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 IP 拍出的電影和劇集,很難同時取得成功。
拿這兩年的内娛來說。
如果說跨年檔的《一閃一閃亮星星》把劇集的 6.8 分拍成電影的 5.0 分,還不算離譜的話,那麽《花千骨》和《三叉戟》分别把兩部 7 分以上的劇,拍成 3.5 分和 4.8 分的電影,就能看出人們到底有多麽不待見所謂的 " 電影版 " 了。
但也有例外。
比如我們今天要聊的這部,今年同時出了劇版和影版。
結果,豆瓣雙雙過 8 分。
劇版 Sir 在上個月剛剛聊過(點此回顧),覺得這個不折不扣的 " 男男 " 題材,拍出了愛情一詞的純粹。
而影版呢?
之所以能夠再次取得高分,卻不是因爲重複劇版的 " 爆點 "。
而是拍出了完全不同的側重。
而這,對于任何試圖 " 影劇聯動 " 的國内創作者來說,恐怕都是一個絕佳的示範。
還等什麽?
不妨一起進入這個 " 怎麽拍都好看 " 的故事——
大都市的愛情法
대도시의 사랑법
01
電影故事取自原著的第一章《在熙》。
也就是書名《在熙,燒酒,我,還有冰箱裏的藍莓與煙》裏的那個 " 在熙 ",她是男主人公最好的朋友。
電影的第一個亮點,就在于角色同等比重下,拍出了亞洲影視作品裏難得一見的——
男女之間的純友誼。
一開始,兩人完全是兩個世界的人。
在熙(金高銀 飾),巴黎留學歸來的叛逆少女。
一出場就是人群中的焦點,衣着打扮看起來放縱不羁愛自由,私底下更是煙酒都來。
張興秀(盧尚賢 飾),緻力于在人群中當個透明人的深櫃 gay 子。
日常把 " 拒絕與人來往 " 寫在臉上,隻有回到自己的通訊錄圈子,才會釋放欲望。
結果就在酒吧門外的一次 " 釋放 " 中,不小心被路過的在熙撞見,發現了他性向的秘密。
興秀原以爲在熙和其他人一樣,會把這個秘密當奇觀、當把柄,然後讓他變成集體的笑話。
沒想到,在熙卻一臉真誠地對他說:
你做你自己
怎麽會成爲你的把柄呢?
她看他的眼神,不帶任何偏見,他對她也開始放下戒備。
後來。
在熙被同學們造黃謠,興秀是唯一一個幫她回怼,并果斷與集體割席的人。
兩個被流言蜚語排擠的 " 局外人 " 的互相取暖。
不是我無條件相信你是 " 對 " 的,而是你 " 錯 " 了也沒關系。
理解、包容,和不帶偏見的賞識,使兩個性格完全相反的人走到了一起。
如果熟悉國産片的畫風,這種設定很容易變成以下走向——
下一秒男主就要意外發現自己原來也喜歡女生,而後強行變 " 直 ",開始相戀。
比如《失戀 33 天》裏的王小賤,以及《家有喜事》裏張國榮飾演的常舒。
或者是,以最好的朋友身份自居,其實互相暗生情愫但死不相認。
比如《我可能不會愛你》的李大仁和程又青。
畢竟氣氛都烘到這了,寫出了兩個如此有趣的靈魂,又怎麽可能忍住不寫個戀愛呢?
但《大都市》偏偏拒絕。
它始終保持着 Gay 和順直女的出廠設定,于是将他們的日常相處拍得極其 " 閨蜜感 ",跟男女之情無關。
沒錯,他倆 " 同居 " 了。
兩人幾乎每天都在一起,出門上課、蹦迪,回家看電影、抽煙喝酒、吃零食、敷面膜,互相談論自己最近遇到的男人。
也有矛盾——
比如,她會偷偷用他的剃須刀刮腿毛,他也會偷塗她的化妝品。
兩人吵架時會和對方說很難聽的話,氣急之下甚至還會扯頭發。
但摔門而出後,沒多久又回來,不道歉但會安慰對方,然後照常吃飯喝酒扯淡。
但更多的是互相依賴——
在熙和男人一夜情後意外懷孕,慌亂之間會第一時間選擇求助興秀。
興秀得知後,立馬取消和 Crush 的約會,陪她去醫院。
在她迷茫時,給她陪伴和擁抱,絕不會去問責她爲什麽不自愛。
這種特别的親密關系,既讓二人在同學們眼中仿佛一對情侶,給興秀的身份打足了掩護。
也給電影奠定了兩人之間沒有欲望的感情基調。
讓觀衆看到了壓抑社會裏一種新關系的存在——
性是欲望,愛是本能。
但愛不隻是愛情,也可以是動人的友情。
導演把一個原本聚焦于 LGBT 群體的故事,拍成了一部以友情爲主線和視角的電影。
目的就是爲了用這樣一段關系,去模糊掉性别。
去書寫那些更多數的個體。
Ta 們,不隻是 LGBT 群體,也可能是不被社會和自己接納的——
你,我,他,她。
02
相比原著和劇版的全男叙事,影版最大的變化,其實就是變成了男女雙主角。
他們截然不同。
但同時,又遇到了相同的困局。
比如她——
在熙。
一個在别人眼裏很酷很飒、敢愛敢恨、奔放自由的新時代女性。
通常在懸浮劇的設定裏,這類角色一般都是樂觀勇敢、不戀愛腦也不内耗,清醒果斷到仿佛沒有感情的爽文大女主。
但這部電影沒有回避現實。
它讓在熙落地了。
沒錯,她清醒自由,她獨立勇敢,可真實的生活起來,依然會跌入數不清且層出不窮的困境。
尤其是,在保守壓抑的社會環境中,很難完全不在意别人的看法。
電影中,她的潇灑是建立在脆弱上的。
大學時期被造黃謠,一張傳說是她的裸照在全校流傳。
在熙雖然沒躲沒藏,但也因爲憤怒,不小心掉入了自證陷阱。
在坐滿人的教室裏,她走上講台,掀開上衣,當衆證明裸照上的人不是自己。
在習慣被爽文大女主叙事喂養的觀衆眼裏,在熙的做法不夠 " 自洽 ",是個會跳腳的弱者。
尤其是和劇版中,對謠言完全無所謂的美愛對照之下。
在熙被認爲根本算不上新時代女性的榜樣。
△ 豆瓣某長評
可毫不在意這種事,不正是因爲現實裏幾乎不存在,才會被寫進小說裏,被奉爲圭臬嗎?
很多人喜歡爽文,卻忘了。
大女主不該是設定裏與生俱來的。
而在意識到了自己的不自由後,面對鮮血淋漓的現實,依然努力抗争的結果。
一點一點去和現實對抗,撕下過往,直到最後突破規訓,抛棄枷鎖。
而這個過程,一定不美好。
就比如在熙被渣男三,酒吧買醉後和陌生人一夜情,結果意外懷孕。
去堕胎時,她被大夫責備 " 這是對自己的人生和身體不負責任 "。
她在衆多質疑、讨伐的聲音中,幾乎是逃生般地離開了醫院。
然後蹲在下着雨的小巷子裏,一遍遍問陪她來堕胎的興秀:
蔡善宇(渣男前任)不會和我談真摯的戀愛
那個醫生也說這(懷孕)是我人生的結果
所以說我是賤貨
像臭抹布的女人
可他們那麽大聲罵我也沒事嗎
他們覺得随便對我 我也不會受傷嗎
" 我也會受傷 "。
這是生而爲人,不可忽視的本能。
一個不被普世認可的個體,就是會一遍遍地意識到:做自己,是要付出代價的。
于是她一度想要退縮。
堕胎之後,她不再像過去一樣泡吧、以酒精尋樂,在一個個男人和感情之間遊走。
而是痛定思痛,沉下心來學習、考試、求職、上岸。
以及,找一個安穩的對象,談一段長久的愛情。
後來,她甚至爲了讨好自己的精英律師男友,放棄了以前最喜歡的辣妹裝,轉而換成了 " 好嫁風 " 穿搭。
也不再喝冰咖啡,因爲男友覺得她喜歡喝熱美式。
包括個性,她也收斂了很多,不再像過去一樣的嚣張跋扈。
直到有一天,她在地鐵上看到了一個和她撞衫的女人。
看上去是那麽的平庸、無聊,沒有魅力。
那麽他呢——
興秀。
不同于劇版中,酷兒男主高煐(南潤濤 飾)對自我認同的灑脫,可以有勇氣去尋找愛情,又在一次次地受過傷後,還在堅持去愛。
對現實中的更多數 LGBT 而言。
同性戀這個身份,是從小的噩夢。
興秀高一時和喜歡的人在樓下接吻,不小心被媽媽撞見。
媽媽一言不發,但從那以後,她開始每天去教會、抄經,半夜還要進兒子房間禱告,爲他贖罪。
她認爲他病了,不是一個正常人。
母子間爲這事有過多少争論和矛盾,電影沒拍出來。
但當鏡頭掃到興秀手腕上猙獰的傷疤時,我們可以窺見,他的性向給自己和家庭帶來過多麽慘烈的浩劫。
沒錯。
哪怕不像劇版中,高煐兩次面對死亡,且自己罹患 HIV 的殘酷情節。
現實中,大多數 LGBT 群體的生活就已經足夠艱苦。
電影則是把鏡頭轉移到了那些不夠勇敢,一直在生活中自我懷疑、自我否定的更大多數普通人身上。
比如興秀幾乎把自己完全包裹起來。
他會去酒吧裏找同類消解愛欲,卻不敢碰戀愛,不敢走進長久的關系。
遇到有好感的人,第一反應也是:" 怕他想要愛情 "。
所以他從未有過真正意義上的伴侶,最接近愛情的一位,也隻能稱爲 "Crush"(鄭輝 飾)。
他們相識相知很多年,是事實上的情侶。
但。
Crush 在電梯裏牽他的手,他會生氣。
Crush 邀請他去參加 LGBT 主題社團,要先謊稱那是 " 吉他社 ",不然他也絕不會去。
那些情侶之間,在陽光底下最普通的日常,他隻能靠寫小說,在幻想中體驗。
于是影片最大的沖突随之而來——
在熙的律師男友上門找在熙,卻意外發現她一直以來都在和另一個男人(興秀)同居。
不明前因後果的男友大發雷霆,對興秀大打出手。
在熙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她逃避已覺醒的自我,對外隐藏自己原有的不羁個性。
卻在冥冥中注定被這份 " 逃避 " 反噬。
而此刻,在熙爲了解除男友的誤會,爲了保護興秀不再被打、受傷。
她戳開了摯友從不敢公開示人的秘密。
興秀什麽反應?
哪怕事後在熙道歉、解釋、安慰。
他也無法接受。
甚至絕望、痛苦到,要跟全世界最理解他的知己在熙絕交的地步。
可正如在熙叩問的一樣。
這些不被普世接受、認可的群體,難道就因爲怕被偏見重傷,怕未知的殘忍,摧毀他們僞裝多年的外殼。
就一輩子這麽躲下去嗎?
當然不是。
如何接納自己,才是這部電影,以及那些不被認可的群體間,最大的命題。
03
在熙與興秀。
一個渴望愛,一個回避愛。
他們之間的互相對照,其實是在展現兩個人在現實壓力下,不同維度的委曲求全。
他們的成長,是在一次次受傷和遺憾之後,悄然發生的。
而不是一次性、沒有前因後果的揠苗助長。
這其中,有無數必經的陣痛。
比如分手後,Crush 給興秀發信息說:
如果執着不是愛情
那我從未愛過
這份執着曾經讓興秀回避,主動地将對方推開、推遠。
可徹底分開後,這條短信卻讓他陷入沉思。
又比如。
在熙那句沖動的 " 他是 Gay",導緻了二人的友情出現裂痕,興秀搬走。
可這一次突如其來的 " 被出櫃 ",卻誘發了興秀對出櫃本身的悸動和期待。
當晚,在母親又一次把手放在他熟睡的背上,又一次念出日複一日的贖罪詞時。
興秀突然睜開眼,平靜地說出了自己壓抑多年的秘密。
原以爲,這番話有千鈞之重。
沒想到,竟這麽輕松自然地,就說出口了。
母親聽完,依舊一言不發,默默地離開了他的房間。
此後的一整天,媽媽把自己關在房間裏,直到深夜才穿戴整齊地出門。
她說她去看電影。
結果到了半夜,興秀發現她暈倒在衛生間,而馬桶裏、地上,全是 " 血 "。
可就在興秀手足無措地打電話叫救護車時,媽媽竟自己站起來,若無其事地走回自己的房間去了。
他這才發現,那些 " 血 ",其實是媽媽喝醉後,吐出的紅色樹莓酒。
而他家的餐桌上,除了兩瓶被媽媽喝空了的樹莓酒,還有一張電影票。
那是 2019 年在韓國上映的《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的電影票根。
原來,母親比想象中還要理解他。
原來,出櫃并沒有想象中那麽可怕。
原來,那些想象中的偏見和歧視,不會殺死愛我們的人。
那不過是一場宿醉罷了。
同樣的,這樣的解脫後來也在在熙的身上印證。
她的沖動不僅間接推動了興秀出櫃的決定,也使自己幡然醒悟。
那位律師男友對她的 " 愛 ",隻是一種居高臨下的掌控和把玩。
分手後,律師擅自闖進在熙的家,求複合不成,便對她大打出手。
現實的重擊,迫使她拼了命地出逃。
她沒穿鞋子,踩着單薄的絲襪奔跑在冰冷堅硬的馬路上。
每一步都在痛,又每一步都在覺醒和成長。
她或許還是搞不懂自己究竟想要什麽。
但她知道,自己不要什麽。
她不要失去對自己生活的掌控,不要随便低頭,不要被人牽着鼻子走。
比如在職場上。
在熙看到女同事因爲沒有完成上司的任務被訓斥,因爲這個所謂的任務,是領導們在室外抽煙時随口布置的,而女同事壓根不在場。
于是,在熙便帶頭,帶着女人們也出來抽煙。
和領導們打趣說:
我都不知道原來這裏是會議室啊
以及公司團建,在熙會在領導滔滔不絕地講廢話時,看似不經意地打斷,直接拿起話筒唱歌。
她讓 KTV 恢複了本來就是用來唱歌、happy 的作用。
除此之外,她也會在聚會上怼那些歧視同性戀的人。
會在男同事晚上提出送她回家時,直接駁回:
如果男人們早點回家的話
女人一個人走夜路也會很安全的吧
看似字字帶刀,句句不饒人,但卻是實實在在地做自己。
她曾爲了 " 像個正常人 " 一樣地去生活、得到愛。
可 " 正常 " 的代價卻是束縛真實的自己,不斷跌入一個又一個被規訓編織好的牢籠裏。
而當在熙下定決心不再讨好,不再降低身位去求愛,時刻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時。
這個不讨喜的自己,能發出的光亮,吸引到真正的欣賞。
比如在被她那一套 " 女人走夜路 " 的邏輯噴完之後,那位同事發自内心地感歎:
她是天才啊
而因爲這份欣賞、尊重和理解帶來的愛,她和這位同事最終走到了一起。
在熙和興秀這對知己,也就此走上不同的人生新方向。
他們終于直面自己。
在熙遇到了真正的愛情,興秀也走到了陽光底下。
最後,他在她的婚禮上,慷慨激昂地爲她跳女團舞、唱祝歌,一度哽咽。
但 Sir 在這個哽咽中,并沒有覺得他們在遺憾什麽。
而是有點類似于《老友記》結局時,好朋友們各奔東西的怅然若失。
并且,看到了他和她,以及那些不被普世所接受的人們。
一路走來的不易。
一路走向開闊的不易。
爲了這份 " 不易 ",難道不值得哽咽、流淚和幹杯嗎?
如果說劇版的《愛情法》聚焦的是性别之外,愛情的現實主義,情感在當下的破碎和迷離。
那電影則用一段至誠的友誼舉杯——
緻敬所有掙紮過、質疑過、羞恥過、破碎過。
但最終選擇勇敢地做自己的人。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明焉等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