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鄭晨烨 當前,全球産業格局正在加速重構,企業發展面臨的宏觀挑戰和機遇交織疊加,在此背景下,中國企業該如何突圍呢?
在 10 月 20 日舉辦的 2023 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廈門峰會上,多位知名企業家都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 要從中國走向世界,全球化應是大勢所趨。無論是海信還是其他企業,我們都有共同的體會。中國人正通過自身的勤奮和技術創新不斷地走向世界。" 在峰會開幕式上,海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賈少謙說。
在他看來,雖然當前全球化面臨各種困難和障礙,但全球化仍是大勢所趨,目前遇到的困難隻是大趨勢中的一個短暫階段。
這也是參會企業家的一個共識。
走出去 做高端
記者注意到,在 10 月 20 日當晚的演講中,賈少謙用了很長的篇幅分享了海信的出海經驗,以及強調了國際化戰略對于海信的重要性。
雖然眼下,家電已經成爲了出口 " 舊三樣 " 之一,但相較于光伏、锂電、新能車,銘刻 "made in china" 的空調、冰箱、洗衣機,還要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内成爲許多海外消費者對中國品牌的初印象。
在賈少謙看來,家電行業作爲全球競争最激烈的行業之一,企業要生存要盈利就必須依賴全球一體協同的研發、制造與營銷體系。
" 去國外卷别人,即全球化,是關乎家電企業未來是否能夠繼續生存下去的問題,是必然選擇。" 賈少謙說。
回顧海信的全球化進程,賈少謙認爲兩件事做得很有特色,其一是發力體育營銷建設自主品牌,其二是連續成功開展國際并購。
他表示,中國企業如何在世界上做好自主品牌,海信在體育營銷上的一系列嘗試,可以說已經成爲中國企業、中國品牌邁向世界的一個現象級事件。
" 去年卡塔爾世界杯,海信在賽場圍擋上打出的‘中國第一、世界第二’八個大字讓人印象深刻,随後海信打出 " 中國制造 一起努力 " 的标語,在全球億萬觀衆所矚目的舞台上爲‘中國制造’發聲,爲中國企業、中國品牌加油助威,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賈少謙說。
而在跨國并購上,賈少謙指出,果斷的産業并購魄力和高效的跨文化整合能力是海信的要訣。
" 作爲收購者,海信從沒有高高在上的姿态,總是結合收購公司情況因地制宜,充分尊重,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并赢得信任。例如,海信總部與日本三電互訪交流緊密,三電員工對海信人的勤奮很是欽佩并深受感染。海信的實踐以及達成的結果表明,中國企業的管理,也就是東方管理的效果和魅力,并不遜于西方經典管理理論,中國企業開展跨國并購并進行整合尤其是文化整合時,理應有更大的自信。" 賈少謙表示。
回顧過往家電行業及海信的轉型升級曆程,賈少謙直言:"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制造更多是一些低端制造,主要靠性價比甚至靠低價競争,即便短暫有一些高利潤高回報的産業和産品,也總不長久,因爲隻要護城河不夠寬門檻不夠高,其他中國人和中國企業總是能在最短的時間内一擁而上把整個行業的利潤率都給幹下來。"
在他看來,對于立志于建設世界一流企業和一流品牌的企業而言,赢得未來隻有唯一一條正确的路,就是跳出低價低水平競争的泥淖,堅守技術立企,堅持做産業高端和高端産業。
創新和聚焦
在廈門國貿控股集團公司董事長許曉曦看來,當前世界正在從一個易變性、不确定性、複雜性、模糊性并存的烏卡時代轉向充滿脆弱性、焦慮感、非線性不可知的班尼時代。如何打破路徑依賴,銳意創新轉型,應對時代變革已然成爲當今企業所面臨的重要命題。
波司登創始人、集團董事局主席兼總裁高德康亦指出,以波司登所處的紡織服裝産業爲例,作爲中國制造最大的門類之一,随着國家産業結構調整,也經曆了巨大轉型,大浪淘沙下,現在紡織服裝産業早已不僅僅是傳統産業,更是時尚創意産業和美好生活産業。
" 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制造業未來發展的方向,傳統制造業早已不再傳統,未來将會有更多的可能性。" 高德康表示。
不過,他亦強調,企業在積極創新轉型的同時,還需要聚焦實業,做強主業。" 波司登也曾走過盲目多元化的彎路。當時我們急于做大規模,擴大品牌版圖,進行多元化擴張,戰略不聚焦,資源嚴重分散,波司登變成了‘爸爸媽媽穿的羽絨服’。"
" 市場的機會随時都有,難的是要守本心、做取舍,決定做什麽、不做什麽,準确定位自己的能力圈,将有限的、優質的資源聚焦、再聚焦,隻有握緊拳頭,才有力量。" 高德康說。
除了積極創新和堅定出海,禦風集團董事長馮侖和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李振國還從其他角度給出了企業長期穩定發展的個人建議。
在探讨 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與企業生存之間的關系時,提及近期房地産行業的爆雷現象,馮侖就指出,民營企業僅僅賺錢是不夠的,還需要成爲一個 " 三好學生 ",即做好事、做好人,然後賺好錢。
李振國則提及風險控制和财務穩健對于企業經營的重要性:" 我們的負債率一直沒有超過 60%。說實話,企業做到目前這種規模,餓死的企業是少數,膨脹死的企業是多數,所以說大多數企業出現問題主要在兩個方面,第一個是現金流的斷裂,第二個是出現重大合規性風險。我覺得這兩個把控好,企業有可能經營虧損,但不大會要了一個企業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