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麼知道 " 和 " 怎麼用 "
" 朋友們,現在我要向大家介紹一位小醜。這位小醜追了兩年的女神,被比他大兩屆的學長,花了兩周拿下了。而這位小醜,就是鼠鼠我自己。"
如果各位經常上網,相信隔三差五都能見到這樣分享自己破防經曆的老哥。他們常常以 " 鼠鼠 " 自居,字裡行間透露出的,都是滿滿的無奈與悲傷。
老哥們的故事千奇百怪,有關生活、有關感情、有關工作。但萬變不離其宗,會變的是故事的内容,不變的是故事背後的辛酸。
而這群自稱 " 鼠鼠 " 的老哥們,在不斷的故事分享中,逐漸形成了一套較為固定的文風。久而久之,一種新興的互聯網文學流派誕生了—— " 鼠鼠文學 "。
所謂 " 鼠鼠文學 ",就是将自己比作一隻老鼠,以老鼠的視角來訴說有關自己的故事。
至少在尋常觀念上,老鼠并不是個讨喜的物種,它們是髒亂差的代名詞,居住在城市陰濕的下水道内。而 " 鼠鼠文學 " 之所以選擇老鼠作為載體,是因為他們所涉及的内容,大多都是自己在各方面的失意經曆——以一名 " 失敗者 " 的視角。
有時," 鼠鼠 " 們會因為自己追求已久的 " 女神 " 被别人 " 搶 " 走而破防;有時,會由于畢業後找不到滿意的工作而焦慮;有時,他們還會遭受家庭方面的重大變故,以 " 鼠鼠 " 的形式來宣洩情緒。
不過,抱怨與宣洩雖然是 " 鼠鼠 " 們主要的表達方式,但他們卻也不是完全的悲觀主義。" 鼠鼠 " 們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認清了自己的定位。他們會接受自己的普通與平庸,也會接受現實的殘酷。隻是對無法改變的現實,他們多少還是會有些不甘,有些痛苦。所以,他們才要借 " 鼠鼠 " 的身份,把這份情緒釋放出來。身處下水,仰望星空—— " 鼠鼠文學 " 實際上就是一種清醒的痛苦文學。
" 鼠鼠文學 " 主打的是真情實感。" 鼠鼠 " 們雖然分享的都是自己在各方面不順心的事情,但他們身上存在一種特質,一種 " 底層 " 普通人生活的真實感。" 鼠鼠 " 們經曆的糟心事,可能就是大部分人都有過的經曆。而這種真實感,也正是 " 鼠鼠文學 " 能引發強烈共鳴的原因所在。
由于傳統觀念的影響,很多場合下的人們并不願意直接輸出自身的想法與觀點。" 凡爾賽文學 " 如是," 廢話文學 " 亦如是。且不論互聯網文學有多大價值,至少它們的确能讓一部分人,從不願發聲轉為了可以發聲。
普通人在社會中終究還是占大多數," 鼠鼠文學 " 這樣以普通人為主體的互聯網文學,因此就有了絕佳的傳播條件。一時間,廣大網友有了能夠吐露心聲的載體,開始大規模地借助 " 鼠鼠文學 ",将塵封在心中的失意現狀與往事解封,營造出了一種 " 抱團取暖 " 的氛圍。
不過今天想聊的,倒也不是什麼 " 鼠鼠文學 " 的内核之類的話題。" 鼠鼠文學 " 最初的誕生地是百度貼吧,而這樣具有普适性的梗文化,當然不會僅僅活躍在這一個社交平台。" 鼠鼠文學 " 自然而然地進入到了其他社交平台乃至整個互聯網内。并且,随着 " 鼠鼠文學 " 的傳播與發展,它最初的含義也得到了重新解構,并且衍生出了更多的表現形式——甚至,連主體也不再是那些熟悉的 " 鼠鼠 " 們了。
作為新興社交平台的小紅書,它以 " 發現真實、向上、多元的世界,找到潮流的生活方式 " 作為自己标語的一部分。這似乎和強調失意與自嘲的 " 鼠鼠文學 " 在相性上并不搭。但 " 鼠鼠文學 " 卻依舊進入了小紅書用戶們的視野,并相應地做出了一些 " 入鄉随俗 " 的改變。
起初," 鼠鼠文學 " 的形式與貼吧内的并無太大區别,都以分享失意經曆為主。但随着時間的推移," 鼠鼠 " 的範圍與行為都發生了不小的變化。他們發布的内容不再僅限于令人悲傷的過往,更多是在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并且," 鼠鼠 " 們的語氣也有了不小的改變,從悲觀的陳述轉為了陽光向上的風格。
" 鼠鼠 " 成了受年輕人喜愛的自稱,也因此逐漸失去了它最早作為 " 底層 " 普通人的屬性。許多在普遍觀念上堪稱 " 人上人 " 的網友,也開始以 " 鼠鼠 " 自居,而所發布的内容,也頗有些曾經 " 凡爾賽文學 " 的影子,有借 " 鼠鼠 " 之名炫耀的成分在内。
如果說這些變化都還能與 " 鼠鼠文學 " 有些聯系,那麼 " 鼠鼠 " 回歸 " 本鼠 ",就再也沒有了 " 鼠鼠文學 " 的影子。在小紅書上,許多分享倉鼠圖片的内容,都用到了 " 鼠鼠 " 作為文案。" 鼠鼠 " 也逐漸成了一個專用 TAG,用來代指這些萌寵的日常。
我們不難看出," 鼠鼠文學 " 在進入小紅書後的改變,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平台本身風格的影響。強調日常與分享的小紅書,将 " 鼠鼠文學 " 這個原本帶了些沉重性質的話題,變得更具健康向上的生活氣息了。而 " 鼠鼠 " 這一稱呼,更是一掃曾經陰濕的形象,多了幾分 " 可愛 " 的感覺。
對小紅書的原生用戶來說," 鼠鼠文學 " 是個徹頭徹尾的 " 外來梗 "。而在經過平台的 " 本地化 " 後," 鼠鼠文學 " 多了平台本身的特色,也更能被平台用戶所接受。
但平台的原生用戶,并沒有對梗去刨根問底的義務,他們所見與樂意見到的,實際上就是 " 本地化 " 後的 " 鼠鼠文學 "。這就使得他們對 " 鼠鼠文學 " 本身的含義理解有了偏差。" 鼠鼠 " 演化為了正經的倉鼠,也算是有迹可循——因為這的确就是它的字面含義。
當然,我并不是想借機批判 " 曲解 " 梗文化的行為,這本身就沒有什麼錯。小紅書内的 " 鼠鼠文學新解 ",隻是 " 鼠鼠文學 " 在傳播中演化的一小部分。在不同的平台,不同的使用者手裡," 鼠鼠文學 " 都會展現出截然不同的形式與内容——而這,幾乎是所有梗傳播過程中都要經曆的事情。
實際上," 鼠鼠文學 " 也并不是最近才誕生的。它的主體 " 鼠鼠 ",早在數年前就已經出現,當時的 " 鼠鼠 " 還被稱為 " 鼠人 " 或 " 老鼠人 "。
與如今代表普通人的 " 鼠鼠 " 不同,曾經的 " 老鼠人 " 幾乎可以算是個徹頭徹尾的貶義詞。它多出現于抽象界,用來代指那些整日沉迷網絡與抽象的網友,稱其像老鼠一樣惡心,一輩子見不得人。
而 " 老鼠人 " 演化為 " 鼠鼠 ",則與 B 站密不可分。在前幾年," 叔叔我啊 " 一直是 B 站内經久不衰的梗。雖然它真正的來源并不是 B 站,但不得不承認的是," 叔叔我啊 " 确實在 B 站得到了再解構與傳播,并獲得了全新的含義。
借着與 " 叔叔我啊 " 的諧音," 老鼠人 " 成功蛻變為了 " 鼠鼠我啊 "。雖然此時它所代指的對象并沒有改變,但不難看出,相較于 " 老鼠人 "," 鼠鼠 " 在字面上的攻擊性明顯要低了許多,這也為它的進一步傳播提供了條件。
如今,在 " 鼠鼠文學 " 中,最為常見的就是以 " 鼠鼠我啊 " 作為開頭的作品。而現在的 " 鼠鼠 ",也不再局限于玩抽象的那一小撥人,成了擁有普遍代表性的詞彙。
說實話,在網上詢問他人梗的意思與來源,在部分人眼中是個很 " 掉價 " 的行為。因為它變相承認了自己的 " 不懂 ",這是與如今人人都想當 " 懂哥 " 的互聯網環境相悖的。不過正是由于這種情況的存在,使得互聯網的梗傳播同時存在了兩種方式——内部演化與外部解讀。
所謂内部演化,就是梗在傳播發展的過程中,雖然使用場合與含義會發生些許變化,但并沒有改變梗原本的性質。使用這些梗的人群,也與其最初的受衆高度重合,沒有大幅的拓寬或縮減。
以 " 鼠鼠文學 " 為例的話,大概就是 " 老鼠人 " → " 鼠鼠 " → " 鼠鼠文學 " 這樣的發展形式。雖然發展過程中的變化說不上小,但 " 鼠鼠 " 的主體,依舊是那些宣洩情緒的普通人。
而外部解讀,就與互聯網上對詢問難以啟齒的環境有關了。由于并沒有了解到梗的來源,許多用戶會選擇對梗本身進行自行解讀。在這個自我解讀的過程中,難免會導緻望文生義與各類誤解。而這種誤解,又會根據群體的不同,得到進一步傳播,最終發展為自成一派的理解。
依舊以 " 鼠鼠文學 " 為例。" 鼠鼠 " 由于其易讀性與文字本身帶有 " 可愛 " 的成分在内,于是人們對它進行了 " 表面解讀 ",使其性質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使用的主體從訴說失意故事的普通人,轉為了年輕人的普遍自稱,甚至還出現了 "985 碩鼠 " 這樣用于誇耀自身的稱呼。而 " 鼠鼠 " 成為萌寵倉鼠的代稱,也是這種自行解讀的結果。
無論是内部演化還是外部解讀,都會共同促進梗本身的傳播,它們最大的差别,也僅在是否了解梗初始含義本身上。而就梗傳播的角度來說,是否保持原有的含義,其實并不是特别重要。梗終究是梗,能夠廣泛傳播,才是它能被稱為梗的原因。
提起 " 徒步阿龍 ",雖然隻要稍微接觸些抽象文化,就會對他有所了解。如果不接觸這方面内容,他恐怕就隻能算是個陌生人了。但如果提起 " 到達世界最高城,理塘!",那網友們多少還是會有些印象的。
" 到達世界最高城,理塘!" 是 " 徒步阿龍 " 在短視頻拍攝期間的代表作品之一,而這也是梗傳播受到内部演化與外部解讀雙重影響的代表之一。熟悉抽象的人自然不用多說,不懂抽象的人也能根據視頻的内容,單純将它定義為宣傳理塘的旅遊分享視頻。完全不接觸抽象,但能說上一句 " 到達世界最高城,理塘!",這樣的人在現實裡其實算不上少。
如果說 " 到達世界最高城,理塘!" 還不算明顯,那 " 家人們 " 則會是更有力的論證。誕生于早期土味短視頻或帶貨視頻内的 " 家人們 ",在 " 徒步阿龍 " 的影響下,逐步成了土味與抽象界的慣用稱呼。而它的不斷發展,也使其最終融入了常規的語言體系。時至今日,我們可以見到各種成分的人都可以脫口而出一句 " 家人們 " ——即便他們與土味抽象完全搭不上邊。
但即便梗的傳播,能在内部演化與外部解讀中分流出無數的流派,但真正能夠經久不衰,并最終并入語言體系的,其實還是要算少數。互聯網上每時每刻都充斥着隻擁有兩三天熱度的 " 熱梗 ",這才是大多數梗的真實寫照。
而梗傳播的廣泛與否,也并不是什麼評判好梗壞梗的标準。說到底,梗本身就是為了 " 圖一樂 " 而存在的。不管梗如何發展、如何演進、如何曲解,隻要能滿足 " 圖一樂 " 的需求,并有屬于它的受衆,那就有了它存在的意義。
至少在化身 " 鼠鼠 " 後,人們可以擁有勇氣訴說自己的故事,可以借機分享自己的萌寵。這就夠了,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