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觀察網 記者 老盈盈 11 月 29 日,中國投資協會股權和創業投資專業委員會與 LP 投顧(賽諾佳易(北京)國際商務咨詢有限公司)聯合發布了《2024 年國有投資機構激勵與盡職免責(容錯)機制調研報告》(下稱《報告》),共有 133 家機構參與了此次調研。
《報告》指出,超六成(63.16%)受訪機構建立了盡職免責(容錯)機制,其中近半數(48.87%)納入績效考核體系。具體内容上," 程序合規且因不可抗力造成虧損可免責 "" 應按照基金整個生命周期評定損益 "" 探索性創新造成虧損可免責 " 等條目,仍然是諸多受訪機構的 " 待辦清單 ",盡職免責(容錯)機制實施細則的完善還任重道遠。
《報告》顯示,縱觀近兩年地方各級政府出台的相關政策文件," 容錯 " 與 " 容虧 " 兩個關鍵詞交替出現,但是否設置固定虧損容忍率也有待商榷。接近半數(45.86%)受訪機構不支持設定固定比率,原因是一方面不同投向、不同階段的風險發生概率不同,另一方面 " 容虧率 " 暗含對超出既定部分默認追責的意味,差異化評定機制更考驗政策制定的智慧。
此外,超八成(84.96%)受訪機構已采用績效考核體系,側重關注投資進度、财務回報及産業引導效應。而建立激勵機制的受訪機構剛過半數(57.14%),集中體現在 " 投資 " 和 " 退出 " 環節,激勵機制實現 " 募投管退 " 全環節覆蓋的機構僅有不到四成(39.85%),意味着激勵機制指标适用範圍有待拓展,以更好地與績效考核體系挂鈎。
《報告》還指出了當前激勵與盡職免責(容錯)機制存在的問題。首先,國有投資機構的監管體系與市場運營模式存在顯著差異,主要表現在績效激勵、決策流程和專業水平上。過于行政化的管理方式将導緻績效激勵機制與市場脫節,拉低決策效率和專業化水平。其次,國有投資機構的管理涉及财政部、發改委、國資委、審計局、科技系統等多個重要部門,但缺乏跨部門協調,導緻政策執行困難。這種主管部門 + 監管部門的 " 雙重管理 " 模式下的政策理解偏差與執行沖突,給投資操作帶來困擾,且審計的短期效益導向可能誤判市場波動風險,增加投資團隊的決策壓力。再次,目前政策缺乏全面實施細則,無法全面支持國有創投機構發展,且容錯範圍與容錯條件缺乏明确區分。
對于完善國有投資機構激勵與盡職免責(容錯)機制,《報告》中提出了幾點建議。
第一,建議國家層面統籌規劃,出台統一、全面的戰略規劃。聚焦于創投行業的獨特屬性,在國家層級構建一套覆蓋投資全流程的綜合性政策框架,同時涵蓋引導基金與管理公司兩個關鍵層面,确保政策既科學嚴謹又具備高度的操作性和包容性,爲行業提供明确指引。
第二,建議由發改委作爲行業政策主管單位,主導建立跨部門溝通協調平台,彙集财政部、國資委、科技系統、審計部門等多方力量,統一政策解讀與執行标準,協同解決政策執行中遇到的問題,确保激勵與盡職免責(容錯)機制在實際操作中能夠無縫銜接、高效運轉。
第三,建議推動政府引導基金、産業基金管理向公共财政績效評價體系轉變,建立與市場競争相适應的薪酬架構,同時構建分層分類、多維指标、多個周期的績效考核體系,綜合考量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并根據政策目标完成情況進行一定比例的收益讓渡,多措并舉确保績效激勵機制既科學又可持續。
第四,建議參照市場化最佳實踐,建立以盡職免責爲核心的容錯機制,明确對于非主觀失誤或行爲過錯導緻的投資損失實施盡職免責,細化責任劃分與認定流程,保障基金管理人的獨立性與決策自主權。在此基礎上,針對不同産業投向及投資階段設置差異化考核标準,拉長新興産業、未來産業的績效評定周期,逐步試行全生命周期考核;對于成熟産業的考核也不應簡單摒棄保值增值目标,而是探索更具成長性和生命力的評價指标體系,爲國有創投機構營造鼓勵創新的良好氛圍。
第五,建議政府鼓勵發展包括創投行業協會在内的第三方服務機構,運用數字化金融工具,加強數據統計、行業分析、信用評價等服務的精準度和效率,引導國資機構科學設計基金業績評價體系,爲激勵與盡職免責(容錯)機制的實施提供客觀、專業的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