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東方 IC)
張雅楠 / 文 從溽暑到涼秋,City Walk 越來越火,我們已經可以預想它在這個國慶假期的熱度了。
其實從 " 五一 " 小長假開始,小衆甚至冷門的旅遊城市和路線就頗受年輕人青睐。City Walk 意爲無目的的城市漫遊,用腳步丈量城市街道,用眼睛和鏡頭記錄城市風情,和去熱門景點打卡這種常規遊玩方式比,确實算小衆旅行的一種。
很多人把這種行爲解釋爲消費降級,也有人調侃 City Walk 不就是 " 街溜子 " 軋馬路嘛,也許都對,但我更喜歡《欲望都市》女主角 Carrie 的說法,那是和城市的一場約會。
當下,年輕人旅行方式的變化肉眼可見,從旅遊到度假,再到微度假,他們越來越重視全方位的身心體驗。
City Walk 可以屬于遊客,也可以屬于市民和新市民,當我們把一段時光留在一座城市,這座城市就是這段記憶的存儲卡。如果這張存儲卡裏隻有旅行時人山人海進退兩難的熱門景區,或者生活中千篇一律的兩點一線,未免太過單薄。而要觸摸城市真實的溫度,尋找城市本真的性格,打造專屬的城市記憶,City Walk 是最好的方式,沒有之一。
城市漫遊,開啓了一種由點到面的城市打開方式,對文旅産業發展和城市規劃建設都應有觸動。
先說文旅,一方面,從 " 關心你來沒來 ",到 " 關心你玩得好不好 ",是每個城市文旅部門都需考慮的産品服務升級;另一方面,文旅部門的任務早已從景區運營升級爲城市運營。
一個個網紅城市的出現足以說明問題。淄博因燒烤被流量砸中,天津因跳水大爺爆火,更早的網紅城市成都、重慶都因生活方式取勝,穿透流量的浮華可以看到,真正收獲頂級流量的城市,一定有獨特的城市性格做支撐,比如淄博的實在、天津的哏、成都的悠閑、重慶的魔幻。
流量洪峰終會過境,沖刷出來的城市性格會越發鮮明,它是銳化了的城市形象,也是城市吸引力的表現。
城市性格在哪裏呢?就在尋常街巷中。
過去 40 多年間,快速的城市化在每一座城市上演,帶來了巨量的新房供給,同時,新城的崛起也總是伴随着老城的衰敗,而新城的樣貌幾乎一樣:嶄新的政府辦公大樓、嶄新的 " 萬達廣場 "、嶄新的高層住宅社區,它們由寬闊的馬路遙遙隔開。服務于車行系統的城市規劃思路,建成了千城一面、毫無性格的水泥叢林。
而 City Walk 的盛行,成爲對一座城市人文資源、基礎設施、生活密度的全面考驗。
疫情期間,我曾參加過北京的一次 City Walk 活動,路線是北二環德勝門到雍和宮的護城河步道,組織者邀請了步道的設計師邊走邊講綠植選擇、燈光設計、座椅安置等等方面的考量,除了欣賞風景、結交朋友,還能收獲新知。
這場活動有一個 logo,是《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作者簡 · 雅各布斯蘑菇頭圓眼鏡的經典形象。這本城市規劃領域的名作,提出了很多創造性的見解,比如商業、住宅、工業和文化的功能混合在一起會改善城市生活;街區要适宜步行、促進交往;街區既要有新建築,又有老建築;城市應該培育密集的人流等等。
無獨有偶,設計了中國最知名商業街區成都太古裏的建築師郝琳在談及設計理念時也對我說,街道比建築重要。
在國内,上海、成都、廣州等城市的 City Walk 可謂 " 遙遙領先 ",很多小城的老街巷裏也總能被挖掘出意外的驚喜,因爲在這些城市街道的褶皺中,蘊藏了更多的生活細節和風土人情,也就是城市的煙火氣。
希望 City Walk 的風潮可以爲城市主政者帶來思考,到底什麽樣的城市才是好的城市,其實,豐富和衛生并不矛盾,傳統也不等于破敗,城市的規劃、建設和運營,應該遵循人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