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新華社
近期,各省份陸續發布 2022 年國民經濟發展情況,在 "2022 年全國人口減少 85 萬 " 的大背景下,地方人口數據變化尤爲引人關注。
在已公布的 23 個省份中,浙江以淨增 37 萬人位列第一,因 " 人口第一大省 " 廣東尚未披露數據,其能否蟬聯 " 人口增量冠軍 " 還有待确認;湖北、安徽以淨增 14 萬人并列第二,江西則以 10.58 萬增量排在第四位,緊随其後的江蘇、廣西淨增人口也突破兩位數,達到 10 萬人。
總體來看,雖然目前已有 6 個省份實現兩位數人口增長,在不算上廣東的情況下,已追平 2021 年。但銳減的增量數據,直白地暴露了各地的人口壓力——
一方面,2021 的增量 " 佼佼者 " 紛紛被調減。除浙江增量接近減半外,湖北、江蘇、福建人口增量分别減少 40.74 萬、18.1 萬、25 萬,廣西減少得最少,增量從 18 萬回落至 10 萬。
同時,從區域來看,回調趨勢同樣明顯。其中,長三角 2022 年常住人口增量十年間首次跌破 100 萬人,實際僅增加 47.46 萬人。而京津冀的情況更不容樂觀,繼 2021 年減少 29.84 萬人後,2022 年人口流失規模進一步擴大,達到 42.3 萬人。
按照學界的觀點,人口負增長一旦開始,将會持續較長時期。這意味着,吸引人口保持機械增長将是接下來地方競速的發力重點,而繼 2017 年 " 搶人大戰 " 推動具有一定學曆和技能的人口基本實現 " 零門檻 " 落戶後,新一輪 " 搶人大戰 " 是時候開始了。
長三角:增量跌破 50 萬
截至目前,23 個披露數據的省份中已有 16 個人口自然負增長。其中,山東、河南、安徽、甘肅首次由 " 正 " 轉 " 負 ",北京則是在 2003 年短暫出現負增長後,20 年間第二次負增長。
對比來看,2021 年人口自然負增長省份一共是 13 個。當然,越來越多省份開啓 " 負增長 " 狀态,并不令人意外。正如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一位研究員所言,當生育更替水平低于 2.1," 一定會在未來某個時刻走向負增長 "。
自然增長乏力,機械增長成爲地方 " 穩人口 " 的主要辦法——通過吸引外來人口,實現人口淨增長。上述研究員提到,上海、江蘇等地雖然此前執行了較爲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但通過大量吸引外來人口,在人口規模上一直表現不俗。
數據顯示,2021 年上海、江蘇人口自然增長率首次轉負,分别爲 -0.92 ‰、-1.12 ‰,浙江、安徽保持正增長,但也隻有 1 ‰、0.05 ‰。在這樣 " 緊平衡 " 的狀态下,長三角全年淨增人口達到 109.21 萬人。
到了 2022 年,安徽也轉入自然負增長,"-0.93 ‰ " 對應減少 5.7 萬人,而浙江自然增長率也已逼近臨界線,自然增加人口僅 0.3 萬人。也就是說,在浙江、安徽全年淨增人口中,分别有 36.7 萬、19.7 萬是 " 受吸引而來 "。
需要強調的是,長三角作爲經濟高度活躍的地區,長期保有較高的人口吸引力,過去十年間,區域内常住人口增量規模一直保持在 100 萬人以上。但 2022 年三省一市淨增人口僅 47.46 萬,創曆史新低。其中,上海人口減少 13.54 萬人,爲 10 年間人口減少最多的一次。
京津冀:減量超 40 萬人
京津冀的情況更不容樂觀。繼 2021 年負增長 29.84 萬人後,2022 年人口流失規模擴大至 42.3 萬人。
具體來看,北京已連續六年常住人口 " 溫和 " 負增長,2022 年人口減少最多,爲 4.3 萬人;天津則連續兩年淨減少人口規模在 10 萬水平;最大的變化發生在河北身上,繼 2021 年減少 15.84 萬人後,2022 年流失規模接近翻倍,達到 28 萬人。
從增長構成來看,京津冀 2021 年自然增長率分别爲 0.96 ‰、-0.93 ‰、-0.43 ‰,2022 年北京也轉負(-0.05 ‰),天津尚未公布相關數據,河北則進一步擴大至 -1.71%。由此計算,在河北去年減少的 28 萬人中,自然負增長 12.7 萬人,意味着還有 15.3 萬人淨流出;北京自然減少 0.1 萬人,人口淨流出規模則達到 4.2 萬人。
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耀在受訪時指出,随着京津冀在全國大盤中經濟份額減小,在此背景下,就業崗位變化勢必會影響人口流動。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 年京津冀占全國 GDP 比重爲 8.29%,而 2012 年這一份額爲 9.5%,十年間呈現下降趨勢。對比來看,同期長三角占全國 GDP 比重保持相對穩定,2012 年爲 23.7%,2022 年爲 24%。
有觀點認爲,北京作爲京津冀地區吸納人口的主力,2014 年開始主動 " 減量發展 " 後,常住人口減少是一個必然結果。但如果河北 " 兜不住底 " ——除了就業崗位,還有營商環境、公共服務品質,都會影響普通人 " 用腳投票 " 的選擇,進而影響整個區域的人口規模。
此前,在以 " 動批 " 爲代表的北京商貿服務業外遷過程中,河北承接了大量人口,2014 年至 2020 年常住人口年均增加 22 萬人。但其中一些産業遠離了北京又很難存活,打工人 " 往就業崗位多的地方去 " 也就在情理之中。
一位人口學專家也提到,京津冀的經濟分布結構與長三角、珠三角很不一樣,除北京外,其他兩個省份吸納就業的能力相對較弱,而北京又更傾向于 " 高精尖 ",如先進制造業、高端服務業,但從人口結構看," 現在流入流出的人口中,高端人才畢竟是少數。" 他提醒道。
江西貴州由負轉正
從 2022 年各地常住人口的變化中,還可以看到,産業發展已成爲一些地方 " 扭虧爲盈 " 的主要籌碼。
以江西爲例,常住人口增量由 2021 年的 -1.46 萬人轉變爲 2022 年 10.58 萬人,這裏面,自然增長僅 1.1 萬,機械增長達到 9.48 萬人。
内蒙古的情況相似,常住人口增量由 2021 年的 -2.8 萬人轉變爲 2022 年的 1.17 萬人,不同的是,其自然增長人口仍然爲負,減少 5.4 萬人,通過吸引 6.57 萬外來人口,方才實現 " 轉正 "。
陳耀表示,江西這兩年 " 漲勢 " 不錯,把稀土、锂礦等戰略性資源的優勢發揮了出來,在培育新能源産業上有不錯表現,能夠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而内蒙古除了畜牧業外,能源基地建設、" 東數西算 " 工程等布局,都爲其吸引外來人口提供了支撐點。
不過,另外兩個 " 轉正 " 的省份,形勢仍頗爲嚴峻。
其中,貴州常住人口增量雖然由 2021 年的 -6 萬人轉變爲 2022 年的 4 萬人,但具體來看,其人口自然增長就有 14.3 萬人——是已公布人口數據的省份中自然增長量最多的一個,也就是說,貴州還沒有足夠的吸引力,留下 " 自己人 "。
而甘肅 2022 年淨增 2 萬人,其中包括機械增長人口 2.1 萬,但在陳耀看來,甘肅尚未培育形成新的經濟動能,産業上缺乏亮點,還将面臨比較困難的人口外流局面," 一個年度的數據不能說明問題 "。
顯然,經濟和人口是聯動的。數據顯示,貴州人均 GDP 曾長期排名全國最末,在 2015 年、2017 年、2018 年連續超越甘肅、黑龍江和廣西,排名升至倒數第四,而甘肅在被貴州超越後,至今排在最後一位,2022 年人均 GDP 僅 4.5 萬元,約等于浙江人均 GDP 的 38%。
該拿什麽吸引人口?
長三角是不是在 " 虹吸 " 京津冀的人口?目前披露的數據還不能直接證明這一點,但在産業集群化發展的發展思路下,細分行業向特定區域集中的趨勢也愈發明顯。
比如,根據第三方招聘平台數據,杭州日前放話 " 吸走 " 了北京和上海的人才,而流入杭州的人才中,有近三成進入了 "IT 互聯網遊戲 " 行業——杭州的優勢領域。(猜你想看:《" 虹吸 " 京滬?杭州離一線還有多遠》)
在陳耀看來,區域格局中,産業分工和崗位多寡是影響就業人口轉移的關鍵。他強調說,一個地方的吸引力有多大,取決于區域内的就業崗位和公共服務品質。特别是随着 Z 世代走向社會,地方政府更需要研究當代年輕人的需求,有針對性地提供供給。
按照受訪專家的觀點,鼓勵支持生育的效果并不能很快顯現,在 2017 年那一輪 " 搶人大戰 " 拉平了絕大多數城市的落戶門檻後,接下來應該拿什麽吸引人口保持機械增長,是考驗,也是機遇。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