻骨的地步,大街小巷都在沉浸式追劇。
收視率破了40點,主演們都變裝慶祝。
按理說,作品反響這麼好,演員們對待後續宣傳應該也是一百個配合的,但宣傳期間卻總是缺人。
演員之間的糾葛,由此現出水面——
1.片場不合
首先是張可頤和佘詩曼。
有工作人員爆料說,這倆人在片場有過激烈辯論,張可頤堅持認為佘詩曼的台詞應該如此改動一下(但導演沒采納);
自此之後,倆人就基本沒太同過框了。
張可頤同期确實有戲在拍,但《金枝》大結局時,TVB搞了個提前觀影的"盆菜宴",規模相當之大;
主演們也幾乎全部到場,獨缺張可頤。
偶有張可頤現身宣傳現場的時候,她和佘詩曼也是分别站在兩頭,黎姿還特地換了站位站在兩人中間。
有記者去問張可頤,這些舉動是否是為了跟佘詩曼避嫌,她明顯不悅。
二小姐當年确實是個刺兒頭的性格,大紅的那幾年跟同行結了不少怨。
前一年她風光拿下視後時,不僅無視了一旁的老對手宣萱,下台之後還大膽掃射一衆對手,說"阿佘明年要勤力些了","郭可盈還欠缺一部代表作".......
所以,佘詩曼和張可頤粉絲之間真是新仇加舊怨,罵戰從來就沒停過。
其他同事們也經常被問及張佘兩人的風波,大夥個個都當起了和平大使:
比如林保怡,擅長正話反說:
大家有不合嗎?确實不合!她們從早到晚在片場就黏在一起,一看就是勾心鬥角想搞事情。
黎姿也是圓場大師一枚,被記者追問片場情況的時候她說,當然不存在什麼冷戰啊,私底下都ok噶,不說話時都是在背劇本啦~
換站位是故意隔開她倆嗎?
誤會,誤會大了,不是阿佘指使我的,是我自己會錯了意走錯站位啦~
接受訪談時黎姿也打圓場說,畢竟這部劇是"女人的鬥争戲",所以女演員跟女演員的新聞就會比較敏感咯。
但她沒想到的是,這份"敏感"不止在劇集宣傳期存在,此後也一直盤旋在她們幾個人之間。
2.奪獎糾紛
《金枝》宣傳期全程離線的張可頤,那一年也因為合約問題提前退出了視後鬥争。
剩下三人同時入圍當年的視後,其中最被看好的是鄧萃雯。
如妃一角火遍全港、替她打了場翻身仗,起初在宣傳期被不斷邊緣化的她,逐漸變成劇集的真正主角。
結果,是"玉瑩"黎姿爆冷拿下了視後。
黎姿先前就和TVB簽了全約,被外界懷疑是想要"以約換獎";
如今一拿獎,正落了外人的話柄。
不少劇迷都集體寫信給TVB,說如妃這角色的含量比玉瑩更高,視後獎項不給鄧萃雯是"罔顧民意"。
與視後失之交臂的鄧萃雯不置可否,倒是在拿另一個獎時說道,"我最開心的就是被人說有實力"。
自此之後鄧萃雯一直被傳和黎姿不睦,倆人牽手拿獎否認了說法,面上算是和氣的。
後續仍有各種花邊傳出,比如說王晶開拍的新戲找了黎姿,黎姿嫌棄分量不如鄧萃雯所以不想接;
但鄧萃雯沒再理會這消息,"是是非非我真的不想理了"。
因為主人公選擇向前看,這一年的視後糾紛由此告一段落。
但較量并不會因此結束,後邊的幾年,她又換了對手。
3.公式對手
鄧萃雯跟佘詩曼并不同期,她處于尴尬期時佘詩曼剛剛崛起,所以甚至還給佘詩曼做過配;
等佘詩曼火力全開時鄧萃雯也迎來複興,于是這兩個人開始了年年争獎的節奏。
06年的佘詩曼風頭很勁,《鳳凰四重奏》和《火舞黃沙》都是苦心之作。
九月份時,佘詩曼和TVB高層私下聚餐被拍;
坊間都說她是為了視後獎杯提前打點關系。
這話網友們說也就說了,最大的對手鄧萃雯甚至也說,"現在剛剛九月頭,請吃飯是不是太早了點?"
黎姿也接道,"如果是這樣,那我們回去都補請高層吃飯好了"。
最終,佘詩曼無懼外界聲音,拿下那一年的視後獎杯。
但,勝負還沒能就此分明。
後邊鄧萃雯的攻勢更猛,媒體也樂于營造倆人打擂台的氛圍(瞧瞧這圖p得),所以反倒更白熱化了↓
被媒體問到怎麼看待佘詩曼和楊怡這種勁敵時,雯女說"毛舜筠才是我心中最好的演員"。
不少人理解為這是沒把老對手放在眼裡。
那一年,她憑借《義海豪情》最終完成連莊。
當晚的頒獎禮上,鄧萃雯和佘詩曼幾乎無交流;
鄧萃雯起身領獎時,佘詩曼的微表情相當經典。
後來佘詩曼回應此事,說,她當時隻是在瞟自己的劉海;
對此鄧萃雯隔空回應,無所謂啦,"就算有人白眼我,我都不知"。
佘詩曼同時還放了個瓜,說自己在頒獎禮上也被一位公式對手白眼過;
鄧萃雯也通過媒體否認是她本人了,但礙不住大家繼續遐想。
說到公式對手,其實黎姿和佘詩曼也很符合這個定義:
倆人多次在劇裡演對家,戲份暗流湧動,看上去就是關系不太好的樣子;
與大衆的想像不同,這倆人私下裡關系倒是很鐵的。
近兩年她們還會私下重聚,吃下午茶說悄悄話。
黎姿還總發微博幫佘詩曼宣傳作品;
互動太頻繁,以至于還有了佘詩曼的鐵粉牌牌.....
為什麼這倆人的友誼最堅挺?
追根溯源,主要是黎姿退圈退得早,提前退出了花旦們的争鬥,所以兩位格外能把彼此當成單純的友人。
你聊工作日常,我聊家庭喜樂,仿佛從前的血雨腥風都沒有過。
所以我覺得,幾位主人公如今重遇,也未必會有多劍拔弩張——
從前的TVB,盤子太小,能人太多,所以必然要彼此擠壓以求生存。
而那些勝負欲,未必都是加諸在對方身上的惡意。
如今大家早就各自離巢,可分的蛋糕變大了,開辟内地事業的人各有所成,轉移生活重心的人也有了自己的家庭。
張可頤病愈後複出,待人處事也變得溫和許多;
鄧萃雯後來和黎姿、佘詩曼之間也都很交好。
時過境遷,當事人重看這篇曆史想必也能更成熟、更淡然了。
那份敢争敢搶的心性,是成長期的專屬限定。
當然,也正是這份心氣,才讓她們拼命積累了站到現在的資本——
對演藝圈中搏生存的衆生來說,這就是靈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