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 幾乎無人關注的角落 " 中,上汽奧迪的新品牌發布了。
11 月 7 日,奧迪發布盛典落幕,新品牌和新概念車型正式發布,和上汽一同合作,專注中國純電市場。新品牌打法很激進也很獨特,品牌繼續沿用奧迪,但車标從經典的四環更換爲 "AUDI" 英文字母。
不變的是,我們還可以叫它一聲奧迪。
奧迪舍棄四環标引起了一些争議,有人認爲沒有四環标的奧迪 " 沒有靈魂 ",沒法一眼認出是奧迪的車型。也有人認可這樣的做法,新能源時代需要有新的面目,傳統車企都要加推新品牌,認爲奧迪也應該放下燃油車時代的 "Buff",正好也可以趁此機會擺脫 " 雜牌電車 " 的标簽。
(圖片來自 AUDI)
上汽與奧迪雙方采用了全新的合作模式,由德方團隊主導設計和底盤,中方負責三電、智能技術輸出以及産品生産。
以往的奧迪車型和大多數歐洲品牌一樣,先在歐洲總部完成開發,再進行中國市場本土化,或者交給中國生産,但會産生一種問題,那就是車型與市場需求仍有一定的差距,也會存在很多難以适應的設計。
合作模式上的轉變,至少可以拉近奧迪與中國消費者的距離,開發 " 更适合中國人 " 的車型。
總之,屬于奧迪的新勢力品牌發布了,與上汽合作打造電動車,這樣的發力路線會有結果嗎?
按照規劃,上汽奧迪新品牌将會在 2025-2027 年推出三款純電車型,覆蓋 B 級、C 級汽車市場。其中首款車型定位 B 級純電掀背轎車,把蔚來 ET5Touring 作爲直接競争對手,提供 " 冰箱沙發大彩電 ",預計 2025 年 8 月量産。
值得一提的是,AUDI E concept 的外觀設計由 C8 代 RS 6 Avant 設計師 Stephan Fahr-Becker 操刀," 瓦罐車 " 是奧迪品牌的一大特色,新品牌首款車型造型和定位如此特殊,想必是對奧迪品牌文化有足夠的自信。
電車通理解外界對奧迪更換車标的争議,其實換個角度想,四環車标的奧迪電車也沒給大衆留下很好的印象,用英文字母 " 重新出發 " 對品牌影響并不會有想象中大。
技術層面,AUDI 新品牌的車型基于雙方聯合開發的 " 智能數字平台 " 打造。有了中國電動汽車供應鏈支持,AUDI 新車的硬件水平追上了主流,800V 高壓架構、甯德時代 100kWh 三元锂電池包,還有帶 Quattro 的雙電機四驅,百公裏加速 3.6 秒,支持特殊的漸進式轉向技術。
相比于奧迪自有的 PPE 平台,國産電動平台集成度、可定義性更靈活,更能适應國内對空間感的核心需求。
傳統車企不擅長的智能化,上汽團隊也一手包辦,AUDI E concept 車頂配備一顆激光雷達,傳感器布局與上汽智己的車型高度相似,智駕方案也會由 Momenta 提供。
目前 Momenta 針對智己開發的無圖城市 NOA 已經實現全國跑通,AUDI 新品牌車型大概率也能共享同等智駕能力,智能泊車等基礎智駕操作也不在話下。這套智駕方案還啓動了歐洲的适配,中國技術出海又要造就一個新的案例。
AUDI E concept 的内飾設計和布局也更貼近造車新勢力,配備大連屏中控,取消大部分實體按鍵,車門采用按鈕控制,一切向國産新勢力看齊。雖說設計是由德方主導,但數字座艙交互依舊是中國更了解。
總的來看,新的合作模式很好地整合了奧迪和上汽的資源,各自在擅長的地方發光發熱,單從産品力看,AUDI E concept 已經足夠和國内主流高端電動汽車競争。
問題是,産品力全面升級的奧迪電車,能救奧迪新能源于水火之中嗎?
事實上,奧迪新能源汽車業務的現狀,遠比換車标要來得更嚴峻。
以奧迪 Q5 e-tron 爲例,2024 年累計銷量不到 3500 輛。定位較低的 Q4-e-tron 表現稍好,月均銷量在 1000 輛以上,但和主流的同級新能源車型的差距仍然十分懸殊。這其中可能有不少都是通過經銷商大幅補貼讓利才能維持下來的。
奧迪一汽的 Q6L e-tron 和 A6 e-tron,預計也要明年才能進入中國市場,産品布局上仍有不少空缺。
這是許多傳統車企會遇到的問題:以價換量拉低品牌調性,堅守價格線又會犧牲銷量。寶馬也曾在降價與漲價之間 " 反複橫跳 ",結果大家也看到了,無論降價還是漲價,都沒有獲得理想中的效果。
面對競争激烈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傳統車企的表現往往有些力不從心,轉型态度不夠堅決,缺乏對中國消費市場的理解,因此誕生了許多 " 油改電 " 車型,保留燃油車時代的設計,三電技術和平台理念落後,智能化跟不上大部隊,沒有發揮電動化的特性。
其實奧迪對電動化的态度在 BBA 中已經算很積極,旗下電動平台很多,嚴格來說 Q6 e-tron、Q4 e-tron 等産品都是基于 PPE、MEB 純電平台打造的,但綜合來看依舊沒有脫離燃油車的影響。
(圖片來自上汽奧迪)
中國消費市場變得很快,轉眼間新能源汽車已經完成了電動化轉型,來到了智能化層面的競争。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表示,歐美市場主要還在關注電動車最基本的續航、充電等屬性,中國的消費者已經進入了以智能化爲主來定義的消費階段。
并非 BBA 不努力,隻是中國市場的消費風向轉變更快,技術跟不上,品牌光環正在退散。降價不是辦法,破局的唯一途徑隻有跟上主流市場。
傳統車企都在嘗試 " 反向合資 " 道路,與中國車企合作,在中國開發新車,滿足中國市場,再到海外市場銷售,比如奔馳與吉利合資的 smart、小鵬與大衆聯合開發,還有豐田與國内品牌合作打造高階智駕新車等。
奧迪抓住上汽發展電動汽車,目的隻有一個——快速建立在國内市場的優勢,從結果來看,AUDI 新車潛力很大,後續的發展值得期待。至于車标是不是四環并沒有那麽重要,消費者要的是符合消費主流的産品,無論是用上華爲智駕的新 A5,還是 AUDI 品牌的純電車,奧迪要做的就是付出行動。
和中國品牌合作,在中國開發新産品,奧迪的研發周期得到有效縮短。對奧迪而言,現在發力還爲時未晚。
乍一看,中國汽車市場發展真的很快,造車新勢力奮力搏殺,僅用短短幾年就占領市場主流,還成爲了行業的風向标。中國車企都在打價格戰,18 萬買一輛 C 級車已經不是什麽想不到的事情,汽車的 " 消費階級 " 被打破,傳統品牌的光環也就不再重要。
可能大家都沒有發現,一衆傳統車企已經把國産新勢力當作對手,奧迪決心要換條賽道,不用情懷和駕乘取悅消費者,認清自身與主流的差距,借中國技術與中國汽車正面競争,才是傳統車企認真發力的态度。
再加上留給傳統車企 " 發育 " 的時間已經很少,當務之急還是先讓自己擺脫 " 雜牌電車 " 帶來的負面影響。
實話說,奧迪的新品牌更像是一種面向智能汽車時代的 " 新勢力 ",車标和設計不夠 " 奧迪 " 沒有關系,吉利和極氪品牌同在一個集團下,但設計上也沒有什麽關聯性。新品牌這樣做,也會給市場一種全新的面目,而不是讓消費者第一時間想到奧迪的燃油車。
但既然都用中國的軟硬件技術,奧迪品牌的溢價可能會變得更難,光憑調校恐怕很難服衆,還得看奧迪如何創造不一樣的價值了。但相比 " 失去靈魂 " 這件事,奧迪更傾向不讓自己在中國市場失寵。因爲從份額來看,傳統車企的燃油車大盤不斷被新勢力蠶食,燃油車在消費者心中的重量減輕,體現就是銷量下跌。
從這些豪華品牌中搶走份額的,就是問界、理想、蔚來等高端的新勢力,問界 M9 單月銷量在 15000 輛左右,站穩 50 萬 SUV 銷量榜首,這是傳統品牌很難企及的成績。
随着造車新勢力的智能化優勢進一步放大,能源形式選擇變得更多,會吸引越來越多消費者轉移陣營。看着 " 蛋糕 " 被搶走,傳統品牌不能等到燃油車崩盤再努力。至少目前來看,奧迪和大衆的轉型态度很積極,寶馬、奔馳下一代純電産品,還要等到 2026 年甚至更久才有落地的希望。" 日系禦三家 " 對電動化、智能化的态度也有了顯著轉變,明年就能看到更多符合中國市場的産品布局。
奧迪新品牌概念車已經确定在下周的廣州車展上亮相,屆時電車通也會重點關注新品牌在電動賽道上的動作,很希望能夠看到奧迪與上汽合作的新成果,也想看到奧迪重回汽車主流舞台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