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獵雲精選;文 / 孫媛
最近有兩個現象在 4D 毫米波雷達創投圈上演。
一是有 FA 拿着賽道玩家的 BP 向對口的投資人頻繁推薦;二是有頭部玩家開啓下一輪融資,但卻針對比較熟悉的機構限量開放,有投資人吐槽有錢難投。
這個現象的起點還得從 2 月中旬說起,特斯拉向歐洲監管機構提交了車輛變更申請,确認最新自動駕駛硬件 HW4.0 即将量産上車。與 HW3.0 相比,HW4.0 一個突出的變化是新增了以太網接口,據此業内猜測或是爲了接入傳說中的 4D 毫米波雷達。
一石激起千層浪。
身處一線投資,華映資本投資總監王思睿能夠明顯感覺到創業項目沒有井噴,但 FA 推薦頻次越來越高。但是他也很難區分這是因爲特斯拉 " 帶火 "4D 毫米波雷達,還是因爲毫米波玩家們到了新一輪融資節點。
最關鍵的是,頭部玩家本輪融資較爲 " 矜持 ",好的項目想接觸投進去難度有所提升,王思睿更多仍在查漏補缺、觀望中。
在他看來,過去半個月 4D 毫米波概念隻是在大衆視野上的爆發,雖然會有一些公司通過蹭概念可能融到一些快錢,産生資源錯配,但無法把賽道炒到過熱,也不會讓一直關注汽車傳感器的 VC 投入更多精力。
" 特斯拉畢竟隻是一家公司,它和國内造車新勢力的自駕技術方案從根上有所區别,新勢力并沒有盲目模仿特斯拉,也不會把 4D 毫米波擺到過于重要的位置。"
王思睿此言,道出了目前一級市場對賽道的真實态度:外行忙着看熱鬧,内行早已波瀾不驚。
4D 毫米波雷達,傳感器叠代下的必然
了解自動駕駛的都知道,自動駕駛領域的感知解決方案被分爲兩大陣營。
一類是以特斯拉爲代表的陣營,主要是以攝像頭爲主傳感器實現感知數據收集;另一類則是 " 組合傳感器 " 陣營,以攝像頭、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等傳感器進行融合感知。
但在過去,3D 毫米波雷達因爲無法識别靜止物體,道路上的井蓋、減速帶以及懸挂着的各種道路标識牌等,缺乏高度信息,而導緻無法決策,故而在自動駕駛的戰場上平平無奇。
而 2019 年,以色列公司 Arbe 推出的 Phoenix4D 毫米波雷達,補足了高度測量以及高分辨率的短闆,率先打響了 3D 通往 4D 的第一槍,在原有距離、方位、速度的基礎上增加了高度維數據解析。随後 Waymo、大陸集團、采埃孚、安波福、博世等國際科技巨頭也開始陸續跟進。
彼時在國内,雖然森思泰克、淩波微步等企業也在 2016 年後開始陸續進入,但 4D 毫米波雷達作爲新能源汽車智能化、自動駕駛方向上傳感器端的叠代機會,仍有很多業内人士難以理解。當時,博世旗下博原資本副總裁丁浩聽到的更多是質疑。
丁浩坦言," 大家很難判斷 4D 産品在一個智能化或者說自動駕駛的未來趨勢中,可以擔任什麽角色,甚至有人認爲激光雷達是唯一的傳感器路徑。"
這樣的 " 生存 " 困惑自然讓不少 VC 在過去幾年難以投注,王思睿從激光雷達看到 4D 毫米波雷達,遲遲不敢下手。
在王思睿看來,前者是未來 L4 及以上解決方案的必備傳感器,市場空間确定性較大,遺憾的是看項目太晚估值太高;而後者他不确定最後的技術路徑裏能占多大的比例,一是相較主雷達目前的功能參數,4D 毫米波還有一些距離;二是輔雷達的選用要看具體情況,不同自駕級别的不同方案裏,4D 毫米波雷達的市場空間可能受 Flash 激光雷達或純視覺方案一定的擠壓,其使用量還有待觀察。
" 以特斯拉來說,當年舍棄激光雷達選擇純視覺,是因爲 Velodyne 當時每個售價在 10 萬元以上,如果将來激光雷達成本進一步下降,千元就能實現現在功能時,那特斯拉是否會棄 4D 毫米波雷達選用激光雷達,這是未知的。"
王思睿代表了市場端一側的看法,但在多傳感融合的技術路線下,傳感器升級是必然。
事實上,無論是特斯拉原來的純視覺方案,還是 ADAS 常用的混合方案,其實都有自己的問題,這個問題來源于硬件功能或是不同傳感器的不完美,所以每個傳感器都在提升自己的性能。
而 4D 毫米波雷達在具備一些全時性精準測速的基礎上,通過俯仰角這一 C 軸高度信息的加分項,不僅能從低靜态到動态看得更清楚,還能對低矮路面等特殊場景有高度的障礙物上給到一些反饋,是毫米波雷達在叠代需求下不可避免的走向。
從 2020 年開始深入研究 4D 毫米波雷達,到一年半後投資幾何夥伴,丁浩能明顯感覺到市場端的一個變化:行業内的國内外玩家,無論是傳統頭部毫米波雷達制造商,還是初創型公司,都在轉型做 4D 毫米波雷達,而這種趨勢從 2022 年開始愈發明顯。
一方面,車企在加速 4D 毫米波雷達的商業化落地。搭載了采埃孚 4D 毫米波雷達的上汽飛凡 R7 和搭載了森思泰克 4D 毫米波雷達的長安深藍旗下全新轎車 SL03,二者均已經正式開啓交付;而北汽集團也投資了 Arbe 并有望搭載 Arbe 量産後的 4D 毫米波雷達産品。
另一方面,國内企業相繼發力。通過努力通過跟主機廠溝通驗證,華爲、華域汽車、楚航科技、納瓦電子、森思泰克、木牛科技、幾何夥伴等企業紛紛布局,看産品是否能夠最終滿足未來自動駕駛功能安全的需求,走在量産爆發的前夕。
在丁浩看來,經曆過去幾年技術驗證,從産業鏈的下遊客戶需求可以看到 4D 毫米波雷達的産品力、成本和功能應用前景,未來是一個比較具備性價比的技術路線和選擇。" 而現在争議變小是因爲行業從非共識到了接近共識的階段。"
他表示,從 L2-L4 級自駕方向上去看感知融合能力,抛開算法其實就是看不同類型的傳感器。未來傳感器的叠代方向是往三個維度走,一是提供更高質量的數據,爲前後融合的算法打基礎;二是高性價比,應對乘用車主機廠對傳感器的系統級方案選擇上的成本敏感;三是更高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而毫米波雷達從 3D 到 4D 正符合這樣的趨勢。
産業化驗證初期,替代誰?誰買單?
随着 4D 毫米波雷達逐漸走過技術研發,邁入産品化的早期階段,其戰事也揭開了新的篇章。
業内外最好奇的莫過于:4D 毫米波雷達是否真的能 " 平替 " 激光雷達?又或者會不會先革了傳統毫米波雷達的命?然後,誰來買單?
顯然,對于前兩個問題,一線 VC 的看法是 "No"。
要知道,L2-L5 級别的自動駕駛,對選擇的方案要求也有所不同。
王思睿表示,"L4、L5 級的自動駕駛就得把硬件的性能、冗餘堆到極緻,甚至不計成本,譬如小馬、文遠知行等;但 L2 級自動駕駛,包括理想蔚來等新勢力以及奇瑞等傳統主機廠,由于對自動駕駛功能的認知差異,有些采用多冗餘、高硬件能力的解決方案,有些則是一顆主激光雷達,再加兩個攝像頭的平民化方案。"
在這個過程中,他認爲每一個硬件包括傳統的毫米波雷達,以及現在進化出的 4D 毫米波雷達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間,可謂各有千秋。
例如,4D 毫米波雷達雖然比傳統的毫米波雷達要進步很多,但成本、體積都有所增加,在此基礎上,如果說 4D 毫米波雷達就一定優于毫米波雷達,或者說是更适宜于某個解決方案,答案并不一定。
此外,4D 毫米波雷達想要取代激光雷達則顯得更爲艱難。
從技術上來說,即便是加上了俯仰角,4D 毫米波雷達的點雲跟圖達通激光雷達的點雲相比較,其點雲密度和質量還有挺大差距。故而無法完全替代激光雷達進擊其主雷達的核心戰場。
而至于輔雷達,側面的補盲雷達來看,Flash 激光雷達這一方案未來價格或跟 4D 毫米波雷達相近,但 4D 毫米波雷達作爲毫米波雷達,抗雨雪抗天氣幹擾的優勢也有可能成爲廠家選技術方案時的考量。
由此來看,王思睿認爲,4D 毫米波雷達與其說是 " 替代 ",更多是平行技術的方案或者是安全冗餘的補充。
那如果隻是一種方案選擇,爲什麽會有主機廠商願意做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呢?從産業化初期到規模化量産,玩家還需要等多久?
對此,有主機廠商告訴丁浩,當 4D 毫米波雷達的系統方案能滿足 L2+ 甚至接近 L3 的功能需求,同時成本可控時,他們會願意買單。這是因爲傳統毫米波雷達上車已非常成熟,無論是接口、布局還是預留空間,都可以讓 4D 産品在滿足客戶需求後,讓他們更能做出 Easy choice,接受這一個産品叠代。
丁浩表示," 從 3D 叠代到 4D,毫米波雷達在具備一定點雲成像後,能夠做後融合甚至前融合的一些算法功能,以滿足當下非常多的主機廠對于 L2 左右級别的功能需求,加之其 BOM 成本可預期的增加是有限的,且還有分布式的系統方案,都不失爲未來智能化汽車多傳感融合的大趨勢下,一個較高性價比的選擇。"
但即便如此,在 4D 毫米波雷達量産上車之前,也不可避免經曆跟主機廠在産品端的反複打磨以及市場教育過程。
王思睿坦言,就目前市場玩家來看,頭部在技術路徑上差異不大,但對商業路徑的選擇,具體跟哪一家車企合作什麽類型的車,仍有一定區别。眼下,玩家面臨的最大問題還是下遊車企選擇方案時,他們對産品的看法,即雙方需要碰撞出對 4D 毫米波雷達解決方案的生态位确定。
" 我們投資一個技術,分兩種類型,一種是充分經過市場教育,企業做出好産品就會有人用,如車載攝像頭;還有一種就是比較新的産物,需要教育市場,如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
從半固态的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的自駕解決方案上車的經驗來看,王思睿認爲目前對玩家來說,首要挑戰是讓有認知差異的主機廠對其有明确的标準和定義,其次是在占據自駕方案中的獨特生态位後,将有用的參數調到更優。
但是産品定義的挑戰之外,生存同時做技術叠代在王思睿看來亦是一大難點。
" 我認爲毫米波雷達的技術叠代需要落地一代儲備一代預研一代,那如何活下來又能走更遠,最後能否做到芯片級都是問題。能做到芯片級肯定有很強的壁壘,但到時候也許又會有跟其他傳感器有集成的新形态,新挑戰會不斷出現。"
" 四超多強 " 格局已定,國産新玩家還有機會?
重重挑戰之下,國産玩家的機會也很明顯。
快,是核心優勢。
近年來,實現 " 彎道超車 " 的中國智能電動汽車市場爲國内産業鏈、供應商提供了絕佳機會,4D 玩家更靠近客戶端、主機廠,能夠更快速靈活去配合主機廠的需求,尤其是在前沿産品以及系統方案上車,具有一定先發優勢。
同時,在主機廠車型叠代過程中,玩家們也面臨功能需求的叠代和完善,從而産品叠代開發速度甚至超越歐美。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由于 4D 毫米波雷達行業蛋糕總體較小,海外大玩家除了大陸之外,其他玩家的進度和落地略晚,也給了初創型公司以及國内傳統毫米波雷達公司轉型的機會。
由此可以看到,經曆過去幾年發展,當下中國自動駕駛感知行業已進入 " 四超多強 " 的格局,車載毫米波雷達行業已形成以德賽西威、楚航科技、森思泰克、華域汽車 " 四小龍 " 爲主的第一梯隊。
在丁浩看來,頭部玩家顯現,對賽道一定是利好,但從玩家格局角度來說,最終還是看産品端上車的反饋。随着不同車型不同功能的産品上車,市場反饋會有不同,格局也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
同時,賽道玩家的組成也在逐漸拓寬,近兩年也有 ADAS 或自駕公司在切傳感器,延伸産品力,也有一些支架型的公司,往傳感器去做衍生。此外,海外大玩家如進入到發力階段,那麽屆時格局如何目前還尚不可知。
" 這就考驗當前頭部玩家的産品叠代能力和商業落地能力。從過往的産品力角度來看,國内外玩家無論是模組還是芯片層面,依然有所差距,尤其芯片絕大部分還是依靠進口。而傳統毫米波雷達,也是國外大廠占據了絕大部分市場份額,尤其是高端産品。國内玩家需要去抓住 4D 産品先發機會,率先滿足主機廠需求叠代産品和應用,抓住國産替代機會。"
丁浩表示,目前主機廠很難找到海外的 4D 毫米波雷達系統方案,雖然傳感器、模組、芯片有供應商選擇,但是海外缺少主機廠需求落地的土壤和生态,故而隻能在中國找到潛在系統方案供應商,且價格相較于國外大廠會更具性價比。" 當前國内玩家若能抓住先發優勢,可以給自己建造一定的護城河。"
時至今日,随着 4D 毫米波雷達推至産品落地前期,投資邏輯也悄然改變。
丁浩坦言,跟前兩年非共識下,玩家較少,更多看技術、團隊能力和戰略發展的目标不同,現在着眼點在商業化程度,與主機廠的溝通能力以及産品和系統的落地能力等。也就是說,産品化能力、PoC 和定點情況以及量産上車時間表會成爲 VC 對 4D 毫米波雷達相關玩家的核心關注。
但同時,丁浩也認爲現在投早期,仍有機會。"4D 毫米波雷達從驗證到現在,還在産品化初期,激光雷達到現在都沒有非常規模化的應用,我認爲 4D 也會經曆這樣的一個過程,因爲上車路徑其實還很長。但就我們已有投資布局來看,目前不會爲了追趕賽道而出手。"
而在王思睿看來,随着第一梯隊已經出現,再投一家早期創企到頭部,雖有機會,但實操很難。" 科技類投資是一個非常殘酷的競争方式,能具備研發能力的人員,在一個細分賽道裏不會太多。前四五家把核心人才分完,後期玩家除大牛的 CTO 外,配齊其他技術人才有一定難度。"
他進一步解釋,之所以難配齊,是因爲車規級硬件對人員配備的要求很苛刻。工程化繞不開既懂硬件、又有産品上車經驗的設計人員及測試人員,而這些人才在他看來比較稀有。
" 對于機構來說當下要投确實是隻能投頭腰部,尤其在賽道上前幾名都已經跑出來、商業化落地路徑比較清晰的情況下,再去投早期,很有挑戰。對華映來說,投資思路是在增量市場裏去尋找最高技術壁壘的玩家。"
王思睿所言其實也跟市場融資趨勢大同。
就獵雲網統計,從已在測試量産階段的國内 4D 毫米波雷達部分相關企業來看,今年以來,福瑞泰克、森思泰克、木牛科技相繼完成融資,而在去年,賽道的融資熱度就已經點燃,有 6 家企業完成融資,其中幾何夥伴的融資交易量最爲驚人,2021 年一年融了 4 輪,2022 年融了 2 輪。
可見,頭腰部,無論在量産落地,還是融資表現上,強者恒強。
就 4D 毫米波雷達賽道的融資階段主要集中在 B 輪來看,王思睿認爲目前仍有投資機會,估值相對沒那麽高,但越往後競争肯定會更激烈。
用另一個業内投資人的話說,那就是 " 當下能融快融,不管缺不缺。對于玩家來說,如果要是借熱度能盡快關閉,吸引到更多的人,或者說趁着市場還有一點點沖動的時候,搞定融資,就會解決很多的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