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燕姿在 B 站重新出道了。
"AI 孫燕姿 " 成了網友們彌補華語樂壇幹涸的無奈。
華語樂壇,有新技術,沒了新人。
看來千禧一代歌星還能再火二十年。
今天,我就隻剩下某音神曲、病句古風歌、喊麥式說唱了嗎?
内娛音樂也該破局了。
首先要說不服的,是他們——
我還在華語樂壇,所以華語樂壇還有救
這不是來找我們接力華語樂壇了嗎
等等 …… 你們誰?
這幫 " 口出狂言 " 的生面孔,真的有這個本事嗎?
Sir 被勾起了無限好奇——
青年 π 計劃
湖南衛視的周五黃金檔。
得是多豪華的陣容,多少大牌駕到才能壓得住場子?
結果 Sir 一看,除了做評委的何炅、張亞東和李宇春,一個也不認識。
新。
新到人發慌——
硬性規定不得超過 30 歲,97 年的弟弟都有了危機感。屏幕前的 Sir 石化得很安詳。
中年人感到有危機感
我 1997 年
差一點就來不了這個節目
最小的,是 05 後。
整個現場,就像一個 Sir 這個年紀不敢踏入的派對。
節目毫不避諱自己的野心和目的。
一開場就抛出了那個熱門問題:
說實話,Sir 一直覺得,這是個僞命題。
這檔節目要做的,不是試圖回答這個問題。
而是推翻這個問題。
01
被看見
華語樂壇的後繼者畫風都是什麽樣?
不能說 " 五花八門 ",隻能說 " 千奇百怪 "。
首先是裝束。
說實話,Sir 很久沒在國綜裏,看到這麽 " 出格 " 的打扮了。
再看看他們說的 " 迷惑言論 "。
除了前面 " 口出狂言 " 的。
還有非常 " 個性 "" 抽象 " 的。
我絕對不會跟
音樂品位太過不好的人交朋友
我希望尴尬美學
充滿世界
導演:你會給我們節目帶來什麽?
選手:給你們節目帶來一些費解
導演:?
選手:因爲我沒有體驗過這樣的新奇世界
就好像我沒有吃過蛋糕裏面加鴨子 ……
???
當然,他們有個性,但又不是空有個性。
呂彥良,19 歲入圍了金曲獎最佳新人。
他在網絡上已經有自己獨特的音樂受衆,和一定基數的粉絲群體了。
本來可以輕松去上伯克利音樂學院,但他卻覺得 " 沒必要 "。
太狂妄了?
Sir 反而覺得,他對自己是什麽人,想要什麽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不要捧殺我
我是天賦型選手
但我不是真正的天才
這一位," 梅派 " 傳人,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張南雲的入室弟子郭雨昂。
但他不是傳統的梅派青衣,而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京劇演員,在嘗試将戲腔和流行音樂結合起來,讓京劇被更多年輕人看到。
還有歌曲每天幾百萬播放量的網絡當紅歌手沙一汀:
- 你現在唱歌有多少人聽
-(歌曲播放量)每天幾百萬吧
喜歡養魚養花下五子棋過老大爺生活的鄧典,人低調,歌卻火爆到沖在互聯網的最前端——
《神魂颠倒》。
譚聰翀二十歲時,就已經有了很多經曆。
我第一次騎摩托環國
剛好二十(歲)
經曆了很多的事情
這些千奇百怪的選手,反而成爲了 Sir 看下去的動力。
因爲在他們身上,Sir 看到了一種鮮活的能量。
這是在很多成熟藝人身上看不到的東西。
他們奇怪、尴尬、野生、青澀,音樂作品或許還不夠成熟,還有很多可以修繕的地方。
但這正說明,他們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而這股野蠻生長的能量是巨大的。
正如節目名稱中的 "π",無限不循環,代表的正是新一代年輕音樂人身上的重要特點:包容、開放、多元。
這群年輕人讓 Sir 看到了這個節目的無限可能,也讓 Sir 看到了華語樂壇的無限可能。
華語樂壇是我們這幫
年輕人的
02
被理解
當然,一個幾乎全是新人的新節目橫空出世,總會伴随一些争議。
Sir 也看到了彈幕上一些批評的言論。
有人認爲聽不懂,年輕人太狂,不能理解這些歌。
坦白說,對于這些歌曲,Sir 也有理解不了的部分。
但 Sir 認爲,這恰恰是一種好的信号——
年輕人的歌終于不在我們熟悉的舒适區了。
他們在探索,在嘗試,在尋找新的可能性。
騰訊音樂數據研究院曾做過一份《金曲研究實驗》,發現現在金曲的誕生渠道已經基本固定了—— IP 類歌曲、分衆 / 獨立音樂人、主流知名歌手和其他(比重由高到低)四分天下,而且比例相當平均。
△ 圖源:騰訊音樂數據研究院
這說明,屬于某個分類的歌曲,幾乎很難破圈,成爲真正意義上的全民金曲。
而不斷滲透進我們生活的短視頻又加劇了這一切。
短視頻讓音樂變得碎片化、神曲化,隻需要截取一段洗腦的旋律,在短視頻平台經過一輪又一輪的傳播,任何歌曲都能迅速破圈,成爲熱歌。
可那些洗腦的旋律,同質化都常嚴重。
于是,如今我們能聽到的音樂,變得越發單一和無聊。
2021 年 12 月 11 日,騰訊音樂娛樂盛典發布了 " 年度十大熱歌 ",幾乎全是短視頻神曲,從那時起," 華語樂壇完了 " 的聲音就大了起來。
這些歌有個特點——
你沒聽說過,又都聽過。
或者說是 " 被聽過 ",在刷視頻的時候,在别人手機外放的時候,在路過門店喇叭的時候,它們就不由分說灌進你耳朵裏。
如果你主動進入一片不那麽熱門,甚至反流量邏輯的音樂領域時呢?
意想不到的收獲才會出現。
橫空出世的新人和曲風,常常都是最初無法被理解的。
周傑倫剛出道的時候,劉德華、張惠妹都曾拒絕過他寫的歌,《雙節棍》被認爲旋律古怪,還有人吐槽聽不懂歌詞。
但後來呢?
周傑倫超前的音樂理念,成爲了華語樂壇傳誦至今的神話。
△ 《雙節棍》MV
孫燕姿剛出道時,首專打出的 slogan 是:
從沒有一個 22 歲女孩像她這樣唱歌。
還有《青年 π 計劃》的導師李宇春的故事。
2005 年夏,第二屆《超級女聲》。
總決選,約 4 億人收看了電視直播——這個數據在選秀節目中迄今沒有被打破。
評委黑楠接受采訪時也直接說:她(李宇春)是六強中唱功最差的。
但不妨礙李宇春超高的人氣。
《時代周刊》評價她:
實際上,李宇春現象早已超越了她的歌聲。李宇春所擁有的,是态度、創意和颠覆了中國傳統審美的中性風格。
△ 李宇春在《超級女聲》
現象,超越實力。
那是中國娛樂圈第一次出現這樣的 " 奇迹 "。
反叛、另類、革新,是年輕人永不失傳的主題。
放下主流固守的成見,我們用心去看,會發現,現在的新生代,其實已經蓄勢待發。
童宇是旅行新蜜蜂樂隊的主唱,他在節目中唱的第一首歌,是自己作曲編曲的《金風玉露》。
靈感來源于《武林外傳》李大嘴和蕙蘭第一次相遇時,碰撞出的浪漫、優雅的氛圍。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童宇在舞台上以一段小号表演,将那種 " 恰恰恰 " 的曼妙和優雅表現了出來。
李浩宇是正在留美學音樂的學生,雖然還沒什麽名氣,但導師張亞東一來就看出了她的特别之處。
她首次登台的歌曲是原創的《街子》,這首歌是她走在成都的大街小巷時有感而發創作的。
簡單,但又有一股真摯的靈氣。
還沒等她唱完,導師李宇春就忍不住跟旁邊的何炅、張亞東表達了她對這首歌的喜歡。
點評環節更是真情表白:
我有一種
心動的感覺
還有鄧典,他上來就表演了自己的爆款曲目《神魂颠倒》,别的選手的歌很多都是第一次聽,他一上台卻像是演唱會現場,直接全場大合唱。
然而初生牛犢不怕虎,呂彥良直接挑戰了鄧典,帶來的是原創歌曲《飛》。
Sir 很欣賞的一句詞是:渴望着自由,卻一心難求。
一曲風格鮮明的節奏布魯斯,令導師張亞東贊歎連連。
很年輕,卻已經懂得做減法的妙處。
真的是用減法做的
非常簡單幹淨的和弦
舞台也非常非常自然
所以我也是非常非常欣賞你
△ 數數張亞東一共說了幾個 " 非常 "
所以," 聽不懂 "," 很奇怪 ", 并不一定 是不好的評價。
恰恰相反,華語樂壇的變革,可能正在這群年輕人中發生。
03
被相信
當我們在談論華語樂壇後繼無人的時候,到底在談論什麽?
是再也不會出現周傑倫、孫燕姿這樣的巨星了嗎?
是再也不會出現創作水準和傳唱度對等的作品了嗎?
不要忘了,如今就連周傑倫自己,雖然歌迷無限包容,但他也很久沒有一首新曲,能成爲當年那樣被人津津樂道的 " 偉大的作品 " 了。
我們必須承認的是前提,時代真的變了。
從傳統唱片行業衰落開始,華語樂壇就注定走上另一條路。
曾經的華語樂壇,是唱片公司的時代。
突然一個新星出現。
其實是被唱片公司包裝、宣傳,推到我們面前。
那些很多被我們奉上神壇的很多歌手,早年被挖掘的時候,其實也并沒有卓爾不群的天賦,而是貼近大衆的追求夢想的年輕人。
天才,永遠是少數。
就像蔡依林曾經總結自己一路走來的名句:
Jolin 不是天才,Jolin 是地才
在肯定個人才能的同時,成熟的唱片工業和造星體系,讓地才有機會成巨星,讓天才更容易成爲天王。
當年,台灣每一個橫空出世的年輕人背後,都離不開 " 台灣樂壇 " 這張閃亮的招牌和一幫成熟幕後音樂人的加持。
所以當年那英前往台灣,才有了後來《征服》《出賣》《白天不懂夜的黑》等代表作。
世紀之交,李宗盛一手挖掘、培養了馬來西亞女孩梁靜茹,用優秀的詞曲,爲她量身打造了前幾張專輯。
李思菘李偉菘兄弟在東南亞開辦音樂學校,挖掘新人,将孫燕姿、林俊傑帶到了台灣,并爲他們寫歌、制作專輯。
姚若龍、姚謙、袁惟仁、小寒等幕後制作人,貢獻了好歌神專的半壁江山。
就連神壇上的周傑倫,也有一半功勞屬于方文山。
毋庸置疑,每一代的人當中都會出現天才。
但什麽樣的平台和環境,就決定了天才們能夠到什麽高度的天花闆。
今天,我們聽到的 " 神曲 " 其實是按照短視頻平台的算法邏輯,定制出來的産物。
當我們沒有歌聽的時候,與其罵大環境毀了歌。
爲什麽不去打造一個,能夠讓好音樂不被 " 劣币驅逐良币 " 的小生态呢?
也許它無法立刻成爲當下最熱門的焦點。
但至少有這麽一方舞台,能夠讓不同類型的音樂,自由生長,保存特性。
就像我們過去聽得最多的台灣流行樂。
現在完全沉寂了?
不。
而是率先走上了分衆、多元的道路。
每年的金曲獎,當内地網友隻盯着周傑倫的時候,獲獎名單卻總是湧現出一些讓人眼前一亮的年輕音樂人。
其中也包括來自内地的裘德、呂彥良、九連真人樂隊等。
所以樂壇不是沒有了新人,也不是再也創造不出好音樂。
而是好音樂,本身就是行業、歌手和聽衆共同催生出來的結果。
不會再被動地等待。
也不要一味地埋怨。
不如,把耳朵貼近新生的細微處,去發現。
《青年 π 計劃》裏有一段,Sir 印象深刻。
節目組問童宇,你爲什麽來參加?
孩子很實誠。
因爲沒有知名度
沒有人認識我
我參加過任何音樂競技類節目
不是節目糊掉
就是沒什麽人關注過
所以我想更多人見到我
然後聽到我的音樂
很多年輕人,就是試圖在如今這個聽衆掌握主動話語權的時代,先被看見。
然後,被對的人理解、相信。
就像呂彥良說的,他的歌其實隻能影響一部分人。
對于聽衆來說,這又何嘗不是一個發現和再度尋找的契機。
華語樂壇或許并沒有死,有那麽多年輕音樂人還在默默努力創作,發出他們的聲音。
隻是外界浮躁的聲音過于洪亮,淹沒了這些聲音。
也讓我們忘了探索,自己真正喜歡聽的是什麽。
你的發現,你的關注,你的選擇。
最終也決定了,你能聽到什麽樣的音樂。
所以 Sir 相信,聽者有心,就會後繼有人。
未來之音,一定是現在的回響。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哆啦 K 夢、M 就是兇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