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些短視頻平台上出現了不少讓人哭笑不得的 " 科普短視頻 ",這些創作者語氣堅定、信誓旦旦地說:
" 歐洲的共濟會組織從元朝開始,就策劃大規模盜取中國文化,尤其是中國發達的科學技術成就。到明朝中期的時候,更是大規模推進,并指明朝禮部尚書、内閣大學士徐光啓配合共濟會把《永樂大典》中的科學技術成就偷去了歐洲。" [ 1 ] [ 2 ]
圖片來源:新聞截圖
這種說法,實在是太高估子虛烏有的 " 共濟會 ",也誣陷了偉大學者徐光啓。
換言之,說這話的人,既不懂西方曆史,更不懂中國曆史。
爲什麽說 " 高估了共濟會 " 呢?
在明末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窦來到中國之前,歐洲和中國之間也有過人員來往,比如馬可 · 波羅等。但文字描述信息模糊,甚至被遺忘,導緻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歐洲人根本不知道 " 中國 " 這個國家具體在哪裏。
長期以來,他們認爲存在兩個國家:經中亞到達的 " 契丹 " 和經海路到達的 " 賽裏斯 "(産絲綢的地方)。利瑪窦到北京之後,經過對比才弄清楚所謂契丹和賽裏斯其實就是一個國家。
後來傳教士鄂本笃又從印度經中亞走到了肅州(甘肅酒泉),又一次證明了利瑪窦的認識。 [ 3 ]
我們可想而知,假如真的存在神秘、強大又先知先覺的 " 共濟會 " 的話,利瑪窦他們就不必如此辛苦才認識 " 中國 " 了。
利瑪窦(1552~1610)是第一個在内地活動,并産生重大影響的歐洲傳教士。他的學問和道德受到了中國士大夫們的普遍尊敬和贊揚,稱之爲 " 西儒 "。
利瑪窦畫像。圖片來源:wikipedia
後來還有一位傳教士艾儒略,甚至被稱爲 " 西來孔子 "。
明清之際,大約有 800 位傳教士來華,他們帶來了大量文化和科學技術知識,拓寬了中國士大夫們的視野,讓中國認識到在西方還有一個高度發達的文明 [ 4 ] 。
對傳教士來說也是如此,利瑪窦曾經這樣對徐光啓說:" 向自西來,涉海八萬裏,修途所經無慮數百國,若行枳棘中。比至中華,獲瞻仁義禮樂聲明文物之盛,如複撥雲霧見青天焉。時從諸名公遊,與之語,無不相許可者,吾是以信道之不孤也。 [ 5 ] "
這個時期,傳教士和中國士大夫們互相尊重,平等對話,彼此都擁有強大的文化自信,跟兩百多年後清末大相徑庭。
利瑪窦所屬的耶稣會,當時對傳教士們的要求就是 " 入鄉随俗 ",不需要一定遵循天主教那麽刻闆的規矩,可以根據當地風俗靈活變通。利瑪窦來到中國之後,爲了融入中國社會,先是作和尚打扮,後來穿戴儒服,定下了 " 學術傳教 " 的方略。
利瑪窦(儒服)像,1915 年
水彩畫,土山灣畫館畫作 圖片來源:wikipedia
他發現中國特别重視數學、天文等學問,大明當時正面臨修改曆法的難題。巧合的是的,在利瑪窦踏上澳門土地的 1582 年,歐洲剛好完成了曆法改革,制定了格裏高利曆,也就是今天通行的公曆。
利瑪窦發現中國人不知道地球是個圓球,不知道太陽和月亮與地球的距離不同,從而難以克服曆法計算裏誤差問題。
所以,他跟士大夫們積極交往,力争前往北京,幫助大明王朝修改曆法,從而争取皇帝對傳教士的認可和保護。
他也确實成功了。他和徐光啓翻譯了《幾何原本》前六卷。他去世之後,徐光啓在崇祯二年啓動了曆法改革,召集中國學者李天經和羅雅谷、湯若望等傳教士,把西方天文學從宇宙模型到曆算方法都介紹了過來,形成了《崇祯曆書》。
利瑪窦學術傳教方略一直延續到清朝康乾時期。
如何公正地評價徐光啓?
跟傳言中的說法相反,徐光啓等第一代天主教徒,沒有打算幫歐洲人偷走中國文化。實際上,徐光啓有過一個把歐洲文化科技都搬過來的計劃,你也可以稱之爲 " 大明科學院 + 大明社科院 " 的計劃。
徐光啓是一位有膽識,有眼光,有勇氣的學者。
利瑪窦(左)與徐光啓(右) 圖片來源:wikipedia
他認識到了西學内涵豐富,而且有很多可以對中華文明形成補充的知識。比如數學、天文、水利、兵器等。
作爲一代儒宗,他之所以加入天主教,也是因爲看到天主教跟中國儒釋道之間的異同。
中國士大夫達則兼濟天下,儒家是積極入世的,佛道是出世的,是失意者隐遁之所。徐光啓看到利瑪窦攜來的天主教的學問,即有關于 " 事天之學 "(神學),又有經世濟用的科技,認爲這樣的學問 " 真可以補益王化,左右儒術,救正佛法者也 [ 6 ] 。"
在萬曆四十四年(1616 年),徐光啓向萬曆皇帝上過一個奏折《辨學章疏》召集傳教士和中國學者," 同譯西來經傳,凡事天愛人之說,格物窮理之論,治國平天下之術,下及曆算、醫藥、農田、水利等興利除害之事,一一成書。 [ 7 ] "
再召集中國儒釋道各家學者,對比評議。萬曆皇帝對此的态度,僅僅是禦批 " 知道了 "。
在崇祯二年(1629 年),徐光啓給崇祯皇帝修改曆法的方案中,他提醒皇帝,數學這種基礎知識,不但可以用于天文學,而且關系到日用民生的各種技術上去。他列出的 " 度數旁通十事 " 中,這 " 十事 " 包括:治曆、水利測量、樂器制造、軍事器械和建築、理财方法、房屋橋梁建設、民用機械制造、地理測量、醫藥、計時儀器。 [ 8 ]
此時的歐洲,法國首相黎塞留于 1635 年創立法國科學院,英國學者們在 1660 成立了 " 倫敦皇家自然知識促進學會 ",即英國皇家學會。
如果徐光啓翻譯西學、中西溝通對比研究的宏偉設想得以實現,我們可以說," 中國科學院 " 發起的時間甚至要早于英法。
天主教刊物《天學初函》收錄大量徐光啓譯著
圖片來源:wikipedia
徐光啓面對西學的态度是,先學習,再超越。" 欲求超勝,必先會通;會通之前,先須翻譯。"
比如在修改曆法時,他一度想是否可以 " 議用西曆 ",即直接使用現成的公曆。但他很快就确定,應該先學習原理、方法,而且要吃透每一步," 今所求者,每遇一差,必尋其所以差之故;每用一法,必論其所以不差之故。 [ 9 ] " 以便後人遇到曆法再出現誤差,可以知道如何修改。
這個見解,可謂極其高明。徐光啓既謙虛而明智地看到了西方天文學的先進,又充滿自信地了解這些我們都可以學會,而且融會貫通,甚至超越之。
1620 年,法國傳教士金尼閣第二次來到中國(他曾将《伊索寓言》譯成中文),攜帶了七千多冊歐洲圖書,其中包括哥白尼、開普勒的科學著作。
他雄心勃勃地計劃将之全部譯成中文。可惜大明朝内外形勢已經改變,徐光啓忙于修曆工作,并在《崇祯曆書》即将完稿之前去世,這些書籍從此被人們遺忘。
中國與西方科學的 " 擦肩而過 "
過去有觀點認爲,傳教士故意不把 " 好的 " 科學傳給中國,比如《崇祯曆書》還是以地心說觀點爲基礎,沒有介紹日心說知識。這也是一個科學和曆史的誤會。
首先,17 世紀是地心說占據主流,日心說在歐洲科學界尚未得到公認的時代。而且,即便是後來天主教會禁止傳播日心說觀點,其他國家的傳教士依然把哥白尼、開普勒、伽利略、牛頓等學說傳授到了中國,不存在 " 不傳授 " 的事情。
對比而言,中國士大夫們的學習精神卻是不足的。
《幾何原本》北京印刷本,藏于羅馬中央國立圖書館
比如徐光啓和利瑪窦翻譯了《幾何原本》前六卷,這其中包括了我們現在在中小學數學課上學到的幾乎全部幾何學知識。可是在儒家爲正統,以八股爲考試形式的大明朝,能讀懂《幾何原本》的人幾乎沒有。
徐光啓非常重視作爲基礎學科的數學,他認爲 " 能精此書者,無一事不可精,好學此書者,無一事不可學 ",還認爲 " 竊意百年之後必人人習之,即又以爲習之晚也 "。 [ 10 ]
萬曆三十五年(1607 年),徐光啓和利瑪窦翻譯完了前六卷,并刊刻出版。1610 年,利瑪窦在北京去世,遺物中有一本校訂本。1611 年夏,徐光啓根據老友的校訂手稿重新修訂了一版,還念念不忘 " 續成大業,未知何時,未知何人,書以竢焉 [ 11 ] "。
出乎徐光啓預料的是,除了少數幾位數學家之外,大多數讀書人對《幾何原本》依然茫然無知。康乾時期的數學家和傳教士們再也沒有起過繼續翻譯的念頭。
1857 年,李善蘭和傳教士偉烈亞力才完成了《幾何原本》全書的翻譯工作。
這一等,就等了整整兩百五十年,已經是鴉片戰争之後了。
我們可以設想,在曆史給予中國兩百多年的時間裏,假如我們像徐光啓那樣認識到了西學的意義,積極翻譯學習,甚至派出留學生到歐洲可以參與科學史的發展過程。不必經曆鴉片戰争,才知道向西方學習的重要性。
可惜的是,曆史沒有 " 假如 "。
參考文獻
[ 1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5685034
[ 2 ] https://www.sohu.com/a/678863811_100091417
[ 3 ] 利瑪窦,《利瑪窦中國劄記》,中譯者序言 p7-9,中華書局,2010 年 4 月第 1 版
[ 4 ] 朱雁冰,《耶稣會與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 年 8 月第 1 版
[ 5 ] 徐光啓《辨學章疏》
[ 6 ] 《徐光啓集》P431
[ 7 ] 中華書局,2014 年 7 月第 1 版
[ 8 ] 徐光啓《條議曆法修正歲差疏》
[ 9 ] 徐光啓 李天經《治曆緣起》,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 年 9 月第一版
[ 10 ] 徐光啓《幾何原本雜議》,《徐光啓集》P431,中華書局,2014 年 7 月第 1 版
[ 11 ] 徐光啓《題幾何原本再校本》,《徐光啓集》P431,中華書局,2014 年 7 月第 1 版
策劃制作
作者丨孫正凡 天文博士
審核丨孫轶飛 河北醫科大學醫學教育史研究室主任
策劃丨徐來
責編丨林林、金禹奮(實習生)
往期
精選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内圖片來自版權圖庫
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原創圖文轉載請後台回複 " 轉載 "
點亮 " 在看 "
探索曆史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