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競争,赢得全球市場。
中國創新者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全球産品創新格局,而大多數公司卻未能跟上步伐。許多未來的市場領導者正從人們忽視的地方崛起。能夠适應變化的公司将引領潮流,觀望等待的公司隻能事後追悔莫及。
" 遺憾最小化 " 并非一種正式的商業策略,但它是一種有助于決策的思維方式。全球汽車制造商或許比其他行業更能理解這一點。
2011 年,埃隆 · 馬斯克曾公開輕視中國的汽車制造商比亞迪,嘲笑其産品毫無新意。" 你見過他們的車嗎?" 他當時這樣問道。當時,持此觀點的并非他一人。在新興的電動汽車領域,比亞迪被視爲一家雄心勃勃卻無關緊要的企業。
快進到今天:比亞迪已成爲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制造商之一,與特斯拉并駕齊驅。該公司在 2024 年第四季度的全球汽車銷量和全年産量上超過了特斯拉,僅在全球年度銷量上略居其後。
2023 年初,我随同一批歐洲汽車高管代表團訪華。當我們漫步在北京街頭時,變化顯而易見。道路上滿是電動汽車,其中許多來自中國汽車制造商,同行的高管們幾乎都沒聽說過這些品牌,而且街道幾乎靜谧無聲。
這些車在許多方面都令人印象深刻——從價格到用戶界面,從物聯網整合到單次充電的續航裏程,再到整體設計。在短短幾年間,這些汽車已經從 " 适合中國市場的好車 " 轉變爲真正意義上的優質産品,無需任何附加條件。正是這種品質,讓福特的首席執行官在一年後表示:" 按照中國标準執行将成爲最重要的優先事項。"
那天晚上,在代表團消化所見所聞的時候,一位高管向總部發送了一連串電子郵件。當被問及他在說什麽時,他表示正試圖向總部傳達他們所面臨的困境程度。他當晚告訴我:" 我們之前沒察覺到," 并指出比亞迪當時尚未在他們的本土市場引起轟動,而且疫情防控政策讓他們無法親自考察中國市場," 所以我們此前并未完全相信。"
2023 年,汽車行業的從業者仍對比亞迪和其他中國電動汽車制造商的成功感到震驚,坦率地說令人意外。在過去幾年中,數據早已清晰地揭示了這一正在發生的變化。警鍾已然敲響,相關信息也唾手可得。然而,遺憾的是,對于我所跟随的高管們而言,無論是市場報告,還是他們在中國的同事,都未能真正傳達問題的嚴重性。最終,直到他們親眼目睹北京那條熙熙攘攘卻靜谧無聲的街道,以及中國電動汽車行業的深刻變革時,一切都已爲時過晚。
全球許多行業的高管——包括人工智能、半導體、制藥、電池、無人機和醫療技術領域——都冒着犯同樣錯誤的風險。他們等待中國産品進入本土市場後才認真對待。然而,關稅、地緣政治以及中國不斷演變的全球化方式意味着,任何采用 " 觀望 " 戰略的公司往往将是最後認識到趨勢的那一個。等到高管們在本土市場看到這些産品時,許多産品已經在全球取得成功。比亞迪就是一個例證:大多數美國人從未聽說過這家公司,盡管它是全球許多市場最受歡迎的電動汽車制造商。
很多時候,我們在談到中國時會糾結于 " 創新 " 這個詞。現實是,中國企業往往并非從 0 到 1 創造産品,但在将産品從 1 做到 10 方面,他們堪稱世界一流。他們在産品優化、叠代、規模化和運營實施方面,比其他任何企業都要快,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國适應能力超強且要求苛刻的消費者群體。一次又一次,他們正是在這方面讓世界猝不及防。
在中國競争,赢得全球市場
幾十年來,企業高管們一直依據進入本土市場的産品,或者他們半年一次的海外考察所見,來評估競争态勢。這曾是一種可行的方法。如果一種新産品或競争對手沒有出現在紐約、倫敦、柏林或東京,他們就不認爲這是真正的威脅。
當美國和歐洲是全球擴張的首選目的地時,這種方法還可行。它爲高管們提供了一個内置的預警系統:如果一個競争對手出現在西方,他們仍有時間做出反應。但那樣的時代已經不複存在。
如今,即使中國企業希望進入西方市場,他們也無法将其作爲全球制勝的優先選擇。事實上,由于關稅和監管限制,許多中國最具競争力的企業被迫完全繞過美國和歐洲,因爲這些市場幾乎不可能進入。
西方企業的中國戰略仍然專注于 " 赢得中國市場 " ——考慮他們是否能在全球最大消費市場展開競争。但在這樣做的過程中,他們未能認識到,能夠在中國消費者市場中脫穎而出的産品,正越來越多地在世界舞台上蓬勃發展。
中國企業全球擴張的步伐正在加速。他們沒有優先考慮進入西方市場,而是迅速在東南亞、拉丁美洲、中東和非洲拓展業務——在這些地區,他們可以更快地行動,面臨更少的監管障礙,并抓住高增長的機會。
例如,比亞迪在美國電動汽車市場的滲透率爲零,但他們已在美國南部鄰國墨西哥開設了 50 家經銷商,并售出 4 萬輛汽車,同時還計劃在那裏建設一家制造工廠。該公司在巴西的電動汽車市場占據了 70% 的份額,在印尼爲 36%,在泰國爲 38%(2023 年,中國品牌在泰國電動汽車市場的份額達到 77%),在馬來西亞爲 39%。在熱愛汽車的澳大利亞,比亞迪去年的電動汽車市場份額僅爲 16%,但其銷售額增長了 64%;在挪威這個成熟的電動汽車市場,94% 的汽車是電動汽車,其中四分之一是中國品牌,比亞迪的銷售額更是實現了三倍增長。
十年前可能隻是 " 适合中國 " 的創新産品,如今正越來越多地赢得全球消費者的青睐。
全球産品的試煉場
中國的本地投資者和公司越來越頻繁地重複這樣一句格言:" 如果你能在中國生存,你就能在國外蓬勃發展。"
中國高度競争的國内市場是一個試煉場——在這裏,産品叠代永無止境,消費者期望值極高,隻有最優秀者才能生存。結果如何?當這些公司走向國際市場時,它們已經達到了世界級水平,并且爲價格敏感、注重價值的全球消費者做好了準備。
許多美國消費者在第一次接觸中國電動汽車時,都會驚訝于以如此驚人的低價獲得如此多的功能和品質。這些汽車物有所值,美國消費者對此表示贊賞。
但這其實是許多全球消費者的共同需求。一款爲重慶家庭設計的汽車、醫療器械、智能手機或藥品——當地家庭平均年收入約爲 1.5 萬美元——比爲舊金山或倫敦消費者設計的産品,更有可能吸引墨西哥、巴西、泰國和尼日利亞的消費者。這就是所謂的 " 社會經濟接近性 ":中國消費者畫像與大多數全球市場消費者的平均畫像,比美國或歐洲畫像更爲接近。
這種競争優勢已經在多個行業中顯現出來,但西方卻大多未曾察覺。
無人機行業已經如此。總部位于深圳的大疆公司占據了全球無人機市場超過一半的份額。盡管美國試圖禁止其産品,但在消費和商業應用中,該公司幾乎無人能敵。
智能手機應用的崛起也已勢不可擋。去年,在美國下載量排名前十的應用程序中,有四款來自中國;在全球範圍内,這一比例達到了三款。
制藥行業可能是下一個。中國的高性能抗癌藥物正在全球範圍内獲得立足之地,但大多數跨國制藥公司并未将其視爲真正的競争對手。這是一個錯誤。
太陽能行業也朝着相同的方向發展。中國預計将控制全球約 80% 的太陽能電池闆生産,并在電池技術方面處于領先地位。西方企業越來越依賴中國的供應鏈來實現向可再生能源的轉型。
醫療技術是另一個未被察覺的變化。中國的低成本、高科技醫療器械正在迅速進入發展中國家市場。中國企業不僅在參與競争,還在制定全球醫療标準。
西方企業領導者甚至在人工智能和半導體領域也措手不及,盡管中國在這些領域被認爲落後數年。上個月,DeepSeek 以遠低于 OpenAI 的成本推出。結果如何?英偉達的市值一夜之間蒸發了 6000 億美元。
這些變化正在發生——如果企業等到在本土市場看到競争時才做出反應,他們将錯過應對的時機。
高管應如何應對?
在這一快速變化的新環境中取得成功,最佳方法是什麽?我建議采取以下四個步驟:
1. 關注真正發生競争的領域
太多公司仍然隻關注北美、歐洲和日本的競争對手。但如今許多最具競争力的公司并未優先考慮在西方市場擴張,而是在東南亞、拉丁美洲、中東和非洲迅速擴展。當這些公司進入西方市場時,它們可能已經成爲全球巨頭。誰在你的公司負責跟蹤中國、印度尼西亞、巴西或尼日利亞的關鍵企業?如果答案是沒有人,那你已經落後了。
2. 将中國視爲産品的試煉場,而不僅僅是市場
在中國最具競争力的産品不僅能生存下來,還在全球最嚴苛的消費市場之一中經受了實戰考驗。其中最優秀的産品已在全球蓬勃發展。然而,許多全球公司仍然未能研究中國的産品創新周期。它們專注于在中國競争,卻忽視了讓中國企業在中國以外具有競争力的策略。了解這些公司如何在價格、速度和功能上取勝,可以爲全球競争提供藍本。
3. 将中國團隊轉化爲競争優勢
對于在中國設有團隊的公司,當地高管不應僅僅是負責當地銷售、營銷,或是按照總部既定方案進行工程開發的負責人,而應成爲融入公司整體産品創新戰略的核心情報資産。遺憾的是,很多時候,中國員工并未被充分激勵去關注和報告本地市場的競争動态,而這恰恰是影響公司全球戰略的關鍵因素。公司需要主動構建相關角色和機制,以彌合這一差距。競争跟蹤不應僅僅依賴于個人的主動性,而應成爲一項明确的職責,其相關見解和信息應直接反饋給總部的決策者。
4. 建立跟蹤中國創新的系統,即使你在中國沒有任何業務
即使在中國沒有任何業務,高管仍然需要實時情報。這并非通過偶爾的訪問實現,高管們在訪問中隻會見到經過篩選的供應商和合作夥伴。公司需要構建創新渠道——與第三方情報公司合作、開展高管學習交流,并建立專門的跟蹤系統,以便在競争對手實現全球擴張之前獲取關鍵信息。
5. 打破過時的成見
許多公司仍然以 2010 年代的刻闆印象看待中國,認爲它隻是一個擅長模仿的市場,或者覺得監管壁壘限制了其在全球舞台上的潛力。然而,在電動汽車、制藥、人工智能和半導體等行業,中國企業不僅在奮力追趕,更在逐步制定全球标準。高管們需要深刻反思:究竟是哪些關于中國的認知正在塑造我們的戰略?這些認知是在助力我們前行,還是在拖累我們的步伐?我們的組織架構是否能夠敏銳地捕捉到全球競争對手的崛起,還是隻能在爲時已晚時才如夢初醒?
中國創新者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全球産品創新格局,而大多數公司卻未能跟上步伐。許多未來的市場領導者正從人們忽視的地方崛起。能夠适應變化的公司将引領潮流,觀望等待的公司隻能事後追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