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 5 年前的四月嗎?
那年我們在等一部片。
Sir 稱之爲 " 國産恐怖片翻身之作 ",在一衆制作粗糙、劇情弱智、打色情擦邊球的爛片中,它用絕對足夠的尖叫值殺出一條血路——
《中邪》。
然而遺憾的是,我們終究沒能在國内大銀幕上見證這一幕,和朋友在電影院裏體驗久違的驚聲尖叫。
對啊。
這都過去 5 年了。
國産恐怖片被打入更深的地下,入土爲安。
就在所有人都不再抱有無謂的妄想時,似曾相識,他,回來了——
《中邪》導演馬凱。
以及他的新片——
了不起的夜晚
國産恐怖片宇宙第一定律:
沒鬼。
這部電影當然不可能打破。
但 " 沒鬼 " 就是恐怖片的死亡通知書嗎?别忘了,《中邪》也是在符合唯物主義科學思想的前提下完成吓人的。
咳咳。
《了不起的夜晚》并不是一部真正恐怖片。
但它就像一個因怨氣而生的鬼魂——
對于恐怖片這個片種。
導演沒有釋懷。
觀衆也無法忘記。
有念想在,就不會真正離開——哪怕,是以另一種形态。
在恐怖片的這個概念下。
在恐怖片不能真正恐怖的這個前提下。
導演還能給我們帶來什麽花樣?
這一夜,有驚喜。
01
故事開始前,先看演員表。
主演有蔣龍、蔣易、蔣詩萌。
沒錯。
《一年一度喜劇大賽》裏的超人氣選手,通通長在笑點上。
預告片裏一句——
" 以我追夢演藝圈十年的經驗告訴你。"
這話。
如假包換——
還有這一位。
湊近看,看仔細了。
認出來了吧,人氣小生範丞丞。
再就是他,多栖發展的搖滾歌手美妝達人搞笑藝人梁龍。
不怕了不怕了。
有這群人在,女鬼出場了都要哈哈哈。
不難猜到,《了不起的夜晚》是驚悚 × 喜劇。
電影有關三個 " 見鬼 " 的故事。
第一個。
夜黑風高,兩個不信邪的小太監夜遊廢宮,沒想到撞見麗妃的鬼魂。
這是《麗妃傳》劇情。
第二個。
小山(蔣龍 飾)和豆兒(孔連順 飾)是飾演《麗妃傳》太監的兩個演員,接通告之餘,小山想到了走紅的另一條路——
短視頻。
于是他找來自媒體團隊,扮成麗妃的樣子随機吓人,看看能不能拍出爆款。
第三個。
《麗妃傳》片場,麗妃的替身演員遲到,導演隻好讓扮演麗妃的演員代替自己的替身——
親自上場。
結果因爲不熟悉威亞,加上現場工作人員一陣忙亂,她在空中翻了幾個跟鬥,勒住了脖子,緊急送醫。
這下有幾個麗妃了?
三個。
麗妃演員。
麗妃演員的替身。
拍段視頻整活的山寨麗妃。
可麗妃一多,事情開始出了岔子。
短視頻組這邊。
隻見一個麗妃幽幽地飄上來。
來人上去就是一腳——想吓唬老子,沒門!
可是他撥了扮麗妃那位兄弟的電話,發現他正在男廁所,那眼前的這位是 ……
扮演麗妃的演員正主?
這下算攤上事了。
嘀咕着,她不是剛送醫院嗎,怎麽自己回來了。
片場那邊,導演還在趕戲。
這位麗妃一入場,現場的小山,臉刷的一下白了。
這不是麗妃嗎?
剛剛醫院說,她沒搶救過來 ……
拍鬼的鬧出人命,假扮的受了真刺激。
這一晚有戲看了。
02
明明沒鬼,但免不了還是要被吓一下。
這是馬凱的老手藝了。
《中邪》裏,紅燈籠、洋娃娃、" 還人 " 儀式 …… 這些毫不高大上,生活裏的日常元素,經過導演的烘托和拼貼,就成了讓人心驚肉跳的 " 大場面 "。
《了不起的夜晚》裏呢?
同樣是簡單的恐怖場景,經過喜劇的調和,具有了另一種風味。
或者說喜劇和恐怖本就是一回事。
隻是因爲錯位,帶來了不同的效果。
比如。
不巧,山寨麗妃拉肚子,鑽進廁所。
雖然化的女(鬼)妝,但他去的當然是男廁。
又不巧,他的隔間沒紙了,隻能向廁友借。
結果那邊把紙遞過來,這邊把手伸過去 ……
這不就是最古早的女鬼借紙的恐怖故事嗎?
廁友那邊是吓得魂飛魄散。
觀衆這邊是笑得前仰後合。
在喜劇的橋段之外,整部劇是一個夜晚,一支劇組,一波 up 主,但這個故事不止劇場夜驚魂那麽簡單。
打住,Sir 先不劇透。
總之,是戲中戲,但又是超乎以預料的戲中戲。
假戲真做、真戲假做,連環戲、套娃戲,有人在戲裏演戲,有人在戲外演戲,有人演戲騙别人,卻不知自己也在别人的戲裏。
在日常裏融入荒謬,又讓這荒謬顯得理所當然。
不同于簡單的玩梗,電影把人物放到符合其身份、性格與命運的特定情境中,用合情合理的荒誕制造出了喜劇效果。
梁龍飾演的《麗妃》導演,表面上看,他專業,還有着自己的藝術追求。
可他在現場總玩不轉。
碰上了總是沉浸在自己世界裏的演員,和腦袋慢半拍、時刻想着放飯的現場制片,還有會逼着他把摩托車廣告植入清宮戲裏的金主爸爸。
他就隻能抓瞎。
蔣龍飾演的小山。
小山是個懷才不遇的 18 線演員,自稱是 " 用出演這部戲的錢投資了這部戲 "。
簡單說,免費。
總要抓住一切機會,給導演展現自己對各類演法的信手拿捏。
一場受驚吓的戲,他就演出了暈、無語、嗷嗷叫 …… 叫導演任意挑選。
每一種演法的理由,他還能振振有詞:你怎麽就知道人在受驚吓時不會這樣?
電影裏,有笑聲,有驚叫。
也有眼淚。
Sir 瞬間想起了《喜劇之王》裏的尹天仇。
尹天仇則不管受了多少侮辱,都始終沒有動搖過 " 我是一個演員 " 的信念。
小山則不管挨了導演多少罵,都立志于擺脫庸俗的演法,渴望塑造出一個與衆不同的人物。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都是可憐的,他們執着的事在外人看來似乎并不值得。
他們常常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裏,自娛自樂,孤芳自賞,以至于顯得有些愚蠢,但他們身上又都有着知不可爲而爲之的可愛。
鬼故事。
攪動的是這出人間的戲劇。
03
一群不被認可的小人物,經曆了一個險象頻發,又妙趣橫生的夜晚。
在驚悚、喜劇的外殼之下,是一個看似俗套的底子:
夢想。
不過,雖關于夢想,卻又并非雞湯。
與受盡羞辱,得到兩大美人垂青,還成爲大明星的尹天仇相比,小山更像普通人。
他的 " 成功演出 "。
與其說是隻要夠努力就終有回報,不如說是在種種機緣巧合之後的爆發。
因此,電影所強調的,不隻在于 " 成功 ",還在于,成功的偶然性,夢想的不易得,以及風光背後無數個不爲人知的凄涼夜。
這一點在短視頻三人組身上很明顯:
在無意中記錄下麗妃的意外瞬間之後,他們立刻帶着小團隊跑去搶救的醫院,想要全程記錄下事情的進展。
死亡,被兌換成流量。
小山渴望着一炮而紅,想利用豹哥團隊來一波炒作,把自己送上熱搜。
他想紅的虛榮心态和他對于演戲的執着是一體兩面。
最後,因爲女主的缺席。
也因爲短視頻團隊的闖入。
導演幹脆改了劇本——
就講一個網紅博主夜闖劇組的故事怎麽樣?
這,又成了戲中戲中戲。
這個多重嵌套的故事,不僅是套進去了多重反轉。
也是這個劇組,人戲不分。
從導演到演員,哪個人身上又沒有點兒電影裏的影子。
導演馬凱,拍攝《中邪》之前,已有着長達五年的橫漂生涯。
在這五年中,他做過群演、特約演員、跟組演員、執行導演助理和演員副導演助理。
7 萬元《中邪》的成功,離不開他刻苦學習電影技法,研究優秀影片和經驗積累之後的厚積薄發。
《中邪》爲什麽能一炮而紅?
(即使沒能上映。)
導演自己回憶,也隻能說是機緣巧合,形勢使然。
當被問起爲什麽會做出影片中的設定,是不是考慮了審查的因素,他說 " 根本沒想過,幾萬塊錢審什麽查,哪有想過要發行 "。
之所以會拍現在的結尾,本來是要拍另一個結尾的,但因爲男主角受傷,還有由于技術原因,很多特技我們做不出來," 就算了 "。
偷拍視角的運用,除了部分擺拍,還由于演員得了膽結石,臨時來不了,隻能在大街上拍了兩段。
甚至把《中邪》投到 FIRST,也是因爲成片給制片人和親朋好友看過之後,大家特别特别不喜歡,導演心灰意冷,爲了給制片人一個交代,隻能試試電影節了。
飾演小山的蔣龍,2021 年參加《一年一度喜劇大賽》之前,經曆過從擔綱畢業大戲男一,到無戲可拍的尴尬。
工作對他來說,更像是 " 來了,演了,走了 " 的流程。
拍《扶搖》的那一個月,他如履薄冰,特别怕演不好随時會被換掉。
爲了面試《全職高手》,他随身帶着黃色發膠,導演想看他的黃頭發扮相,就立刻去廁所把頭發噴黃," 不給導演任何拒絕我的理由 "。
疫情初期,他有近十個月沒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之後,又趕上了影視寒冬。
2021 年,他幾乎隻做了一件事,就是參加《一年一度喜劇大賽》,這一次,他終于被大家看到,走紅。
一步一個腳印的勵志之外,也有幸運女神的眷顧。
一個在工作坊偶然認識的好搭檔張馳,還有與他自身經曆高度契合的幾個好劇本《這個殺手不大冷》《最後一課》和《台下十年功》功不可沒。
而在得到認可之後,《中邪》經曆了定檔、撤檔,導演從此也一直默默無聞。
蔣龍,以及和他同時走紅的蔣易、蔣詩萌,接到了更多的戲,但直到《了不起的夜晚》才是第一部,他們真正以主演身份和觀衆見面的作品。
這其中,又何嘗沒有命運的偶然與必然。
差一點,就是默默無聞,差一點,就是昙花一現。
創作者們和劇情、人物高度契合的經曆,讓這部散發着癫狂氣質的電影更加真情實感,打動人心。
是真正的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故事很瘋,不管是吓人的女鬼,還是事情發展的走向。
幕後花絮裏,制片人易小星透露,這部幾乎全部是夜戲的電影,是全劇組熬了 40 個大夜完成的。
這部戲裏沒有敷衍,你看得到每一位演員竭盡全力地去塑造自己的角色,看得到他們對于大銀幕和成功的渴望。
《了不起的夜晚》當然還有不少粗糙的地方。
這是導演第一部正式和大衆見面的電影。
Sir 也能預感到,喜劇和驚悚的混搭方式,很可能讓這部電影的口碑兩極分化。
但這樣一個導演的回歸,這樣一種全新的嘗試,以及一群需要被正名的演員組合。
仍然是當下國産電影的驚喜所在。
有一個細節值得注意。
電影中《麗妃傳》的攝影,那個被很多次叫到名字的董天文,就是電影《中邪》的主演。
結尾飾演劇組工作人員的那一聲聲的 " 報道 "。
就是那些跟着導演馬凱這一路走來團隊的真實寫照。
他們默默無聞,在龐大的影視行業裏,做着螺絲釘的角色,爲的,就是一個被人看到的機會。
某種程度上,梁龍飾演的那個導演,在制片人面前委曲求全給團隊找飯吃的樣子。
導演自己哪能不深有體會。
《了不起的夜晚》,更像是一群經曆過默默無聞的失意者們,一次集體的報團取暖。
熱情不會永遠被辜負。
付出也總有一天會看見。
等到那天來臨時。
回頭看看,别輕視那些熬過的夜晚。
這夜裏,有點東西。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阿莫多瓦尼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