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消費者報道 作者:陳梓慶
2023 年上半年,多個自主汽車品牌銷量 " 狂飙 "。
比亞迪和長安的銷量均突破一百萬輛,還有四個品牌銷量超過 50 萬輛,北汽和奔騰的銷量均出現超過一倍的同比增幅。
然而,五菱和東風成爲了爲數不多銷量下滑的失意者,長城的銷量同比增幅也僅有 0.1% 左右。
自主品牌總體銷量上漲,除了燃油車型的及時更新換代和性價比高等優勢,其新能源車型熱銷也是主因。不過,随着合資車型加入 " 價格戰 " 和電動化戰場,自主品牌仍然面臨各種危機與挑戰。
比亞迪、長安銷量均破百萬輛
今年上半年,有兩個自主品牌進入 " 百萬 +" 行列。
比亞迪(含騰勢)上半年乘用車累計銷量超過 124.8 萬輛,同比增長 94.1%,全部均爲新能源車型。其中,宋 PLUS 車系上半年累計銷售超過 18.4 萬輛,海洋網車系銷量超過 52 萬輛。
▲比亞迪海豚
(來源:比亞迪汽車官方微博)
長安在今年上半年實現 102.1 萬的銷量,同比增長 13.4%。其中,新能源車型銷售超過 17.6 萬輛,占比超過 17%,海外銷量也超過 11.6 萬輛。
▲長安 CS75PLUS
(來源:長安汽車官方網站)
另一自主品牌奇瑞成爲 " 黑馬 "。今年上半年,奇瑞品牌銷量超過 53.9 萬輛,同比增長超過五成。除了奇瑞品牌外,奇瑞集團多個自主品牌也實現銷量增長,包括星途品牌 1~6 月份銷量 4.2 萬輛,同比增長 119.3%;捷途品牌 1~6 月份銷量 11.2 萬輛,同比增長 84.1%。
▲奇瑞瑞虎 8 PLUS
(來源:奇瑞汽車官方網站)
除此之外,多個自主品牌在今年上半年實現銷量增長。吉利上半年銷量 55.3 萬輛,同比增長 10.6%。上汽乘用車上半年銷量爲 41.1 萬輛,同比增長 12.3%。江淮和廣汽乘用車的上半年銷量也分别有 29.1% 和 9.0% 左右的同比漲幅。
▲吉利星越 L(來源:吉利汽車官方網站)
北京汽車和一汽奔騰也在今年上半年迎來新生,兩者銷量均同比上漲超過一倍。
▲北汽魔方(來源:北京汽車官方網站)
從上述銷量成績來看,自主品牌的崛起離不開電動化所取得的成果。比亞迪的 " 全電班 " 車型實現月均銷量超過 20 萬輛,長安的新能源車型占比也在提高。另外,自主品牌的燃油車型及時升級換代,也爲車企帶來可觀的銷量,加上出海加速,自主品牌迎來新的發展階段。
五菱、東風銷量大幅下滑
多個品牌銷量上漲之時,也有玩家掉隊。
與前述銷量上漲的品牌不同,五菱的表現不盡如人意。今年上半年,五菱的銷量爲 52.0 萬輛,同比下滑 16.4%。這個 " 國民神車 " 品牌,在 2023 年開局不利。
▲五菱宏光 MINIEV
(來源:五菱官方網站)
乘聯會數據顯示,上汽通用五菱的新能源車型在今年上半年銷量爲 17.7 萬輛,同比下滑 14.9,低于平均售價更高的特斯拉和廣汽埃安。
實際上,五菱的頹勢在去年已經顯現。乘聯會數據顯示,2022 年,上汽通用五菱全年銷量爲 78.6 萬輛,同比下滑 18.7%,與 2021 年超過 96 萬輛的數字相去甚遠。
▲東風風神皓極
(來源:東風風神官方網站)
另一個銷量大幅下滑的品牌是東風乘用車。今年上半年,東風乘用車銷量爲 5.2 萬輛,同比下滑近 37.7%。
長城汽車上半年銷量 51.9 萬輛,同比增長 0.1% 左右。雖然銷量小幅增加,不過長城汽車可謂危機四伏。
去年同期,魏牌銷售新車近 2.2 萬輛,今年這一數據已經下滑至 1.8 萬輛,同比下滑 17.4%。魏牌今年銷售的新車中,累計銷量 1.1 萬輛的藍山占據多數,其他車型表現平平。此外,歐拉品牌今年上半年銷量爲 4.7 萬輛,同比下滑 20%," 神車 " 哈弗的銷量也僅有同比 1.3% 的增幅。
▲魏牌藍山
(來源:魏牌新能源官方微博)
實際上,銷量下滑的品牌,并非将電動化拒之門外,而是電動化遭遇瓶頸。五菱銷量此前銷量的走高,主要得益于五菱宏光 MINIEV 的熱銷。如今多家車企推出微型電車,五菱宏光 MINIEV 的比較優勢已不再明顯。長城魏牌完全 " 觸電 ",不過車型命名、産品定位等屢被網友吐槽,口碑随之下滑。
自主品牌遠未到高枕無憂之時
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零售銷量前十名的廠商中,自主車企占據四席,有三家自主車企的銷量實現同比增長,而其他五家合資或外資車企中,隻有一汽豐田實現銷量同比增長,自主品牌反攻合資品牌的趨勢愈演愈烈。
▲來源:乘聯會
然而,從具體的品牌來觀察,自主品牌仍需未雨綢缪,銷量下滑的五菱、東風和長城正是前車之鑒,自主品牌新一輪的洗牌才剛剛開始。
目前,多個自主品牌積極擁抱電動化,不過也出現了産品同質化嚴重、産品品控質量不佳等問題。除了帶來更高的續航裏程和更多的智能化配置,消費者需要的是更加安全、可靠的新能源汽車。
此外,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車享受到了不少來自國家政策的紅利,使其在與合資車競争時擁有免購置稅、價格補貼等優勢。然而,一旦政策紅利縮減,加上市場日趨飽和,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車就會面臨更加激烈的市場競争,鹿死誰手仍是未知之數。
與此同時,自主品牌的燃油車與合資品牌的車型相比,在 " 三大件 " 上并不具備太多的技術優勢。此外,雖然多個自主品牌均推出油電混合(HEV)車型,但是銷量仍然難以與豐田和本田的車型較量。因此,除了 " 價格戰 " 之外,自主品牌也需爲燃油車型和混動車型找到更加有利的發展道路。
對于自主品牌而言,高枕無憂的時刻遠未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