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産業家,作者 | 念秋 ,編輯 | 皮爺
5 年之前,資本場的弄潮兒,新勢力與老牌廠商的角逐熱情激揚。5 年之後,端到端蓬勃熱烈,自動駕駛、座艙加速重構,熱情仍在。
回首過去,眺望未來,這是一個獨屬于中國自動駕駛産業的浩蕩産業故事。
2012 年 4 月,矽谷到北京。
在機器學習領域卓有成就的餘凱毅然離開美國的 NEC 實驗室,離開他所熟悉的實驗室,從人工智能的理論前沿邁向 AI 應用的第一線。
科學家邁入工業界并不是新鮮事。2 年後密蘇裏大學,已經獲得終身教授的韓旭也做出了離開學術界,紮根工業界的轉向。
人才與資金的融入,讓百度成爲了自動駕駛孕育的最合适的溫床。除了學術界大名鼎鼎的餘凱和韓旭,還有兩位谷歌的資深工程師——彭軍和樓天城。
2013 年,百度自動駕駛車項目正式起步,彙集了中國最頂尖的軟件工程師,在過去十年穩紮穩打的推動着中國自動駕駛産業的飛速邁進。
可能連百度自己也沒有想到,除了搭建 Apollo 平台,服務于自動駕駛産業内的多方客戶,作爲中國自駕的黃埔軍校,也播撒了自動駕駛賽道希望的種子。
2015 年,餘凱離開百度,地平線應運而生,成爲中國第一家提出自主研發人工智能芯片與第一個實現量産流片的人工智能公司。
" 要真正實現人工智能的普惠,并加快它的效率,僅僅依靠軟件是不夠的,我們應該更激進一點,爲人工智能設計專門的芯片。"
餘凱談及創立地平線時這樣描述自己的初衷。在自動駕駛領域深耕 3 年後,科學家們對于理論與應用又建立了更進一步的理解。
實踐者如餘凱,他們都選擇加速跑入創業的賽道—— 2016 年彭軍攜手業界聲名顯赫的樓天城創立小馬智行,2017 年韓旭創立文遠知行,自動駕駛賽道百花齊放。
而如今,殊途同歸,過去八年的分叉線最終彙合,地平線、小馬智行和文遠知行都站上了 IPO 的舞台。
敲鍾在即,觥籌交錯背後,這也是中國自動駕駛産業的蛻變史。
一、2024 年,自動駕駛 " 終于結果了 "
故事從當下的時間點說起。2024 年上半年,搭載 ADAS 的新車交付量占比超過 60%。
這意味着自動駕駛完成了對于汽車行業的滲透,對于大衆不再是紙上談兵。輔助智能駕駛在過去五年爆發式增長,成爲了新車評估不可忽略的一維,價格也在國内汽車産業的 " 内卷 " 中逐步親民。
把時間拉到一年前,2023 年 7 月起,文遠知行、蘿蔔快跑和小馬智行的 Robotaxi 陸續亮相廣州、上海、武漢等一線城市,無人駕駛出租車也從科幻故事中走入現實。
在市場眼中,自動駕駛終于完成了一個重磅節點的跨越——從 0 到 1 的産品驗證後,邁向 1 到 10 的擴張轉型。
頭部玩家的日夜奮鬥是自動駕駛過去五年飛速發展的「火箭頭」,但個中艱辛卻并不足外人道。其中,車規級 AI 芯片是中國自動駕駛企業遇到的「第一關」。
從訓練需求上看,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與測試都是算力上的無底洞。道路環境複雜,多傳感器融合,在深度學習上都是算力需求的指數級增長。産品真正落地,需要的是幾萬次以上的訓練和驗證,L3 級自動駕駛對算力需求爲 20-30TOPS,L4 級需要 200TOPS 以上,L5 級則超過 2000TOPS。這對當時的芯片規格而言無疑是巨大的挑戰。
地平線是爲了這個問題而生,也在這塊「硬骨頭」面前摸爬滾打的很長時間。
"2015 下半年恰好是融資的小冬天,地平線拿到了一筆不錯的融資。當時我跟小夥伴開玩笑,這些錢怎麽花?後來我們芯片團隊開工之後,就發現這些錢遠遠不夠。" 餘凱在回憶起最初做 AI 芯片時期,曾這樣向媒體描述當時的情況。 餘凱可能也沒有預料到,車規 AI 芯片每一次流片,研發投入就要超過 5000 萬美金。
而地平線的初期,公司還在汽車和物聯網兩個行業搖擺,一年多後才專注于汽車,把汽車 AI 芯片作爲地平線的「唯一靶心」。在這樣的經濟壓力和内部動蕩下,地平線的第一款車規級 AI 芯片在多輪融資後的 2019 年才姗姗來遲。
頭冠中國 AI 第一芯的征程 2,搭載了自主創新研發的高性能計算架構 BPU2.0,提供 4TOPS 的等效算力,典型功耗僅爲 2W。即便與同期英偉達推出的 Orin 仍有差距,但也給了國内新造車勢力搭建 ADAS 的一個希望。
但特斯拉 FSD 芯片無形中給了地平線一些加速度。
當特斯拉的大屏搭載在民用車的狹小空間時,人們可能會想起喬布斯發布 iPhone 4s 說出的那句「我們爲什麽需要鍵盤」。有了諾基亞被蘋果拍在海灘上的例子,頭部的車企也沒有時間去探究智能系統的合理性。不掉隊,成爲國内新造車勢力的最大目标。即便是新起之秀,作爲一家本土供應商,地平線被被動「押寶」。
2020 年理想和地平線的合作引發關注。此時的小鵬和蔚來選擇牽手英偉達的 Orin 芯片,理想則是押寶地平線。從當時的時間線,以及兩家企業的經營狀況來說,這幾乎算是一場賭局—— " 新品牌 + 新芯片 " 的組合,對于理想和地平線,都不能輸。
回看這次對賭,勝負顯而易見。征程系列在理想車型上的表現,認證了國内 AI 芯片在智能輔助駕駛上的算力不遜色于頭部企業。随後的市場動作也驗證了這個事實,小鵬和蔚來随後都紛紛将大量資源投入到芯片自研的道路中。
2024 年 7 月 27 日,蔚來 " 神玑 NX9031" 芯片面世,擁有 500 億顆晶體管,号稱全球首顆 5nm 智能駕駛芯片成爲蔚來交付給自動駕駛場景的答卷。一個月後,小鵬也迅速跟上隊伍。蟄伏四年的 " 小鵬圖靈 " 芯片成功流片,場景覆蓋 AI 汽車、AI 機器人和飛行汽車。這枚面向 L4 自駕場景的芯片搭載 40 核處理器,2 個獨立圖像 ISP 分别用于行車感知于用戶可感知圖像,并擁有 2 個處理神經網絡數據的 NPU,可運行 3 0B 的大模型數據。
理想則是 " 兩手抓 ",在牽手地平線 的同時也沒有放棄 AI 芯片的自研進程。目前理想 L9 Pro 搭載的征程 5 芯片,同時能夠支持業界的自動駕駛算法(BEV)和高速 NOA。另一方面,理想也投入了大量資源在自主研發智能駕駛 SoC 芯片中,據知情人士透露,這款名爲 "Shu Ma Ke" 的芯片,傾注了理想在 Chiplet 和 RISC-V 技術方面的深入研究,預計在今年年底面世。
" 蔚小理 " 在 AI 芯片上的突破是中國新造車勢力在自動駕駛躍進的縮影,可以說,在最底層的 " 卡脖子 " 問題上,中國自駕正在走出困境。
除了 AI 芯片,從傳感器到感知算法,從高精地圖服務到雲圖廠商,自動駕駛産業的鏈路逐步被打通,成本也逐步降低,爲自動駕駛服務走向大衆鋪平道路。
上下遊企業一同摸着石頭過河,中堅力量在不斷的燒錢過程中完成了大逃殺,才能夠完成自動駕駛産業過去五年的高歌猛進,站上 2024 年 IPO 的舞台。
十年前,手機代替 PC,成爲了人人觸手可及的智能設備。而 2024 年,也走下神壇,不再神秘,成爲觸手可及的新興技術。如今,台上有了新主角——自動駕駛。
二、2000 天:看得見的分岔路,隐藏的交彙口
" 實現自動駕駛,猶如攀登珠峰。我們要走過的路至少也有南坡、北坡兩條路線可供選擇,也總會有先行者和後來者之分。雖然山頂隻有一個,但攀登者的經曆、登山過程中的故事往往層出不窮,精彩紛呈,讓人神往。"
這是 2023 年 10 月,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智能研究院院長張亞勤在一次演講中描述的自動駕駛現狀。
攀登珠峰的困難困不住勇士,反而激發自動駕駛玩家多種解法的靈感。
可以說,過去五年激光雷達與視覺算法的硝煙從未停歇,兩種策略的安全性和商業可行性被不斷捶打。
難度系數更低的激光雷達解法,将自動駕駛問題轉換爲成本問題。激光雷達模式結合了高精度地圖與場景的實時距離速度測算,通過先驗信息和實時信息結合的方式評估自動駕駛的路況。
這類解決方案中,系統會内置城市的高精度地圖,記錄靜态建築物的形狀與距離。激光雷達或毫米波雷達生成實時的 3D 點雲數據,記錄當下的動态數據。 再依賴同步定位與建圖( SLAM )技術建立環境地圖,爲車輛提供規劃與決策信息。由于高精度地圖已經提供了大部分先驗信息,這種解決方案被認爲更安全可靠,也成爲了自動駕駛行業的首選。美國加州的 Waymo ,上海浦東的蘿蔔快跑都是采用這種解決方案。
國内的價格 " 卷 " 下來,激光雷達的方案落地也坐上了火箭。
高德地圖、騰訊地圖、百度地圖等頭部五家企業作爲主要的高精度地圖供應商,占據高精度地圖市場超 80% 份額,涵蓋多家頭部車企。随着國内無人駕駛市場突破 100 億元大關,高精度地圖的成本也逐漸下降,頭部廠商對于單台車報價達到百元級别,從采集地圖、繪制地圖到維護的程度連年降低。
價格戰爲激光雷達方案帶來了紅利,但這樣的産業升級也非一帆風順。2021 年,多個品牌的汽車接連發生事故,緻使大衆對于激光雷達的自動駕駛安全性的信任節節敗退。
2021 年 8 月 12 日,一輛蔚來 ES8 汽車在啓用 NOP 領航輔助功能後,在沈海高速發生交通事故。同一天,小鵬汽車 G3 在 ACC 功能開啓時,以 70km/h 的速度追尾靜止車輛。
黑天鵝事件的發生,讓自動駕駛的融資也遭遇寒冬。2022 年自動駕駛投資事件 125 起,涉及金額超過 205 億元,盡管事件總數與 2021 年持平,但累計披露的金額不足 2021 年的 1/3。當安全事故層出不窮,資本市場對自動駕駛的未來抱有戒心。
然而安全性隻是自動駕駛糖衣外殼的表層,内核虛空的盈利能力讓投資機構也停下燒錢的腳步。
整體而言,激光雷達爲核心的産品産業化推進高于視覺算法類的産品,但商業化一公裏 的目标遙遙無期。以在美國加州率先運營 Robotaxi 的 Waymo 爲例,2024 年 Q2 收入 3.65 億美元,高于去年同期 2.85 億美元,而虧損也從去年同期的 8.13 億美元擴大至 11.3 億美元。這意味着即便激光雷達産業上下遊的企業不斷壓縮成本,「燒錢」仍然會成爲未來的主流。
這種背景下,視覺算法爲核心的自動駕駛,成爲大廠逐鹿的新舞台。
但視覺算法相較于激光雷達,更像是一場 " 有錢人 " 的遊戲。想擺脫高精度地圖的先驗信息,依賴攝像頭與傳感器完成對于周圍事物的全部感知,這對視覺算法而言是超高難度的挑戰。選擇這條道路,需要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資金投入,招兵買馬高精尖人才與設備,其技術難度系數更高于激光雷達。
能清晰看到的是,在這樣的資金壓力下,在這個賽道能留在牌桌上的隻有擁有雄厚資金的大企業。國内自動駕駛基底深厚的百度與華爲、海外特斯拉,都是在這個賽道深耕不辍的頭部玩家。
從長期來看,視覺算法如果真正實現交付,其維護成本先天低于以激光雷達爲核心的産品,因此更有可能快速實現商業化變現。
然而,2024 年 10 月 10 日特斯拉股價 9% 的跌幅,展現了資本對于特斯拉答卷的「不買賬」。從本質上,資本需要完整清晰的商業模式,細緻豐滿的技術細節,這是開一場派對無法去傳達的價值。這樣的訴求不僅僅是面向特斯拉這類在視覺算法深耕的玩家,更是面向自動駕駛賽道的每一個玩家。
正如張亞勤院士所描述的那般,不同路線的自動駕駛玩家在 2024 奔向同一個山頂。
這個山頂,是經得起推敲的自動駕駛産品,是能夠被咀嚼的商業化變現模式。
十年高資金投入,五年超高速發展,誰能率先攀登這座山峰,将持續不斷的「燒錢」轉爲「變現」,誰即能加冕爲王。
三、端到端的長期主義,以及自動駕駛的 "AI Agent" 節點
二十年前,自動駕駛産業的穩紮穩打如同一場馬拉松。到如今,五年的飛速成長也不代表最後的沖刺。
GPT 的橫空出世,讓人工智能有了「實體」,讓真正的自然語言處理有了「方向」,也讓大模型成爲可以應用于各行業的生産力工具。
「端到端」,正在悄然成爲市場對于自動駕駛新範式的新共識。
過去的模塊化部署,圍繞感知、預測、規劃和控制四個方向發力。對于産業的不同産商而言,隻需要在一個方向,甚至一個子方向做到最優,通過協議與接口與其他模塊的技術方案鏈接就可以獲得成熟的能夠落地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這樣的産業升級路線容易實現,也提高了技術叠代的開發效率。
但短闆也很明顯,即模塊化的局限性在自動駕駛初期沒有引起重視,盡管子任務伴随着信息損失,得出的都是局部最優解從而導緻累積誤差,這樣的系統性問題無法在現有架構中得到解決。
AI Agent 的變革是一個轉折點。
AI 研究者開始意識到數據量和算力的提高能夠引發系統的質變,大模型的力量超出預期。同時,在自動駕駛的産業變革中,模塊的融合也構建了一些小型的「端到端」的任務,其表現顯然比純模塊化方案更優秀。例如用 BEV 結合 Transformer 方案代替感知模塊,引入了更多的數據但減少了工程量,同樣獲得了更優異的表現。
「端到端」究竟有何魅力?
要實現 L4 級别的無人駕駛,針對所有可能場景進行推理和處理是不現實的。然而如果将感知 - 預測 - 決策 - 控制作爲一個完整模塊,利用傳感器獲取原始數據,直接輸出車輛駕駛動作,那麽所謂的一步步推理便不是必須。在大量數據樣本的前提下,整個神經網絡将又數據驅動,由算子對于各類情況進行計算,在沒有數據損失的前提下也擁有更好的泛化性。
具象的看,過往幾萬行的代碼,在大模型的加持下,隻需要幾百行卻有更好的效果。
這樣的産品架構,得到了自動駕駛行業内的共識,也稱爲許多 AI 産品的模版。例如機器人、人機交互等行業目前都認同端到端的處理模式,這是當下最流行的技術方向。
構建這樣一套自動駕駛解決方案,也讓自動駕駛公司不再受交付形式所困。無論是 Robotaxi 或者是民用車的自動駕駛方案,在「端到端」的技術模型下,隻要收集到足夠的真實數據,就可以跑通整個鏈路,實現在各種場景下的交付。
這也是今年國内汽車廠商的核心步伐——小鵬在 2024 年發布了面向自動駕駛的端到端大模型—— XNet 感知神經網絡,XPlanner 規劃控制大模型,XBrain 大預言模型。分别執掌感知、規劃和決策三個方面,協同工作處理自動駕駛内的複雜場景。除了 小鵬,華爲、商湯和元戎啓行也分别交出了他們對于自動駕駛端到端解決方案的答卷。
然而回顧現行的端到端解決方案,都仍然潛伏着模塊化的影子——小鵬的三方協同工作方式并沒有實現端到端一體化的初衷,商湯的理論模型缺少真實數據的加持。這樣的解決方案更接近于國内廠商對于端到端應用的表态,距離可以落地的服務仍有差距。
另一方面,端到端的最大痛點就是數據量。
本質上,端到端的大模型是通過數據和算力去和工程難度置換。如果是算力是可以用資金解決的,那麽數據量卻是需要實實在在積累的。 構建一個面向各類自動駕駛場景的大模型,所需要的數據量過于龐大,如果積累到足夠量的數據,會成爲自動駕駛廠商探索端到端的下一個命題。
回顧整個自動駕駛産業的成長,交彙口之後,成熟的商業化變現模式還需要與長期主義相結合,展現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的普适性,實現自動駕駛技術持續進步。
2023 年,自動駕駛中上遊的禾賽科技、黑芝麻智能接連上市。現在上市的交接棒來到了産業中下遊的地平線、小馬智行和文遠知行手上,标志着自動駕駛産業的又一個重要轉折點。
5 年之前,資本場的弄潮兒,新勢力與老牌廠商的角逐熱情激揚。5 年之後,端到端蓬勃熱烈,自動駕駛、座艙加速重構,熱情仍在。
回首過去,眺望未來,這是一個獨屬于中國自動駕駛産業的浩蕩産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