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新華社
上海制造業招商引資刷新曆史:這一次,上海将目光瞄向過去産業轉出的區域——西部省市。
幾天前,2023 上海 · 川渝投資合作推介會在成都舉行。活動現場簽約 12 個項目,總簽約額超 52 億元。同時,投資上海 · 寶山川渝服務點、投資上海 · 金山川渝服務點也正式揭牌。
在媒體報道中,上海此舉是 " 放下身段 ",一改過去的 " 低調 " 招商,高舉高打加入城市招商競争,在全國産業經濟版圖攪起更大浪花。
也有人發出疑慮:作爲全國制造業的領頭羊,上海一直是川渝等西部地區招商引資的對象,這次角色轉換,上海 " 調頭 " 向西部招商,是否令當地面臨産業 " 掐尖 " 風險?
上海的選擇
今年以來,上海招商引資動作不斷。
作爲上海的傳統優勢項,外資頻繁發力。2 月開始,外資企業屢屢成爲上海的 " 座上賓 ",加碼合作成爲雙方探讨的關鍵詞;上海也主動出擊,出台加大吸引和利用外資新政,前往新加坡、泰國等多個城市上門招商,據此前安排,上海今年類似的海外招商活動數量将不少于 100 場。
圖片來源:新華網
如果說向外資抛去橄榄枝是上海的 " 基本操作 ",那麽,上海還史無前例地奔赴多個内地城市,全方位 " 撒網 ",盡可能擴大招商範圍。
今年 3 月,上海來到北京舉行投資合作推介會,收獲 9 個重點項目集中簽約,同期設立 " 投資上海 · 虹口北京服務點 " 和 " 投資上海 · 闵行北京服務點 "。" 首戰告捷 " 後,第二站就開創性地選擇了成都。這颠覆了不少人的認知——過去成都才是主動去上海 " 求合作 " 的一方。
這隻是開始。上海市投資促進服務中心主任王東在接受采訪時介紹,接下來,上海還會繼續前往廣州、深圳,以及長三角就近區域的中心城市招商,"2 萬億 GDP 以上的城市,我們都願意走一走,看一看 "。
上海招商腳步加快,離不開對制造業發展的 " 急迫感 "。
從招引的項目來看,北京、成都不少投資上海的企業來自制造業。在成都,200 多家參會的重點企業主要聚集于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智能制造等先進制造業。這些企業,均對應着上海對制造業的渴求。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陳憲指出,上海制造業發展正面臨一定壓力。此前上海曾定下制造業占比不低于 25% 的目标,根據最新數據顯示,上海已迫近該 " 紅線 "," 制造業占了大約 25%"。去年深圳也反超上海,奪得國内制造業增加值第一的 " 寶座 "。
據陳憲分析," 在制造業發展上,上海這麽多年做了很多工作,但僅靠自己提升制造業占比,已經感到比較吃力。"
今年 4 月,上海印發《關于新時期強化投資促進加快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的政策措施》,明确圍繞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支持引進高端産業項目,最高給予 1 億元支持。
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方面。陳憲提到,眼下,全國城市都在推進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 有強鏈補鏈的問題,補短闆也不可能全靠自己 "。
此前,上海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殷鳳等人研究指出,上海産業鏈供應鏈短闆弱項明顯,部分領域斷鏈斷供風險較大。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上海三大先導産業,均存在明顯外國技術壟斷或與世界先進技術水平的代差。避免被動 " 脫鈎 "" 斷鏈 ",上海不可避免在更大範圍内整合智力和各類資源,更快提升供應鏈的安全和韌性。
西部的角色
上海的轉身來得恰逢其時。
作爲全國工業的 " 老大哥 ",上海一直是國際先進要素資源的輸入通道和交換窗口。過去數十年間,上海一面承接來自發達國家的産業轉移,同時通過産業梯度轉移,其與其他東南沿海城市一道,帶動了全國制造業的整體發展。作爲承接方的西部地區,與東部自然分屬不同的發展時序。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越來越多人發現,當下的地區産業層級,不再完全依照地理梯度循次排列。如華略智庫 CEO、新興産業研究院院長陳昌智此前撰文提到,由于主流大類産業賽道足夠廣,每個地區在發展同一個産業時,開始出現後來居上的機會。
業内的共識是,上海吸引制造業,絕不是 " 胡子眉毛一把抓 ",而應該 " 掐尖 ",聚焦先進制造業層面。當上海重新面向廣大的中西部地區,不同領域的拔尖企業已然在各地誕生、成長。
比如,從工信部發布的前七批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産品)的省份分布來看,上海擁有的企業(産品)數量僅位于全國第 9,湖南、河南等中部省份已然居上。再看城市分布,上海以 38 家居于第 4,遠低于排名第一的甯波(83 家),擁有 25 家、位居第 10 的長沙亦距其不遠。
即便面對深處西部的成都、重慶等城市,上海也沒了壓倒性的産業優勢。陳憲提到軟件産業," 在成都發展得不錯 ",但在上海 " 始終不算很好 "。
這樣的西部城市,正是上海招商引資的目标。
此次簽約的四川安高特電固态電池有限公司,主要産品是大容量高安全凝膠固态锂電池。其所在的新型儲能行業,上海正在加碼推進——此前落地上海的特斯拉儲能超級工廠,剛将産業發展推向高潮。
而上海的前來,還将加速西部城市的角色轉變。一方面,如西南财經大學西财智庫主任、首席經濟學家湯繼強接受采訪時指出,上海 " 逆行 " 招商是對川渝制造業發展的認可,也會給四川帶來啓示,進一步做好企業培育工作,爲成長型企業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和舞台。
另一方面,上海的 " 掐尖 ",換個角度說也是西部城市迎接的新一輪營商環境 " 貼身戰 "。在陳憲看來,近年來,包括成都在内的城市營商環境正在改善,其他城市政府到家門口招商,不過是搭建一個平台,企業流動更多還是市場選擇,在市場力量作用下,資源将實現更優化配置。
優勢的重構
也有人擔心,面對這場由上海主動發起的 " 争奪 ",曾經作爲産業承接方的西部城市,是否會難以 " 招架 "?
陳憲指出,現階段,産業發展的優劣勢已異于從前。一個新的情況是,原材料的重要性減弱,而人的重要性則增強。以更低生活成本、宜居環境爲人所知的成都,正積累起新的優勢。秉持 " 什麽地方有人,到什麽地方去 " 這一新理念的企業,就有可能被成都所吸引。
而傳統觀念中西部的 " 成本窪地 " 優勢,也不一定奏效。
上海統計局曾發布一組數據,2016 年,上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收入中成本爲 79.9 元,令人意外的是,該數字比全國水平低 5.6 元。當時有媒體調研發現,發達的金融行業能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而科技創新也會帶來供應鏈成本的大幅下降,這些都是上海的優勢領域。
不少西部城市看到優劣勢的更替,甚至不惜主動引導優勢企業前往沿海發達城市,以享受當地的金融、科創資源優勢。
近幾年,成都多個區在廣州、深圳等城市探索設立一種 " 反向飛地 "。他們在發達城市搭建創新研發中心、科創企業孵化器,借力當地各種要素環境 " 加持 ",加速企業孵化成長,最終,這些成長起來的企業通過 " 返鄉 " 打造制造園區、甚至總部回遷,實現對飛出地産業的反哺。
上海此番招商,也不失爲對 " 反向飛地 " 的一種 " 擁抱 "。那些在西部城市培育的企業,在上海的産業發展氛圍熏陶下得以快速成長,最終也可能帶動西部城市産業發展。
在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要求下,這一步頗爲巧妙。
上海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副主任、教授李猛等人曾撰文指出,通過創新飛地管理體制,将推動經濟功能區與行政功能區從分離重新走向統一,就如 " 拼圖 " 遊戲一般,将相鄰的碎片拼接起來,才能拼成統一、完整的圖景。
而在陳憲看來,随着上海招商的推開,還可能有更多地區合作的模式不斷 " 冒出來 ",這可能隻是多種模式的一種。而要在何種範圍内、搭建何種聯盟、建立何種平台,都需要在具體的 " 強鏈補鏈 " 實踐中摸索。
但無論如何,他強調,關鍵要用市場化的方式因勢利導,而非政府用稅收等優惠措施 " 拉郎配 "。這樣一來,随着資源更有效的配置,比起實力失衡下的 " 獨美 ",兩方很有可能迎來合作的 " 雙赢 " 局面。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