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在 "8GB 夠用 " 和網民的反諷中,采用了 M3 系列芯片的 MacBook Pro 系列筆記本發售了。也不知道是爲了平衡産量還是維持 Apple 的 " 儀式感 ",M3 代 MacBook Pro 甚至還處于限購階段," 每位顧客限購買 10 台 14 英寸 MacBook Pro"。
關于 M3 系列 MacBook Pro 性能縮水的問題,小雷在之前已經發文讨論過,這裏就不再贅述了。但很顯然,這些略顯 " 複雜 " 的缺點并未引起大家的關注,"8GB + macOS > 16GB" 才是 M3 系列 MacBook Pro 風暴的中心。
有一說一,即使小雷是一個多年的 MacBook 用戶,這一次我也要站在網友的這邊。沒錯,macOS 調用、分配内存的方式确實和 Windows 電腦有所差異,統一内存也确實從根本解決了數據在 CPU、GPU 間 " 傳遞 " 的時延問題。
圖片來源:Apple
但無論 macOS 怎麽優化,8GB 始終就是 8GB,内存池總量确實隻有這麽大。和 Windows 一樣,macOS 同樣會因爲爆内存而變得卡頓,也同樣會使用硬盤空間作爲虛拟内存。這也是所有 "Pro" 用戶無法回避的短闆:攝影師需要打開大型文件、特效師常常處理大型工程、音效師也需要加載海量的音效插件,這些場景對内存有着實打實的需求,絕不是一句 "macOS 有特殊優化 " 就可以輕描淡寫一筆帶過的。
所以趁着這次 MacBook 和 macOS 雙雙 " 出圈 " 的機會,小雷決定和大家聊聊我對近幾年 MacBook 的一些看法,以及更重要的—— MacBook 哪些地方做得還不夠好?
在我看來,推動電腦 " 黑箱化 ",是整個 MacBook 品類最大的問題。
這裏先簡單解釋一下 " 黑箱化 " 這個概念:黑箱化這個概念最初來源于系統工程與控制理論,指 " 一個系統或組件,其内部運作原理不被外部觀察者所知曉,外部觀察者隻能感知到輸入和輸出兩個步驟 "。比如 ATM 機就是一個典型的黑箱結構:用戶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 ATM 機内部是如何工作的。後來,這一概念被延伸到消費電子産品中。
其實對于絕大多數用戶來說,所有電腦其實都是黑箱,畢竟沒有多少人真能搞明白現代操作系統的運行機制。在電腦領域," 黑箱 " 已經被簡化成了一個抽象的概念——你不需要、也不能對電腦硬件進行修改和維護,簡單來說就是 " 買到什麽不要多想,低頭用就行了 "。
而筆記本電腦領域,我們常用黑箱來形容将内存、SSD 等部件闆載,不允許用戶自行修改的設計。那麽這種 " 黑箱化 " 的設計風潮是誰帶起來的呢?沒錯,就是 MacBook。
Apple 首次在其 MacBook Air 系列中采用了這種設計,之後逐漸在其他 MacBook 型号中推廣。這種設計的優點是可以使電腦更薄、更輕,同時提高了硬件的集成度和穩定性。但缺點是限制了用戶升級硬件的能力,一旦需要更多存儲或更強的性能,用戶通常需要購買新的設備。随着 Apple 的成功,其他電腦制造商也開始采用類似的設計。
事實上,我們對于 12999 元的 MacBook Pro 隻提供 8BG 内存這件事如此反感,其實也源于對 MacBook" 黑箱 " 的厭惡。如果用戶可以自己在購買電腦後升級電腦的内存,如果 MacBook 的 SSD 擁有 "1500 元 512GB" 之外的選擇,關于 M3 MacBook Pro 的争論你絕對不會像現在這樣激烈。
不可否認,闆載配置确實可以有效控制電腦的體積,也從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活動部件常見的接觸不良的情況。但對消費者來說,黑箱化嚴重影響了用戶 " 自定義 " 的能力。舉個例子,除了從英特爾酷睿切換到 Apple Silicon 這種極爲罕見的情況,Mac 的生命周期都異常的長。
圖片來源:雷科技
與此同時,電腦的應用負載會随着軟件複雜程度的提升而逐漸提高,這意味着用戶升級電腦的需求會随着使用電腦時間變長而提高。另外相同規格電腦零件的價格也會随着發布時間變長而降低。
用更簡單的話來說,出于成本考慮,消費者應該一邊用電腦一邊根據實際需求升級硬件,而不是在一開始就堆滿配置。但很顯然," 黑箱化 " 的 MacBook 不搞這一套。在購買頁面,Apple 甚至直接表示:
用戶不能自行拆裝統一内存。如果你認爲以後可能需要更多内存,最好在購買時就配置更大容量。
用戶不能自行拆裝存儲設備。如果你認爲将來需要更大的存儲空間,請配置成更高容量。
這還沒完。
就算你預算拉滿,直接抱回一台 55999 元頂配 M3 Max MacBook Pro,不再需要爲硬件配置而煩惱,但 Apple 費用極高的維修服務也迎來了不少用戶的差評。
以小雷的 MacBook Pro 爲例,前段時間在外改稿時,一位服務員不小心把整杯可爾必思潑到了電腦鍵盤上。憑借多年的硬件維修經驗,小雷對電腦進行了妥善處理,但一個月後,鍵盤上部分按鍵還是被飲料粘住了。
小雷清楚,這種浸水标簽 " 全紅 " 的電腦送到 Apple 手裏肯定會直接報 " 全損 ",用高價把轉軸往下的部分全部換新,所以隻好自己動手更換鍵盤。
鍵盤損壞對 MacBook 來說其實都是小問題,還記得我們剛剛說過的闆載内存和閃存嗎?闆載同時也提高了這些部件的維修成本。采用 SODIMM 和可拆卸 SSD 的筆記本電腦,哪裏壞了都可以單獨更換維修,但高度集成的 MacBook 自然就沒有這種待遇了。再加上 Apple 早已不再 Apple Store 中進行芯片級維修,用戶維修 MacBook 的選項進一步收窄。
此前就有媒體報道稱,有用戶拿 MacBook 去維修時,被告知需要更換主闆且維修費高達萬元。并且,Apple 還會回收存在故障的那塊主闆,據說是以 " 以舊換新 " 的方式抵消了一部分維修價格。當然,具體細節媒體沒有消息解釋,但事實就是可能一點小故障就需要換主闆,而價格差不多可以買一台新機了。表面上已經不是 " 以換代修 ",但實際上還是希望消費者去換新。
當然了,我們也可以購買 AC+ 作爲意外損壞的保障,但這也無法改變 MacBook 那高昂 " 零整比 " 的事實。
而在日常使用中,Apple 對其他硬件企業的 " 傲慢 " 也爲 MacBook 帶來了不便,比如 MacBook 至今仍缺少對 CUDA 計算的支持,特别是在深度學習和高性能計算領域。
CUDA 是 NVIDIA 推出的一種并行計算平台和編程模型,被廣泛用于加速深度學習和其他計算密集型任務。由于 Apple 和 NVIDIA 對 NVIDIA GPU 的驅動開發主導權持相反意見,所以在 2012 年前後,Apple 就開始和英特爾、AMD 靠攏,并宣布不再推出對 NVIDIA GPU 的支持。當然了,随後的 Apple Silicon 更是直接停止對任何外置 GPU 的支持。
盡管在 Apple Silicon 時代,Apple 通過内置 NPU 的方式爲 macOS 的 AI 性能提供支持,Metal 和 Core ML 也從一定程度上彌補了 Apple Silicon 在圖形、AI 方面的短闆。但考慮到當前 AI 發展的整體進程,CUDA 的缺失從一定程度上拖慢了 MacBook 在 AI 領域的發展。
隻不過除了 AI 和深度學習外,CUDA 也被廣泛應用在科學計算、工程模拟、金融建模、生物信息、數據科學甚至是地球科學領域。即使 Apple 可以用 Core ML 填補 MacBook 在 AI 領域的短闆,但 Apple 顯然無力對 CUDA 的廣泛應用場景一一優化适配。
這也導緻了我們在 B 站、微博上看到的所有 MacBook 評測幾乎都在修圖剪視頻:不可否認大多數 MacBook 用戶平時的工作内容确實是修圖剪視頻,比如小雷的 LR 在 MacBook Pro 上的運行效率就是比 i9 的 NUC 要高。不過從另一方面看,MacBook Pro 确實也隻能拿來修圖剪視頻了。
看到這裏,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小雷全程都在吐槽 MacBook 的硬件,對 macOS 卻少有怨言。原因其實很簡單:比起 MacBook Pro,我其實更喜歡高端 Windows 筆記本的硬件。不過每當我斥重金買下新款 XPS、ThinkPad 時,Windows 11 總會跳出來,讓我再一次重溫 Windows 陣營的 " 美好 "。
甚至連小雷身邊的資深 " 果黑 ",也不得不承認 "macOS 确實好一些 "。
其實從 Mac 近幾年的變化,我們可以看出 Apple 想進一步開拓自己的市場,從龐大的 Windows 陣營中奪取一部分用戶。但僅憑 Mac 如今的優勢就能俘獲 Windows 用戶的芳心?Apple 還是把這件事想得太過簡單了。
尤其是在價格方面,目前 Apple 官網在售的 M3 MacBook Pro 起售價爲 12999 元,這在 Windows 陣營中已經能買到一台配置超越 MacBook Pro 的高端 Windows 筆記本了。何況 12999 元的 MacBook Pro 還是一台隻有 8+512GB 的 " 入門版 ",如果想買到 16GB+1TB 版本,就得再加 3000 元。
嘴上加錢容易,但這台 8+512GB 的 MacBook Pro,真的還能被稱之爲 "Pro" 嗎?
如果 Mac 想要在内卷嚴重的當下取得更高的市占率,除了去研究更好更強的處理器、更輕更薄的機身外,也該放下身段好好考慮一個問題。不是所有人都對價格不太敏感,市面上追求性價比的用戶大有人在,就算你不降價,你的對手也會降價。
而在絕對的性價比和性能差距面前,還有多少人會選擇 " 加價不加量 " 的 MacBook 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