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戰史堂 Author 董曉蕊啊
各位讀者大家好,我是戰史堂堂主,立志要做一個嚴謹又有趣的公衆号。盡量保證内容真實幹貨,配圖準确,還讓文章讀起來不枯燥。
由于依靠國際條約維系列強海軍的實力均衡,美國海軍在 20 世紀 30 年代投資新一代戰列艦的步伐相對緩慢。遲至 1939 年二戰爆發時,美國艦隊隻有 15 艘老式戰列艦。其中除了 3 艘裝備 16 英寸主炮的 20 年代産品以外,其餘都是一戰時代的舊貨。
兩艘新一代的 " 北卡羅萊納 " 級戰列艦要等到 1937 年才能開工,然後趕在太平洋戰争爆發前完工服役。爲了遵守國際條約," 北卡羅萊納 " 級的噸位被限制在 35000 噸,主炮口徑 14 英寸。
當然,美國設計師已經考慮到,萬一條約體系解體,該艦也可以換裝 16 英寸主炮。代價是火炮數量從 12 門減至 9 門。但是防護性能無法更改。
▲ " 北卡羅萊納 " 級戰列艦。
在軍方看來,這是一種攻防性能不均衡的軍艦。僅建造了兩艘就終至了。接下來是 4 艘 " 南達科他 " 級戰列艦。噸位不變,依然是 35000 噸,并且力求在此限定内實現 16 英寸主炮和相應的均衡的防護性能,代價是艦體必須相應縮短一些。
直至 " 衣阿華 " 級,美國人才徹底擺脫條約束縛,噸位猛增至 48000 噸。雖然火力不變,但是速度大幅提升至 30 節以上。
從技術角度看," 衣阿華 " 級悖離了美國戰列艦的技術傳統,具有強烈的戰列巡洋艦的色彩。正因爲如此,最終的 " 蒙大拿 " 級就可以看作是美國戰列艦的回歸,即火力和防護要素壓倒速度。
▲ " 蒙大拿 " 級完工預想圖。分布在上層建築中的大量電子設備是美國新式戰列艦的重要特征,也是其主要優勢所在。
" 蒙大拿 " 的設計工作始于 1939 年中,其基本布局與 " 衣阿華 " 級類似。兩者采用同樣的主炮,隻不過 " 蒙大拿 " 配備了四座炮塔,前二後二,因而布局更加均衡,但主要的困難也在于此。
容納更多的炮塔需要放大船體,這又會增加需要防護的面積,而防護需求标準不能降低。美國設計師很快得出結論,要想獲得與 " 衣阿華 " 級一樣的防護性能," 蒙大拿 " 的噸位可能上漲至 55000 噸。
軍方高層經過論證,決定降低對速度的要求。因爲初步的設計論證顯示,如果把航速降至 " 南達科他 " 級的标準,即 27.5 節,那麽噸位就可以控制在 51400 噸,這是可以接受的。
特别是考慮到将來要爲所有戰列艦的 5 英寸副炮換裝 54 倍徑的長身管,噸位增幅也能控制在 53400 噸。
接下來的詳細設計過程依然面對着許多确定性因素,包括可接受的船體寬度、吃水深度、具體的火力免疫區域大小等等。總體而言,随着軍方提出的要求越來越多,噸位自然日益看漲。
▲出現于 1941 年初的 " 蒙大拿 " 級戰列艦的模型,擁有一個緊湊的上層建築布局,基本設計已經完成,但是諸如輕型高射炮等設備尚未出現在這個模型上面。
然而時間不等人,1940 年 6 月,法國戰敗投降。美國人頓感壓力巨大。國會迅速通過了《兩洋海軍法案》,大力擴充海軍。在此背景下,代号的 BB65-5A 的設計方案被凍結,作爲最終定案:
船體全長 282 米,寬 37 米,最大吃水深度 10.8 米,标準排水量 57500 噸,滿載時預計 70500 噸,載油量 7500 噸,15 節巡航速度下續航力可達 15000 海裏。
該艦主要武器是,四座三聯裝 16 英寸主炮,最高航速 28 節,這被認爲新一代戰列艦實施主力艦對決所需的最低航速。
與之前的 " 衣阿華 " 級相比," 蒙大拿 " 的特點在于強化火力和防護。由于并不清楚日本 " 大和 " 級的狀況,美國人還是一如既往地遵循他們的防護原則,即對于自身主炮火力的防護能力。
▲ " 蒙大拿 " 戰列艦的油畫。
美軍的 50 倍徑 16 寸炮配有 2700 磅重的穿甲彈,炮口初速 2500 英尺每秒。要想維持 18000 至 32000 碼的免疫區,舷側主裝甲帶的厚度至少應達到 16.1 英寸,主水平裝甲闆的厚度也得有 5.8 英寸。
據此美國設計師采用了待由 19 度傾角安裝方式的 16.1 英寸舷側裝甲,據認爲其實際效果可以等效于 21 英寸的垂直裝甲。水平裝甲則包含了三層裝甲闆,總厚度達到了 10 英寸。
當然主要的厚度還是要放在船體身處位置較低較爲重要的地方,諸如彈藥庫和輪機艙頂部。上層較薄的裝甲僅用于引爆來襲彈藥,防止其在船體内部爆炸。這樣的重量分配也有助于船體的穩定性。
由于航空技術的發展,空射魚雷現在被認爲是一項嚴重威脅,必須嚴加防範。" 蒙大拿 " 的防魚雷隔艙據說足有四層之多,其中外側的兩層充填液體,以分散魚雷爆炸時産生的能量,内測的兩側則是空艙。一個三層的船底幾乎與舷側裝甲帶等長,這樣一來,即便是配有磁引信的魚雷在船底爆炸,似乎也不足爲慮了。
▲于 1941 年底在紐約海軍船廠拍攝的 " 蒙大拿 " 級戰列艦模型,已經擁有更多的細節。
火力方面,12 門 16 英寸主炮一次齊射可以推送出 32400 磅重的彈丸,無疑是美國海軍有史以來的新高峰,也優于日本的 " 大和 " 級。
其實美國人在 " 蒙大拿 " 上面也曾動過安裝 18 寸炮的心思,但當時尚處于設計的早期階段,美國人還不願意在噸位問題上走得太遠。
盡管他們已經認定必須突破 35000 噸的限制,但還是決定把噸位限制在 45000 噸。在這樣的噸位面前,計算表明最多隻能安裝 6 門 18 寸炮,于是該方案早早地被否決了。
盡管并不清楚日本氧氣魚雷的威力,但還是出于對日本特型驅逐艦的忌憚,美國人極爲強調戰列艦的副炮火力。密度、射程、威力都不能少。
所以最初的考慮也是準備采用輕型巡洋艦級别的火炮,即 47 倍徑的 6 寸炮。由于研發遲緩,軍方最後還是回到了傳統的 5 寸炮上面。
但由于開工日期靠後,該艦準備直接采用最新式的 54 倍徑火炮,而非在戰争中大量使用的 38 倍徑版本。據說新的版本因爲身管更長,可以将 70 磅重的彈丸打到 25900 碼距離。
▲ " 蒙大拿 " 級的模型。
與同時代的其它戰列艦一樣,除了針對魚雷以外,防空火力最初在設計階段并未受到特别重視。原始設計中包含的輕型防空武器并不多,僅有 6 座 28 毫米四聯裝高射炮,這種不太實用的武器後來在戰争中都被 40 毫米博福斯取代了。
預計如果 " 蒙大拿 " 順利開工的話,也會更換并增加數量。于 1942 年 6 月推出的最終設計中顯示,40 毫米博福斯已增至 10 門。該型火炮在戰争中的表現毋庸置疑,問題是重量。如果大量安裝,勢必令船體上層超重,那将令軍艦帶有更多的日本風格。
到頭來,設計人員隻能拆東牆補西牆,例如,通過削減主炮塔正面和頂部的裝甲厚度,來平衡重量問題。其它諸如 20 毫米厄利空的武器,因爲沒有實際開工建造,無從确定數量,一般認爲,至少可以安裝 54 門。
美國海軍爲 " 蒙大拿 " 級安排了 5 艘的名額,從 BB67 一直排到了 BB71,分别是 " 蒙大拿 " 号、" 俄亥俄 " 号、" 緬因 " 号、" 新罕布什爾 " 号,以及 " 路易斯安那 " 号。
▲藝術家筆下的 " 蒙大拿 ",很有氛圍感,但是細節有很多差錯。
随着太平洋戰争爆發,軍工企業有許多更加緊急的項目等待完成,這些尚在圖紙上的軍艦根本排不上号,再加上航空母艦已經崛起,戰列艦的重要性已經大不如前,所以最終在 1943 年 7 月 21 日,軍方取消了所有相關建造計劃。
由于騰訊更改推送規則,如果您喜歡戰史堂的内容,請一定要點贊!點在看!或者私信!轉發!星标本号!增加與本号互動,否則就再也收不到本号的信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