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價值研究所
一直對社交、内容等賽道念念不忘的支付寶,最近又祭出了一個大招。
2 月 21 日,螞蟻集團和 NBA 中國宣布達成全面戰略合作,支付寶正式成爲 NBA 數字生活戰略合作夥伴。據官方介紹,NBA 内容頻道已經在 2 月 15 日于支付寶上線。今後各位球迷除了可以在支付寶觀看 NBA 視頻節目之外,支付寶還會聯合 NBA 中國開發聯合會員、數字藏品等一系列服務。
支付寶在内容、社交市場屢戰屢敗又屢敗屢戰,如今有 NBA 馳援或許将擁有更大的底氣。對于 NBA 來說,牽手支付寶無疑也是一石二鳥之舉:既能嘗試更多商業化路徑和拉攏一個新盟友,又能對其他合作夥伴形成制衡鞏固自己的主導地位。
然而,這次看似各取所需、互惠互利的合作,真的能如想象中那麽順利嗎?
價值研究所認爲并不盡然。以史爲鑒,NBA 入華數十載和中國頭部互聯網企業幾乎都有過合作,也鬧出了不少矛盾。不少習慣了呼風喚雨的巨頭,更是淪爲 NBA 賺錢的工具。
NBA 和中國互聯網巨頭之間,其實一直都是相愛相殺的關系。
NBA入華這些年:版權費連年上漲、大搞分權制衡
NBA 進入中國市場的時間最早可以追溯到 1989 年,時任 NBA 總裁大衛 · 斯特恩牽頭和央視達成合作,讓中國觀衆首次觀看到這個全球最頂尖的籃球聯盟賽事。但 NBA 和中國互聯網行業結緣,滿打滿算也就十多年的功夫。
2010 年,新浪成爲首個轉播 NBA 賽事的互聯網平台。這一年正是體育賽事付費模式在中國生根發芽的起點,同年成立的新英體育也拿下了英超的轉播版權。
新浪和 NBA 簽署的首份合同中,前者獲得爲期三年的網絡轉播權,随後又在 2013 年續簽了一份 2+1 合同(第三年新浪有優先續約權)。此時正值門戶網站的流量高峰期,新浪除了提供賽事轉播外,還包裝推出了一系列門戶資訊、專題欄目,最大化 NBA 的品牌價值。
對于 NBA 來說,新浪帶來的體驗是前所未有的。此前和 CCTV 合作期間,電視台并沒有爲 NBA 提供太多賽事之外的内容開發項目,也沒有幫助 NBA 提高大衆知名度、探索商業化路徑。新浪帶有互聯網思維的運營方式,無疑更符合時代發展潮流和 NBA 聯盟的賺錢需求。
不過在嘗到甜頭後,NBA 并沒有吊死在新浪這一棵樹上。在和新浪的第二份合同生效的同時,NBA 也開始将版權拆分出售,打破平台的壟斷,通過鼓勵平台競争的方式推高版權價值。随後,騰訊、樂視先後入局,NBA 在中國的網絡轉播市場進入三國鼎立階段。
當新浪滿以爲可以繼續抱緊 NBA 這條大腿吸納用戶、收割流量的時候,沒想到反倒成爲幫 NBA 賺錢的工具人。
根據 NBA 當時的版權合同,新浪雖有能拿到優先、完整賽事轉播權,但騰訊也有每周限定兩場的賽事轉播權,樂視同樣有限額轉播權。新浪的獨特性被稀釋,用戶有了更多的選擇,分流自然是無可避免。
當然,NBA 敢大搞分權制衡,也有自己的底氣。由于姚明和火箭隊的情懷效應,以及 NBA 03 黃金一代巨星逐漸步入巅峰,NBA 該階段在中國乃至全球的人氣都處于高位,新浪明知道自己被擺了一道也隻能默默忍受。不過财大氣粗的騰訊,卻不願意和别人共享奶酪。
2015 年 1 月,騰訊體育和 NBA 宣布簽訂爲期 5 年的合作協議,前者擁有 NBA 在大陸地區的獨家網絡轉播權。或許騰訊也看到了新浪在獨家轉播 NBA 期間的成功經曆,尤其是令人豔羨的流量紅利,所以堅定了做獨家生意的想法。但騰訊可能沒想到的是,NBA 的胃口日後會變得越來越大,對轉播商也越來越霸道。
果不其然,在短視頻風口爆發後,NBA 就再次搬出分權制衡這一招将短視頻、二創權益分銷給多家平台。
2019 年,騰訊和 NBA 續簽全新的 5 年合同,到 2025 賽季結束後到期。在這份合同中,NBA 刻意保留了短視頻轉播的部分權限,從法律上打破了騰訊的獨家轉播地位。而就在續約前一年,NBA 已先後和微博、字節跳動、咪咕視頻簽署了合作協議,将短視頻二創權益分拆出售給這三大平台。
雖然過往的合作經曆有過不少波折,再次牽手 NBA 時新浪 CEO 兼微博董事長曹國偉還是在社交媒體上不遺餘力地搖旗呐喊,并希望雙方能 " 合作愉快 "。
" 多年前是新浪門戶 +NBA,今天是新浪微博 +NBA,媒體平台日新月異,NBA 亦與時俱進,而不變的是精彩依舊的賽事。合作愉快!"
但所有人都清楚,NBA 和中國互聯網巨頭之間的關系已經充滿裂痕。合作愉快,隻是一種美好的希冀;甚至互惠互利、各取所需,都不像從前那麽容易。
騷操作不斷,NBA 和中國市場到底誰離不開誰?
某種程度上講,NBA 也是中國互聯網行業變遷的風向标。從門戶網站到流媒體,再到短視頻時代,中國移動互聯網每個風口興起後,那些身處漩渦中心的平台總會不遺餘力争取和 NBA 的合作機會。
但或許正是各大巨頭對 NBA 的縱容,也讓後者态度日漸蠻橫,甚至爲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祭出不少騷操作。
首先,NBA 把版權權益切分得越來越細:從一開始将所有權益打包出售,到後來允許共享部分場次轉播權,再到如今将賽事轉播、短視頻互動、内容資訊和短視頻二創等項目進行單獨出售,硬生生把一個餅攤分成兩份。
前文提到,NBA 在 2018 年前後先後和字節(主要合作夥伴爲今日頭條和抖音)、微博、咪咕簽訂合作合同,2021 年又宣布牽手快手。但這幾個平台都沒有獲得全部權益,甚至就針對短視頻這個傳播形式,NBA 就作出了細緻的劃分。
比如快手是 NBA 中國首個内容二創媒體合作夥伴,全面開放二創及平台優質内容變現;咪咕則是 NBA 的多媒體平台和市場合作夥伴,擁有短視頻内容搬運、周邊節目開發等權益;微博和字節旗下的幾大平台權益相似,都是短視頻内容合作夥伴。
同是短視頻合同,NBA 通過切割二創、内容搬運等不同權益,實現了一魚多吃的效果,商業手腕不可謂不強。
其次,在版權權益切割得越來越細的情況下,各大平台的内容開發權限和利益必然會産生沖突。這時候,作爲版權方的 NBA 沒有起到居中調停的作用,反倒放任平台間的競争激化。
比如騰訊和咪咕,最兩年就因爲 NBA 轉播版權的問題變得有些劍拔弩張。
在收獲多媒體平台合作合同後,咪咕沒有停下進攻的步伐,不斷和加碼和 NBA 的合作。2021/22 賽季,咪咕更是用接近 5000 萬美元 / 年的價格拿下聯盟通版權,以付費的形式轉播 NBA 賽事。雖說一個必須全部付費一個可選擇性免費,但騰訊獨家賽事轉播地位不再也是鐵一般的事實。
有意思的是,在稍早前的 2016 年,NBA 也發生過一起版權糾紛。當時,NBA 繞過享有流媒體轉播版權的騰訊,直接向 PPS 等平台發起訴訟,原因是後者未經許可盜播 NBA 賽事節目及相關視頻。最終北京市法院判處 NBA 勝訴,被起訴方被要求删除所有相關視頻,并賠償 NBA 經濟損失 3600 萬元。
在牽涉到自身實際利益的時候,NBA 拿起法律武器比誰都要快、都要狠。但當糾紛發生在轉播商之間,不影響自己賺錢的時候,NBA 又完美诠釋了何爲事不關己高高挂起。
看完這些鬧劇,可能有人不禁要問:爲什麽不可一世的中國互聯網巨頭,還要寵着 NBA?
在價值研究所看來,這個問題的本質就是要搞清楚 NBA 和中國市場到底誰在依賴誰。
客觀地說,中國市場對 NBA 雖然重要,但也沒有想象中那麽重要。
雖然自 2018 年以來,中國就超過了歐洲成爲 NBA 最大海外市場,但和美國本土相比還是小巫見大巫。數據顯示,中國市場年淨利潤貢獻率約爲 10%,其收入和利潤主要受限于遠低于美國的付費用戶滲透率、單用戶付費标準。
但對于中國互聯網企業來說,NBA 還有獨一份的魅力。足球雖說是全球第一大運動,但在中國受歡迎程度和普及度并未高于籃球,且有歐洲五大聯賽、歐冠、世界杯、歐洲杯等多項賽事相互抗衡,沒有任何像賽事能像 NBA 成爲一種運動的代表和象征。
爲了鞏固在體育領域的影響力、維持對體育用戶的吸引力,騰訊、咪咕、抖音、快手們還得繼續和 NBA 打交道。隻是經曆了這些年的教訓後,或許它們該學會更合理地捍衛自身權益。
挖掘 NBA 商業價值,互聯網巨頭任重道遠
回到文章一開頭提出的問題:拿下 NBA 的支付寶,能收獲什麽?避免成爲下一顆韭菜,支付寶需要怎麽做?
雖然雙方沒有公布此次合作涉及的金額,但在價值研究所看來,支付寶首先要考慮的還是成本問題。畢竟版權費的急速上漲,正是新浪、騰訊承包 NBA 轉播權這些年來最大的痛苦來源。
根據公開信息,新浪在 2013 年續簽的那份 2+1 合同每年需花費 2000 萬美元,比起首份合同的 700 萬美元 / 年增長了接近兩倍。騰訊和 NBA 在 2015 年簽訂的首份合同金額是 5 年 5 億美元,2019 年續約時價格已經飙升到 5 年 15 億美元,3 年間漲了整整 3 倍。
橫向對比,在 2019 年騰訊宣布和 NBA 續約時,蘇甯購買的英超版權僅爲 3 年 7.21 億美元;而騰訊體育該年度的總營收,還不夠 3 億美元。換句話說,光是買 NBA 版權,騰訊體育每年的就有數千萬美元的虧損。
官方雖然并未公布附加的廣告、付費會員和周邊商品等收入,但騰訊的回本壓力還是顯而易見的。不過和當年的新浪一樣,看在 NBA 的影響力和獨家轉播帶來的流量紅利份上,騰訊也隻能默默承受高版權費帶來的壓力。
不止在中國,NBA 在美國本土的版權費也是一路飙升,甚至有向 NFL 看齊的意思。目前,NFL 是全球最值錢的體育 IP,和亞馬遜、CBS、ESPN、ABC、福克斯體育等平台共同分享了總價超過 100 億美元 / 年的天價版權。
當然,NBA 的商業價值還無法和 NFL 相提并論,其和支付寶達成的合作協議也不會像轉播合同那麽昂貴。但有騰訊的前車之鑒,支付寶還是應該提高警惕,及時做好規劃。
在十年前,引進 NBA 版權最重要的作用無疑是吸引用戶、提高平台流量。但如今,國内互聯網流量紅利早已消退,體育用戶的争奪也進入了存量時代。圍繞 NBA 這個 IP 做商業開發、賺取實打實的利潤,才是互聯網巨頭們的當務之急。
這也就意味着,支付寶等新合作對象和騰訊、咪咕這些老夥伴,都要積極尋找新的商業化路徑——即跳出付費會員、廣告、周邊内容 / 商品這些老套路的限制。咪咕這些年聯合 NBA 運營線下公益籃球場的方式,就不失爲一種創新。
支付寶最擅長的領域是移動支付和面向 B 端的數字化業務,看起來和 NBA 這類體育 IP 并沒有直接關聯。但移動互聯網時代最大的特點,就是缺乏邊界:所有領域都有互聯互通的可能。
以 NBA 作爲引子,通過開發專項内容提高站内用戶活躍度,繼而借助各類小程序、入口進行導流,提高到店、餐飲、出行等闆塊的人氣,又何嘗不是一次嶄新的嘗試?
類似的打法,相信各大平台今後會認真摸索。
寫在最後
2 月 14 日,CNBC 報道稱,NBC 體育爲了時隔二十年後再次奪回 NBA 轉播版權,已經準備好提供一份 " 極具侵略性 " 的報價。
公開資料顯示,NBA 在 2014 年和 ESPN、TNT 兩大轉播商簽署了一份總價值 240 美元的 9 年轉播合同,到 2024/25 賽季到期。如今 NBC 體育提前兩年醞釀下一輪競标,可見 NBA 的吸引力和商業價值仍受到廣泛認可。但可以肯定的是,未來一段時間還會有更多平台加入競标行列,最終的成交價完全有可能再創新高。
雖說體育轉播版權的競标是一場你情我願的買賣,但随着版權費用不斷刷新記錄,轉播機構和其他合作平台的成本壓力也會上升。更何況,NBA 爲了保證自己的利益,時不時便會對轉播權益進行切割,希望分得更多蛋糕。日後每簽一份合同,雙方都會進行一番深度博弈。
在可預見的未來,NBA 和合作夥伴會相信都會保持着相愛相殺的關系。對于中國的互聯網平台來說,NBA 的價值固然不可忽視,但也不可能一直被對方牽制。争取更平等的地位和更多權益,是它們共同的任務。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