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的短闆,被長城補齊了。
" 冰箱、彩電、沙發 " 是造車新勢力最愛卷的 " 新大件 ",這其實是 " 卷無可卷 " 的體現。
對于新勢力而言,資金和技術實力有限,資本和市場的壓力日益加劇,所以隻能在用戶易感知的事物上進行所謂的創新。
但回歸電動車的三大件本身——電池、電機、電控,每一項技術都有着極大的提升空間。就拿電機來說,大部分的車企還停留在 " 能用就行 "、" 加速快就行 " 的階段。
對于電四驅的重視程度,幾乎可以用漠視來形容。
四驅,不再遙不可及
傳統燃油車要實現四驅,需要在一顆發動機的基礎上加一根傳動軸,才能使前後軸都有驅動力;同時再加若幹個限滑器,使車輪轉矩可以獨立控制。
汽車電驅化後,動力源變成了電動機,僅需前後兩個電機,就能輕易實現汽車的電四驅。但會發現,通常四驅的新能源車型都價格昂貴,本質上還是需要傳動軸進行連接,亦或是通過三台電機來實現電四驅的能力。
但電四驅普及的轉折點,就發生在今年。
長城發布的新一代的混動技術—— Hi4,H(Hybrid)代表混動,i(intelligent)代表智能,4 代表(4WD)四驅系統,是全球首創的智能四驅電混技術。
與傳統混動四驅不同的是,Hi4 智能四驅電混系統采用的是 P2+P4 的雙電機結構。其中第二個電機布置在後軸,用于驅動後輪,這就是所謂的 P4 結構;而第一個電機布置在發動機的後面,這就是所謂的 P2 結構。
最大的創新點在于,其 P2 電機既可以驅動前輪,又可以利用發動機動力發電的電動機。而傳統的混動車上,P2 電機僅僅是用于發電。這時,需要在前面的雙電機加上後軸的 P4 電機,才能實現四驅的能力。
然而,電機數量的增加導緻重量的增加,成本也就上去了。
長城的 Hi4 智能四驅電混技術,從構型出發,通過前後軸雙電機分布式布置,實現了串并聯四驅的電混架構。既不需要傳動軸,也不需要三電機,在兩驅的硬件成本下,做到了四驅該有的體驗和性能。同時,由于機械結構的簡化,能源使用效率更高了,能耗水平也會随之降低。後續的保養和維修成本,更是大幅地減輕。
哈弗枭龍 MAX 首搭的 Hi4 智能四驅電混系統,由 1.5L 發動機與前後雙電機組成,系統綜合功率 279 馬力,綜合扭矩 585 牛・米,傳動系統匹配 2 擋 DHT 變速箱,純電 NEDC 續航裏程爲 105km。
從未來的産品規劃來看,Hi4 能提供 2 套動力總成,覆蓋 A-C 級車型。同時,動力電池還能涵蓋 19.94kWh/27.5kWh 兩種電量組合。通過三電核心技術的複用,有助于實現規模效應,最終實現整車成本的降低,讓消費者收益。
所以,當用戶還在糾結 " 油耗與性能二選一 "、" 要不要花更多的錢上四驅 " 的時候,長城 Hi4 從源頭解決了傳統四驅成本高、能耗高的問題,真正實現 " 四驅的體驗、兩驅的價格,四驅的性能,兩驅的能耗 ",讓用戶 " 買得起,開得爽、用得省、跑得遠 "。
這是對傳統四驅系統的革命,也是科技平權的體現。爲此,長城汽車還喊出了口号:" 把中國汽車帶入全民電四驅時代。"
油門隻管踩,剩下的交給 Hi4
普通消費者對于四驅的認知,可能還停留在能耗與性能的層面。但負責任的車企,遠不止營造這些表面的參數,四驅更高的境界應該是安全。
傳統的機械四驅是以不變應萬變的準則。但電動化時代,四驅系統有了電控算法的加持,主打同一個 " 以萬變應不變 " ——安全,是始終不變的原則。
比如,冬季的南方陰雨綿綿、北方冰天雪地,經常會出現路面濕滑的情況。由于電動車瞬間起步扭矩大、整車質量大等因素,會導緻車輛起步時輪胎容易打滑。所以,相較于傳統燃油車來說,四驅對于新能源汽車更大的好處,在于提供更強的抓地力。
長城 Hi4 的 iTVC 智能扭矩矢量控制系統,通過分析駕駛者動力需求、車速、駕駛模式、道路坡道、方向盤轉角、電機轉速、橫擺角速度等信息,并融合攝像頭、雷達給到的路況信息,來進行最優的前後橋扭矩分配。
通過 iTVC 系統,Hi4 可以對前後輪扭矩進行 100:0 到 0:100 動态智能調節,iTVC 的響應速度達到了毫秒級,可以更快地對失去抓地力的車輪進行鎖止限滑,相對傳統四驅響應速度更快。
作爲參考,奧迪 quattro ultra 四驅系統,在兩驅和四驅之間的切換的時間爲 200 毫秒。但 Hi4 則是 10 毫秒的響應速度。不需要四驅時後驅行駛更節能,需要四驅的時候又比任何一種機械結構的響應都要迅捷。一旦遇到複雜路況,前電機瞬間補充驅動力。
即便從幹燥的柏油路瞬間開到濕滑的泥坑,Hi4 技術的加持,讓用戶不再需要操心切換各種模式或者檔位。iTVC 智能扭矩矢量控制系統也會立刻調整前後軸扭矩分配,協助駕駛者控制車輛以完成脫困。
傳統四驅的長闆被 Hi4 加長了,短闆同時也被 Hi4 補齊了。
傳統四驅系統費油、費電,本質上是能量管理系統的鍋。Hi4 的智能能量管理系統與 iTVC 相輔相成,在不同工況場景下智能選擇更匹配的工作模式,從而讓車輛行駛中的能耗降低,能量不浪費,出行也就更加節能。
具體來說,Hi4 可以針對城市、穿越、越野、放電等不同場景,智能分析駕駛風格、環境溫度、坡度、動力需求、行駛狀态、雷達數據、導航數據及路況等數據,形成能量管理依據。再通過毫秒級響應的能量轉換系統,把發動機的冗餘動力随時轉化爲電能,讓能量的儲備和應用均達到最佳狀态。
正如哈弗品牌執行副總經理喬心昱所言:" 當友商還在滿足新能源用戶對能耗經濟性痛點的時候,我們已經在前置滿足用戶對駕駛體驗的爽點;當友商還在糾結三電孰強孰弱的時候,我們已經以同樣的價格奉獻給用戶一個超級電四驅。如果說 quattro 是燃油時代的四驅王者,那麽 Hi4 的雄心則立志成爲新能源時代的電四驅标杆。"
給用戶一個更全能的 " 家 "
作爲首搭 Hi4 智能四驅電混系統的哈弗枭龍 MAX,代表一種昂揚向上,主動出擊的強者之姿,象征着哈弗在新能源領域勇往直前。
在新能源能源領域裏的突破,不僅要靠電動化的底層創新,更需要在智能化層面提高體驗的天花闆。而在智能座艙與智能駕駛方面,哈弗枭龍 MAX 手裏依舊有 " 王牌 "。
在智能座艙層面,枭龍 MAX 配備了長城汽車全新的 Coffee OS 智能座艙系統。喚醒速度 300 毫秒,響應速度 400 毫秒,爲車機操作帶來了新的體驗。而可見即可說的語音控制功能,可以做到一語直達,配合實體按鍵,帶來了更爲多樣化的人車溝通模式。
枭龍 MAX 還具備同級獨有的 12.3 英寸全彩液晶中控屏 +12.3 英寸全彩液晶副駕屏 +12.3 英寸全彩液晶儀表。其中 12.3 英寸全彩液晶副駕屏,搭載副駕專屬娛樂系統。坐在副駕駛的家人也能在不打擾駕駛員的情況下,追追劇、刷刷視頻,讓長途的出行再也不枯燥乏味。
對于駕駛員而言,哈弗枭龍 MAX 搭載 W-HUD 擡頭數字顯示,通過光學投影在風擋玻璃上顯示車速、轉速、導航、報警等行車信息,具有亮度調節、高度調節、旋轉調節、顯示内容選擇等人性化功能,車主可以專注駕駛,降低安全隐患。
在智能駕駛層面,哈弗枭龍 MAX 頂配車型搭載 22 個智能傳感器,能夠支持 L2+ 級智能駕駛輔助功能,實現全路況、全時段、全天候的主動式行車安全防護,更能感知細小的障礙物,從而主動預警,避免危險的發生。
在日常通勤、遠途旅行場景下,系統可提供包括 ACC 全速域自适應巡航、智慧巡航、撥杆變道(HWA)、智能過彎、智慧躲閃主動緊急制動、車道偏離預警、車道保持、緊急車道保持輔助等智能駕駛輔助功能,有效輔助用戶自動完成頻繁的駕駛操作。
在越野場景下,540° 全景環視影像(360° 環視 +180° 透明底盤)能夠更全面地捕捉道路安全隐患,及時避讓坑窪的路面和障礙物;避免輪胎陷入、底盤刮蹭等情況發生。
總之一句話:新勢力有的,枭龍 MAX 都有了。但枭龍 MAX 有的,新勢力學都學不來。
5 月 15 日,承載着無數用戶的關注與期待,哈弗品牌征戰新能源市場的全新車型——哈弗枭龍 MAX 和哈弗枭龍正式上市,售價區間分别爲:15.98 萬 -17.98 萬和 13.98 萬 -15.68 萬。
寫在最後
" 什麽樣的 SUV,才是這個時代最好的 SUV?"
這是長城汽車總裁穆峰,在哈弗品牌新能源之夜上,向自己、向長城汽車發起的靈魂拷問。他當時的回答是這樣說的:" 在我們看來,不管時代如何發展,最好的産品永遠包含三個充分必要條件——價值滿溢的卓越産品,創新突破的領先技術,完善可靠的渠道服務。"
長城的實際行動,也正是這樣做的。
在産品上,哈弗品牌将在今年推出 6 款全新車型和 4 款改款車型,其中 70% 是新能源車。今天上市的哈弗枭龍系列,則是 2023 年的重磅巨獻,它将開啓哈弗新能源真正意義上的反攻元年,成爲 " 科技平權和技術普惠 " 的典型代表。
在技術上,哈弗新能源,将彙集長城汽車的技術力量和創新科技。包括全球首創的智能四驅電混技術 Hi4、同級别最強語音識别交互系統 Coffee OS 智能座艙,以及智能駕駛第一梯隊的咖啡智駕。由此,哈弗将也扛起長城智能化轉型的一面 " 大旗 "。
在渠道上,2023 年起,新能源渠道将由高勢能市場向低勢能市場逐步擴散。分批次、分節奏,采取用戶中心、體驗中心和展示空間等三種形态,完成核心 218 城布局。哈弗新能源的渠道建設的全面提速,爲産品和技術的普惠提供更強的力量。
如今的哈弗,已然有了新時代 SUV 該有的樣子。而正如穆峰所言,中國既是一個哲思大國,也是一個技術大國。長城汽車一直堅持認爲,中國品牌必須有中國品牌的樣子——厚積薄發,循序漸進,砥砺守正,不尋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