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已接近尾聲,半導體寒冬還沒有結束的意思。日經新聞的統計顯示,截止今年 8 月,全球十大主要半導體企業的資本支出同比減少約 16% 至 1220 億美元,創下近 10 年最大規模跌幅。加上多家大廠在近期傳出裁員消息、收緊銀根,反彈看起來是遙遙無期。
不過大盤再低迷,好像也影響不到台積電——這不,新一輪漲價已再次提上日程。
報道顯示,台積電近期向主要客戶公布了 2024 年代工報價策略,拟上調 7nm 以下先進制程芯片代工價格。根據訂單規模的不同,漲價幅度在 3%-6% 不等,部分規模較大的訂單可以享受折扣。
過去幾年,台積電一直充當半導體行業的晴雨表,也是對價格變化最敏感的代工大廠。今年上半年,台積電業績承壓、削減資本支出的消息傳出後,外界對半導體行業的擔憂之情普遍有所上升。現如今,台積電率先重拾漲價策略,是否意味着半導體寒冬要過去了?
(圖片來自 Pexels)
對于晶圓代工廠商來說,調整價格已成爲家常便飯,而且調整的次數越來越頻繁、間隔的時間越來越短。光是台積電,年内就屢次被傳調價,上漲、下調間隔出現。
今年 4 月,台積電罕見服軟,據悉将考慮凍結漲價并加量供應,即滿足一定訂單量将加送成熟制程投片量,以求和上遊芯片廠商共渡難關。針對此事台積電沒有發表官方說明,但總裁魏哲家對市場景氣度 " 不是 U 型反轉 " 的言論,已表明其悲觀态度,變相降價完全是有迹可循。
不過短短兩個月之後,風向發生 180 度大轉彎。電子時報在今年 6 月援引知情人士的爆料稱,台積電将從明年 1 月其上調代工價格,并陸續和蘋果、聯發科、AMD、英偉達、高通等大客戶溝通漲幅。按照當時的報道,台積電是害怕價格一旦下調就無法回漲,隻想說服客戶接受漲價、提前預訂産能。
沒想到,時間來到 8 月下旬,新一輪降價又被提上日程。這一次最大的不同在于,媒體明确提到台積電會針對性下調 8nm、16/12nm 制程價格。加上台積電 7 月的綜合銷售額出現同比下跌,降價消息變得更加真實可信。
如今又過去接近兩個月的時間,台積電再次傳出調價的消息,恐怕外界也不會覺得意外了。
其實不止台積電,其他晶圓代工廠商的定價也在不斷調整。比如 8 月那輪降價風波中,世界先進、三星、格芯也是主角之一。三星的态度也是變幻無常,去年年底才堅稱要漲價、擴産,今年 2 月就傳出降價 10% 的消息(針對成熟制程)。隻不過這些廠商的影響力沒有台積電那麽大,才不至于掀起太過激烈的讨論。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趨勢是,先進制程和成熟制程芯片的代工價格差距正進一步擴大。這和 2021 年和 2022 年初的情況截然相反,廠商開足馬力擴充産能之後才意識到,成熟制程芯片的需求并沒有看起來那麽堅挺。
根據 The Information 的統計,台積電目前最先進的 3nm 制程晶圓報價爲 19865 美元,5nm 和 7nm 制程的代工價格也在 1 萬美元以上。再往上,10nm 制程代工價格就銳減至 5992 美元,12/16nm、20nm 和 28nm 制程代工價格差異也不大。
台積電年内幾次調價傳聞中,7nm 都是一個敏感的節點:7nm 以下的先進制程,是漲價的主角;到了降價消息傳來時,7nm 及以上制程大概率會被提及。比如最新這輪漲價傳聞中,成熟制程産線就被排除在外,價格據悉将保持平穩。
隻能說,頭部大廠的定價策略變化是越來快,也越來越精細化了,這種變化和終端需求的起伏不定、新需求的出現都有直接聯系。當然了,也不是所有廠商都有台積電的底氣。如果單憑台積電漲價就判斷半導體寒冬已過,也未免有些武斷。
隻能說,台積電率先漲價讓我們看到了市場的變化,也看到了希望。
短短兩個月内從降價到漲價,風向變化如此之快,背後肯定有一些因素悄然發揮影響。
首先,當然是考慮到成本的問題。
刨除通脹帶來的薪酬支出、設備維保成本上漲,以及能源價格飙升等客觀因素,過去幾年大手筆投資建廠也推高了台積電的經營成本。特别是美國工廠,即便有政府的現金補貼和稅收減免,制造成本還是比本土工廠高出 50%。高端芯片性能的提升和飄忽不定的研發成功率,也使得流片成本水漲船高。
台積電之所以四處建廠、增加資本支出,無非是爲了響應上遊客戶的要求、儲備産能——由此帶來的額外成本壓力,台積電當然要轉嫁給它的大客戶們。台積電也會照顧大客戶的情緒,比如蘋果就一直能優先預訂産能、拿到最高折扣價,不過其他廠商就沒有這麽好的待遇了。
其次,部分終端市場需求出現複蘇迹象,比如高端智能手機,以及和 AI 大模型相關的産業。
智能手機整體萎縮是不争的事實,好在高端市場一直很争氣。截止今年二季度,售價在 600 美元以上的高端手機份額、出貨量已經連續兩個季度逆勢增長,占比接近三分之一。iPhone 系列、三星的 S 系列和 Z 系列自不必說,小米、OPPO、vivo、榮耀等廠商同樣在死磕高端市場。越是高端的手機,對代工的要求的越高,先進制程産線自然不缺訂單。
乘着大模型這股東風,AI 芯片的需求更是在年内迎來大爆發。10 月初有消息稱,由于需求遠超預期,英偉達将把 Blackwell B100 GPU 的首發時間從明年四季度提前至二季度。作爲英偉達旗下最先進的産品,B100 采用海力士的第五代高頻寬記憶體 HBM3e,隻有台積電的 3nm/4nm 先進制程才能達到代工标準。
最後,競争對手表現不及預期,也強化了台積電先進制程代工優勢,賦予其漲價的底氣。
韓國經濟日報曾在今年 7 月援引 HI 投資證券的一份研報指出,三星 4nm 制程芯片良率有望在近期提升至 75%,3nm 的良率則将提升至 60%,接近甚至超過台積電的水平。可惜三個月過去了,這番預測仍未實現,針對三星先進制程良率的争議倒是一浪高過一浪。
而在三星之外,諸如格芯、格羅方德等代工大廠對先進制程涉獵極少,技術也有較大差距,更加難以對台積電形成挑戰。
不過台積電的口碑也不是無可挑剔。尤其是針對 3nm 這塊硬骨頭,兩家大廠近期被爆良率都不及 50%,可以說是半斤八兩、同病相憐。甚至還有網友質疑 iPhone15 系列的發熱問題和台積電 3nm 良率太低有關,不過很快便遭到辟謠。
隻能說,留給客戶們的選擇還是大少了,主動權終究牢牢掌握在台積電手裏。
漲價的消息剛剛傳出,各方暫時沒有進一步表态。不過從媒體探聽到的口風來看,英偉達、AMD 等大客戶大概率會照單全收,接受台積電的漲價決定。
往前追溯,早在台積電确定赴美建廠、暗示美國工廠代工價格會高于平均水平時,蘋果、AMD 等大客戶就作出了表态,坦然接受前者要求。庫克就在台積電美國亞利桑那州工廠一期項目首批機器進廠揭幕活動中表示,希望未來更多蘋果芯片都在該廠生産,AMD CEO 蘇姿豐也表達過類似的意願。
蘋果也嘗試過将部分成本轉嫁給台積電,可惜也是治标不治本。蘋果 A17 Pro 芯片投産前,就和台積電簽訂了一份類似良率 " 對賭 " 的協議,規定由後者消化不良廢片。不過定價權始終掌握在台積電手裏,蘋果也找不到替代者,價格的上漲則會某程度上抵消其他成本。
正如上文所說,上遊芯片廠商離不開台積電,新研發的 AI 芯片等高端産品隻能使用先進制程是台積電漲價的底氣,這種情況目前也看不到解決的可能。就算内心有不滿、想逃離,蘋果、AMD、英偉達們也無計可施——畢竟三星、英特爾要價也不便宜,而且良率還沒有台積電有保障。
想把晶圓代工的價格打下來,隻能從源頭上找出路:壓縮代工成本,讓台積電、三星們找到降價空間。
晶圓代工廠商一直在向外界傳遞一個信号:漲價并非最終目的,隻是應對成本上升的一種手段。最近幾年台積電、三星追逐進程、舍棄良率的策略愈發明顯,導緻建廠成本、設備成本、研發人員薪酬和廢片增加帶來的沉沒成本都急劇攀升,也讓漲價變得更加頻繁。
攻克先進制程的周期越來越短是以大規模的投入爲代價的,能推翻 " 摩爾定律 " 的似乎還是 " 鈔能力 "。Semiengingeering 的統計顯示,成熟制程芯片每突破一個節點,總研發投入大緻增加 70%-100%,比如 28nm 爲 5130 萬美元,16nm 則約爲 1 億美元。但進入先進制程後,這個投入就會呈指數級上升。
台積電、三星想不想把價格打下來不好說,現在是真的沒有什麽降價空間,過去幾年的投入甚至可以說是提前透支了未來。另一個可以肯定的事實是,産能大規模擴充讓利用率變得飄忽不定,也并非代工大廠本意。
着眼未來,燒錢嚴重的先進制程要實現降價得要靠産業鏈上下遊共同努力:台積電、三星要在良率、制程上取得平衡,不能再一味擴大資本支出、擴充産能;代工廠也可以給設備廠商更多時間,解決光刻機等核心設備的供應問題,避免因壓縮研發進程而帶來的成本上升和瘋狂漲價。
即便唱衰聲不斷," 摩爾定律 " 盛行多年,當中的哲理不會輕易過期。事實也證明,突破 18 個月研發周期的極限,是要付出代價的。技術進步永無止境且永遠需要和時間賽跑這個道理沒有錯,但既然狂奔多年後遇到了不少麻煩,稍稍放緩一下節奏,或許也不是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