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短篇幅中,探讨社會議題和幽微人性,是近幾年台劇的标配表達。
《天橋上的魔術師》唱出流逝時代獻給年輕人的挽歌,《她和她的她》剖析性侵中的女性困境本質,《不良執念清除師》溫柔對待死亡背後的未結祈願 ……
如今,又一部高分台劇搭建起複雜、悲憫的司法 " 景觀 "。
《八尺門的辯護人》
八尺門是中國台灣基隆市地名,乃一條位于漁港、島嶼之間的水道。
1960 年代高山族原住民阿美人在此聚居,90 年代,此地被改建爲阿美族住宅區。
加上 " 辯護人 " 一詞,可知劇集将涉及多元族群、司法正義等議題,對編劇掌握力度、尺度的要求不低。
滅門案
劇集根據台灣真實案件 "湯英伸案" 改編(此案也在劇中被提及)。
1986 年,18 歲的原住民湯英伸爲減輕家中負擔,從阿裏山前往台北市,找到一份洗衣店工作。
但洗衣店的真面目是求職介紹所,湯英伸遭到雇主歧視、霸淩,并被扣走身份證。
與雇主發生沖突後,湯英伸殺害了雇主一家三口。
他被捕後,學界、報界、宗教界等各界人士,以及原住民九族群體,一緻呼籲取消對湯英伸的死刑,但最終,他仍被槍決,死時僅 19 歲。
真實原型 & 劇中人物
台灣青年作家唐福睿以此爲原型,經過大量涉案走訪、田野調查、司法研究等,寫出小說《最刑島》,并摘得第二屆鏡文學百萬影視小說征文首獎,鏡文學總經理董成瑜(劇集監制)直贊其爲 "天降神作"。
很快,小說便更名爲《八尺門的辯護人》,以 6800 萬新台币(約合 1500 萬人民币)預算被影視化。
作爲鏡文學首部自制劇集,出品方直接邀請原著作者唐福睿擔任導演、編劇。
唐福睿原職律師,後轉戰影視界,作品雖不多,但也曾憑借張孝全主演的電影《童話 · 世界》在香港國際電影節、台北電影節獲多項提名。
導演唐福睿(左)和監制董成瑜(右)
本劇演員陣容求精不求紅。
主演既有李銘順、範逸臣(歌手,主演《海角七号》)、潘儀君(1994 版《倚天屠龍記》)等中生代實力派,也不乏初孟軒(《不良執念清除師》)、雷嘉汭(《哭悲》女主角)等新生代演員。
故事上,劇集對原型案件有所改動。
佟寶駒(李銘順 飾)是一名公設辯護人,他出生于八尺門,但對自己的阿美族原住民身份缺乏認同感。
佟寶駒的表哥鄭峰群是一名船長。
2020 年 1 月 25 日,鄭峰群一家三口,包括妻子以及兩歲的女兒,被年輕的印尼移工阿布殘殺于家中。
這起 " 海濱命案 " 證據鏈完整,兇手犯案時年滿 18,一切都符合死刑判決。
但佟寶駒認爲其背後有隐情,于是帶着法院替代役連晉平(初孟軒 飾),找到印尼看護莉娜(雷嘉汭 飾)做通譯(同步口譯),開始爲阿布進行辯護。
這不是台劇首次觸及 "爲殺人犯辯護" 的 " 逆反題材 "。
2019 年《我們與惡的距離》中,吳慷仁飾演的律師王赦就逆路而行,試圖爲影院無差别殺人案兇犯辯護。
所以王赦和佟寶駒,他倆到底想做什麽?
這就不得不将目光聚焦在本劇海報那個醒目的紅字上——
人。
三種人
王赦爲兇手辯護,目的是爲了弄清造成兇手行兇的深層肇因。
正如某條評論所言:其他角色都在試圖斬草、除根、澆水,隻有王赦在研究土壤。
這一思維被延續至《八尺門的辯護人》中。
讨論案件時,理想主義的連晉平提出 " 吳燦基準 " 的概念,即應調查被告人人格形成的各種因素,讓處罰符合比例原則。
但這直接被佟寶駒否定。
因爲法院沒有資源去印尼收集阿布的生活資料,如果去了,必然引發民衆反感。
即 " 研究土壤 " 費時、費力、費錢,甚至有悖逆道德的風險,并不符合大衆對案件審判過程的期待。
因此,這部劇并未将重點放在 " 土壤 " 的角度,而是在多元族群、司法正義、漁業走私、死刑廢除等衆多議題搭建的社會框架中,放眼去看 " 人 " 這個字。
劇集通過各種調查、庭審情節,塑造辯護人的同時,還重點呈現了三種人。
首先是異鄉人。
兇手阿布、通譯莉娜都是印尼人,對台灣新住民和原住民而言,他倆都是異鄉人,飽受歧視。
阿布上船的第一天,剛割盲腸,體虛面弱,但船長鄭峰群爲樹權威,直接給了阿布一巴掌。
莉娜和連晉平在外相約,台灣人會對莉娜投以異樣眼光,她會被自然當成連晉平家的 " 外勞 "。
" 外勞 " 稱呼本身就含歧視之意,所以連晉平一直想說服身邊人将 " 外勞 " 改稱爲 " 移工 "。
而阿布屢次問莉娜 " 家在哪裏 ",則進一步突出了印尼移工的異鄉人身份。
其次是受害人。
劇中,明面上的受害人是死者鄭峰群一家,但将時間撥到兇案前,阿布遭遇挨巴掌、斷指、溺水等各種欺淩、傷害,他也具備非常突出的受害人身份。
莉娜在原雇主家做工時,雇主故意将酬金塞進她的褲子口袋,借此撫摸、拍打她的臀部。
這種基于工作權力結構的性騷擾,使莉娜同樣成爲一名受害人。
再者是局外人。
鄭峰群死後,身爲表弟的佟寶駒并未參加葬禮,加之爲兇手辯護,使得他與八尺門阿美族的親緣關系進一步變冷,甚至到了彼此對抗的程度。
這很有一點加缪《局外人》的感覺。
加缪筆下的主角之所以被判死刑,并非因爲他殺了人,而是因爲他未參加母親的葬禮。這使他被推導出冷血、漠然的性格,從而被佐證了謀殺事實。
同樣,佟寶駒的親族不在乎他的司法理想,他們在乎的是,你不能因爲一個外人而疏遠與自己同根同族的群體。
所以,阿布、莉娜、佟寶駒,甚至父親是法官的連晉平(因追随佟寶駒),都有了邊緣人味道。
他們在台灣的司法環境中如何自處,劇中給出了一個殘酷的答案——
反抗,不是拒絕合作,而是拒絕同化。
冷結局
本劇故事背景是漁業腐敗,它陳叙了底層讨海人在漁業巨頭壓迫下的命運飄零。
佟寶駒的父親、一名前讨海人就說過:讨海的人,站在陸地上,才知道搖晃的是自己 ……
意即他們原以爲是大海在搖晃,但實際上,飄搖、顫抖的,不是海,是人。
在此背景上,劇集以一樁與海有關的命案,推出一個重要議題——廢除死刑。
劇中,死刑是否應被廢除,與民意緊密關聯。
" 妍珍 " 林智妍本月将播的漫改韓劇《國民死刑投票》,同樣也将探讨死刑和民意之間的複雜關系。
《國民死刑投票》
《八尺門的辯護人》中,有一個非常驚心的調查結果。
台灣民衆有八成的人認爲,窮人比有錢人更容易被判死刑,但有八成五的人,支持死刑。
乍看矛盾,實則真實反映了台灣民衆對司法的态度,即他們質疑司法但又依賴司法。
阿布的案件則成爲民意和司法博弈的一顆棋子。
劇集向觀衆呈現阿布在船上的悲慘遭遇、他對故鄉的渴望,以及他是未成年這一翻轉事實,将情感向阿布靠攏,仿佛要給觀衆一個符合情感預期的走向。
但結局卻很真、很冷,維持住了近年台劇的一貫基調。
一直支持廢除死刑的部長陳令秋(佟寶駒大學時的戀人),在明知阿布未成年的情況下,依舊簽署了死刑執行令。
一方面,她是爲了保住自己的職位。
但更深層的原因是,處死阿布後再公開阿布的真實年齡,會引發民衆同情,從而讓他們重新看待死刑,即以死刑推動 " 廢除死刑 "。
果然,阿布死後的投票顯示,廢票率明顯增高,即民衆陷入抉擇困境,是廢死支持率提升的一種變相表現。
正如陳令秋的那句話:如果一定要殺,就要殺在最好的時刻。
這裏其實又出現了一個悖論:爲了司法進步,是否可以 " 犧牲 " 一個人的生命?
在佟寶駒看來,不該,陳令秋的行爲無異于謀殺;但在陳令秋看來,該,尤其是這個人本就背負血腥命案。
當然,死刑是否應該廢除,見仁見智,而且也需要非常複雜、理智的辯證。
但 " 殺一人以推動廢死 " 的劇情設計,正是近年台劇的表現力所在,即從不避諱任何社會議題,始終直面最敏感之處。
今年還有《百萬人推理》(鄭伊健)、《塑膠花》(吳慷仁)、《非殺人小說》(隋棠)等台劇播出,它們又會帶來怎樣的話題,不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