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傅一波
截至發稿,距離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馬斯投下的第一枚火箭彈已過去 48 小時。
據新華社消息,以色列同巴勒斯坦加沙地帶武裝組織爆發的激烈沖突仍在繼續,已緻雙方近千人死亡、超過 4000 人受傷。
這也是多年來以色列停火線境内受到的最大規模、傷亡最重的攻擊。
沖突爆發後,民衆在廢墟之上搜尋幸存者 圖源:視覺中國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新一輪沖突爆發後,多家航空運營商 7 日起大幅取消飛往以色列的航班。
以色列南部地區的戰鬥仍然在繼續。針對爆發的沖突,以色列總理内塔尼亞胡在 7 日宣布,國家進入 " 戰争狀态 "。
這四個字落在這片土地上,變成了輪番響起的警報聲與炮擊。
耶路撒冷與特拉維夫的街頭變了模樣。盡管公共交通仍在持續運行,但行人寥寥,喧鬧不再。
以色列當地時間 10 月 7 日晚 6 點前後,27 歲的留學生李藝在經曆了炮擊的恐懼後,決定從耶路撒冷暫時撤離,搬至男友(備注:爲以色列人)父母所在的特拉維夫避難。一個半小時的撤離路上,她見到了整裝待發的軍人、禱告的猶太教徒和匆忙逃離炮火的居民。
那一刻,在以色列居住了三年的李藝意識到,戰争真的來了。第二天的 12:03 分,李藝發了一條朋友圈,上面寫着:" 就希望(戰争)可以快點結束 ",并附上了一個禱告的表情。
時代周報記者于以色列當地時間 8 日下午聯系到正在特拉維夫的李藝。在短暫的半小時通話中,她的語氣從焦慮逐漸轉爲平靜。但在回憶那 48 小時的經曆,她不免感傷:整個國家都處在一個(動蕩不安)狀态裏。
以下是她的自述:
10 月 7 日晚上 6 點左右,也就是 " 戰争 " 發生的當天,我和男友各自啓程。
他出發去軍事基地,我出發去特拉維夫,一路上就隻有以色列大兵,這個時候才感覺到:戰争來了。
當時路上的氛圍完全不一樣,人很少,大家的臉色看起來都有些慌亂,車上還有很多猶太教徒在禱告。我顧不得太多,就想着趕緊去到特拉維夫的男友父母家裏。
回顧過去的 48 小時,心有餘悸。
我是北京人,本科學的是希伯來語,畢業後到以色列讀研究生。
來之前,我其實有了解過當地的一些宗教和局勢問題,知道沖突由來已久且原因複雜,很難簡單說明白。來這裏 3 年多,我自己也經曆過很多次空襲警報。
以色列幾乎所有房屋都有防空洞,警報一響大家就都去洞裏避難,我也沒感覺到自己的生活被影響。但這次完全不一樣,讓我感到戰争就發生在眼前。
沖突發生後的以色列街頭 圖源:視頻截圖
我記得,7 号清晨 6 點半左右,警報聲就響了。我意識都還沒清醒,就下意識地往防空洞跑。
邊跑邊在想,這次怎麽沒有提前通知。因爲按以色列政府的習慣,警報前幾天都會有通知,讓大家提前做好準備。
防空洞的環境一般,很壓抑。它是一個方形的空間,有一個特别低矮的窗戶,就像地下室一樣。裏面的桌椅都是住戶之前自發搬到這裏的。等我到了防空洞,我們樓棟差不多 10 幾個住戶都聚集在一起了。大家都是很 " 懵 " 的狀态。
第一次的警報大概持續了 2 — 3 分鍾,停了之後,我們就各自回屋了。清醒了一會兒,我打開手機就看到新聞說,哈馬斯打過來了。期間我和男友一直在發消息報平安。沒一會兒,警報聲就又響了,我就繼續到防空洞避難。緊接着的三四個小時都是在跑警報。
盡管看到新聞說導彈會被攔截在空中爆炸,可哪怕是在防空洞,都感覺得到整棟樓跟着震。
那時候才真正開始擔心,要是打到我們這裏來該怎麽辦。一整天,耳朵裏聽見的都是導彈在空中爆炸和戰鬥機在天上飛過的聲音,還有就是新聞裏不斷上升的傷亡人數。
本來我前一天還和男朋友商量着 7 号要去哪個公園走走,結果戰争發生的當天他就收到了軍隊的召集令。除了我男友之外,我認識的當地朋友也有被緊急召回,甚至可能去到戰争前線。
他沒辦法拒絕,隻是不放心我一個人在家裏。于是在出發去報到前和父母打了電話,讓我去到他們那邊避一避。
從耶路撒冷到特拉維夫的路上,我還遇上了一次警報,司機就停下來,帶着我們在橋下躲了一會兒。除去這短暫的兩分鍾,其餘時間都感覺車子在飛,大家仿佛都在逃難。
面對當下的狀态,我自己也不知道該怎麽辦,本來下周日學校就要開學,現在已經接到通知說要延期了。
大使館發布的信息 圖源:受訪者
中國駐以色列大使館也在 7 号下午發了消息,讓我們在聽到警報的第一時間進入防空洞(避彈間)、非必要不出門,還留了緊急聯系電話。
目前,我所在的特拉維夫北部情況還可以,但防空警報還是會有,帶來的結果就是要在防空洞和房間裏來回跑。8 号下午,我去周邊的超市買了不少日常用品和食物後,就想好了接下來的幾天不出門了。
眼見着戰争在身邊發生真的很難受。不論是社交媒體還是新聞報道,都能看到不斷出現新的事件和更新着的死亡人數,看到音樂節上的現場照片,聽朋友說住的附近有炮彈直接砸在地上,差點與死神擦肩而過。
希望戰争可以快點結束。
(應受訪者要求,本文使用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