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能景氫研 ,作者能景研究
2023,氫能出海正當時
2023 年,在歐盟碳稅免費配額下降,航運、化工等行業綠色燃料、氫能使用強制性政策逐漸落地等激勵下,國際氫能市場對産能、技術的需求不斷提高。
與此同時,國内氫能企業在技術、産能等方面的積累已初具實力規模,部分企業已開始逐漸探索海外氫能市場。
能景研究結合國際氫能政策環境、項目開展情況以及國内氫能企業出海案例等,分析海外氫能市場開拓的機遇和挑戰,以供行業參考。
國際氫能規劃及政策密集發布。自 2020 年以來,世界各國陸續發布國家級氫能規劃。據能景研究統計,截至 2023 年 8 月,全球已有近 45 個國家和地區發布了國家級氫能戰略或發展規劃,覆蓋歐、亞、澳、南北美等 6 大洲。其中,2020 年之後發布的達到近 40 項。
各國家和地區注重的氫能産業鏈環節不同。各國家和地區資源禀賦、産業結構、國際分工定位等有所不同,因此其對氫能形成了差異化的目标定位及扶持方向。典型代表如資源出口型國家沙特阿拉伯,其基于傳統能源出口優勢、光伏資源優勢,将以上遊氫能供應爲未來核心方向;以及創新性國家日韓等,有着較強科研及燃料電池産業基礎,因此其國際定位将爲中下遊高端氫能産品出口及國際技術服務等。
不同的發展目标帶來了差異化的氫能産品及合作需求。以氫能供應環節爲例,按國際分工定位世界各國可分爲氫能進口國、出口國兩大類。
氫能進口國 / 地區中,以電解槽或綠色能源進口爲主。如歐洲以綠色減碳爲規劃核心,同時海上風電能源豐富,爲實現能源綠色轉型而産生了較大電解槽及綠氫進口需求;而日韓則因可再生資源相對匮乏,其規劃更加強調下遊氫能、氨能應用技術開發,因此電解槽進口需求較低,而綠氫、綠氨等進口需求較高,同時對技術難度較高的 SOEC、AEM 電解槽或有引進及合作研發需求。
氫能出口國 / 地區中,電解槽、儲運設備、技術合作等是重心。一類是北非、東南亞等以地區或國際供氫重心爲發展目标,而産業基礎薄弱的地區,其制氫設備、跨海大規模輸氫技術等均需依賴進口,同時具有設備産能引進需求;另一類是北美等地,以清潔氫爲發展重心,其對 PSA 提純等藍氫技術裝備、氫能儲運裝備或有較大合作需求。
國際氫能玩家可分爲能源企業、氫能産業鏈企業兩大類。尤其各國大型能源企業、龍頭氫能裝備企業等,對各地區氫能政策規劃制定、大型項目開展、企業融資等起到主導或推動作用,構成了國際氫能市場的主要框架。
各國能源企業等是國際氫能項目主要推動方,也是電解槽、燃料電池汽車等整機設備最大需求方。以上遊制氫爲例,據麥肯錫數據,國際各能源企業規劃的綠氫項目潛在電解槽需求已達 100 GW 以上,荷蘭殼牌(Shell)、英國石油公司(BP)、西班牙伊德貝拉電力公司(Iberdrola)等國際龍頭規劃的多項 GW 級綠氫項目已經過可研與工程設計(FEED)階段,訂單潛力頗大。
同時,國外能源企業提供了電解槽出口、合作開發綠氫項目、海外建廠等三類合作機遇。如沙特國際電力和水務公司(ACWA Power)等主導的沙特 NEOM 綠氫項目向蒂森克虜伯采購了 2 GW 堿性電解槽,國際電力公司甲骨文電力與中電建、中電裝備等規劃開發巴基斯坦綠氫項目,以及埃及地方企業與瑞麟科技規劃在埃合作建廠等。
國際氫能産業鏈企業提供了零部件供應鏈需求市場。國際上燃料電池、電解槽等設備的生産呈現高度國際化趨勢,同時因國内外氫能産品技術尚處于發展早期,無論是國際整機制造龍頭企業、或是氫能初創企業,均在持續尋求更高性能、以及更高性價比的産品。
國際氫能裝備制造龍頭企業以尋求高質量、高性能産品爲重心。典型案例有迪諾拉(De Nora)爲蒂森克虜伯提供電解槽電極技術支撐、Avcarb 向巴拉德供應氣體擴散層等。同時,國内氫能零部件随着技術性能的快速進步,切入國際龍頭企業供應鏈已成爲可能,如國内濟平新能源爲巴拉德提供燃料電池催化劑等案例。
國際初創氫能企業、新布局氫能賽道企業等,則将以高性價比爲重心。相較于巴拉德、豐田等需不斷保持技術優勢的企業,部分初創公司、以及部分新布局氫能賽道的企業等,更加注重早期産能推進及市場開拓,因此更加注重零部件性價比。而性價比正是國内氫能産品主要特征之一,如潮州三環向 SOLIDpower 授權 SOFC 技術專利并提供單電池等。
國内外氫能産品在标準認證、技術水平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此外還存在來自海外政策支持力度、融資難易程度等諸多方面的不利因素。
标準認證方面,主要存在市場限入、國内外标準差異等阻礙。市場限入上,對機遇把控形成一定障礙,氫能某些環節的市場、技術發展快速,而國内氫能産品出口還需取得當地市場的認證,典型如歐盟 CE 認證等,易因較長的認證時間而錯過機遇。國内外标準差異上,易導緻國内主流技術産品不符合國外标準,而且國内氫能标準體系不健全,相對國際标準存在過時、缺失等問題,同時國際标準制定話語權較低,參與制定國際氫能标準數量少。
技術競争方面,性能指标、技術測試數據等是主要難題。性能指标上,技術追趕任重道遠,典型有質子交換膜的厚度等,國内産品厚度不斷減小的同時,國際上如戈爾公司的産品同樣不斷升級換代,短時間内仍保持國内追趕形勢。技術測試數據上,産品壽命等方面形成卡點,國外 PEM 電解槽、膜電極等起步早,壽命測試時間長,導緻市場在産品壽命方面的門檻不斷拔高,而國内起步較晚,難以提供相應數據。
政策方面,主要存在貿易壁壘、補貼差異等。貿易壁壘上,會對氫能産品産地等進行限制,典型有歐盟《淨零産業法案》,要求到 2030 年年部署總量中 40% 的燃料電池及電解槽在歐盟生産。補貼差異上,海外建廠或面臨補貼不到位情況,而本土企業在補貼支持下,或将對海外建廠形成成本優勢。
此外,國内氫能業務出海經驗尚少,在海外項目融資、市場推廣、供應鏈保障等方面也有可能遇到新的未知挑戰。而相應地,也有參與國際氫能合作平台、培養國際業務專業團隊等多種有效應對方法。
如需更加深入了解國際氫能市場及企業策略,歡迎給我們留言,一起讨論、研判趨勢,在不确定性中找尋确定性的機會。
來源:能景研究
作者:新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