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來,在疫情等多重因素沖擊下,全球低迷的經濟表現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
在這種不樂觀的經濟環境下,比起滿足個人需求的額外消費,人們會更傾向于将多餘的錢存起來,以免受到經濟波動帶來的沖擊。
作爲高端消費電子行列的個人電腦産業,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肯定是免不了被按在地上一陣摩擦。
(圖源:Canalys )
從知名統計機構 Canalys 公布的數據來看,2023 年第三季度 , 全球個人電腦市場的總出貨量爲 6560 萬台,相較去年同期下滑 7%。
盡管本季度的出貨量創下近一年内的最低跌幅,進一步體現了庫存水平的恢複和相關需求的反彈。但相較去年同期,筆記本的出貨量同比下滑 6% 至 5210 萬部,而台式機的出貨量則下跌 8% 至 1350 萬部。
從 2022 年第一季度開始算,這已經是全球 PC 市場連續 8 個季度表現拉胯了。
隻能說電腦滞銷,請幫幫我們!
俗話說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電腦大家都不願買了,顯卡銷量又能好到哪兒去。
最新的 AMD 财報就證實了這一點。
根據 AMD 官方介紹,公司三季度營收終于出現了上漲,同比增長 4% 至 58 億美元,高于市場預期的 57.1 億美元,淨利潤更是增超三倍。
與此同時,根據華爾街分析師的看法,AMD 分業務的表現喜憂參半,其中遊戲事業部營業額爲 15 億美元,同比下降 8%,主要原因是半定制收入的下滑,預計未來一段時間内遊戲業務還會持續下滑。
這下蘇媽背後的冷汗,怕是止不住了。
你别說,自三年前礦潮以來,這顯卡的瓜我是一點沒落下。
前期礦老闆大量購卡、黃牛囤貨,後期市場翻新卡、老資曆礦渣泛濫。
當時的小雷,爲了确保自己買的顯卡不會是 " 礦卡 ",甚至淪落到要花近 2000 元去購買 RTX 3050 的地步。
(圖源:雷科技)
再加上近幾年遊戲業界普遍擺爛,在沒有什麽 PC 佳作誕生的情況下,甚至有網友喊出了 "1060 再戰三年 " 的口号。
其結果嘛 ...
就是 AMD、NVIDIA 及其合作經銷商都面臨着消費級顯卡庫存大量積壓的問題。
爲了應對這種局面,蘇媽還是思考過不少方法的。
第一招,自然還是通過降價來調動大家的消費意圖。
就拿 Radeon 7000 系顯卡爲例,你看 AMD 這一世代的旗艦顯卡—— RX7900 XTX 嘛,首發是 999 美元(國内首發 7999 元),現在美亞售價已經普遍來到了 850 美元,最低甚至已降至 799 美元。
(圖源:wccftech,Newegg 上的華擎 RX7900 XTX)
而國内活動價也隻需要六千出頭即可拿下。
(圖源:什麽值得買)
至于面向國内定制的次旗艦RX7900 GRE,更是隻要四千出頭。
(圖源:京東商城)
作爲對比,隔壁家英偉達的中高端顯卡 RTX 4070Ti 的售價普遍在 6500 元左右,也就近期活動價能到 5900 元左右。
按理來說,在相近的價位段,AMD 已經對英偉達形成了錯位打擊,定位旗艦的 RX7900 系列顯卡銷量怎麽都不會差。
但其結果卻是截然不同的——定價 5900 元的 RTX 4070Ti 早早便被搶購一空,而價格相近的 RX7900 XTX 依然處于予取予求的階段。
甚至于,在京東的顯卡金榜上面,根本看不到 Radeon 7000 系顯卡的身影,隻有形單影隻的 RX6600 和 RX6650XT。
(圖源:京東商城)
爲什麽會這樣?
在我看來,除了多數遊戲玩家還是隻認可英偉達以外,AMD 最新顯卡在光追、超分、算力上的差距,對于願意支出 5000 元以上金額購入顯卡的重度遊戲玩家确實是一種比較明顯的缺陷。
說到底,到了這個價位,真的還會有人選擇存在明顯不足的産品嗎?
我想銷量已經說明了一切。
AMD 顯卡在桌面端節節敗退,在移動端更是幾乎沒有一點聲音。
時至今日,英偉達在移動端的獨立顯卡市場中占比已經超過了 90%,AMD 可以說連湯都沒喝上,隻能靠着銳龍系列處理器挽尊,強行在筆記本電腦市場中占據了一定的份額。
甚至可以說,除了和 AMD 深度合作的玄派以外,你甚至很難在市面上找出 5 款搭載了 AMD 獨顯的遊戲本。
爲了推銷自家移動端獨顯,今年 AMD 甚至和幾家國産 Windows 掌機合作,推出了數款便攜形顯卡塢。
這類産品普遍采用 Radeon 7000 系移動端顯卡芯片,同時内置電源,主打小巧便攜,和傳統笨重的顯卡塢形成了鮮明的差别,更适合和 Windows 掌機這類便攜産品搭配着使用。
唯一可惜的是 ... 這類産品定價普遍在 4000 元以上。
對于這類用戶來說,花費和掌機近乎一緻的價錢購買顯卡塢,絕對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那麽這類産品的銷量自然也是可想而知了。
從現在的市場情況來看,此前傳出 AMD 内部正在讨論砍掉下一代消費級顯卡的中高端産品線,僅保留低端和入門級産品線的爆料,絕對不是空穴來風。
隻是很難想象,如果 AMD 真的選擇性放棄消費級中高端顯卡市場,那麽英偉達恐怕會更加肆無忌憚,而玩家的選擇也将更少,未來或許會有更多玩家投向遊戲主機的懷抱。
問題來了,面對遊戲業務的顯著下滑,AMD 的應對之法是什麽?
(圖源:Veer)
答案是 All in AI/ 服務器市場。
蘇姿豐在财報會議中強調,數據中心業務展現出了顯著的增長勢頭,這要歸功于霄龍(EPYC)CPU 組合産品的強勁表現,以及加速處理器 Instinct MI300 的出貨速度加快,能夠支持公司與超大規模雲計算提供商、企業和 AI 客戶進行多重部署。
霄龍 CPU 自不必多說, 據 Digitimes 報道,蘇姿豐在參加 Innovation Day 時透露,今年第三季度,AMD 的服務器市場份額已經超過 25%,相較往年實現了環比和同比雙雙增加。
作爲市場的主導者,英特爾的份額則下降到 70% 左右。
至于服務器顯卡這一塊,在被英偉達掌控的 AI 芯片領域中,AMD 已經是爲數不多能夠生産出可用于訓練和部署 AI 的高端 GPU 的公司之一。
問題在于,即便是 AMD 最新推出的兩款 AI 加速器 MI300A 和 MI300X,乃至未來預計會推出的 MI300A、MI300X GPU 産品,都和英偉達的同類産品在算力上存在着較大差距。
這個算力差距離譜到什麽程度呢?
即便按照美國新拟定的顯卡禁令,AMD 的服務器顯卡依然是可以正常引入并銷售的。
而非消費用途的 RTX 4090 則不行。
(圖源:英偉達)
那麽,AMD 會成功嗎?
以目前英偉達在 AI 市場的強勢,個人認爲希望是很渺茫的。
姑且不論 CUDA 在深度學習上的優勢,從技術生态到标準制定,英偉達幾乎是當前整個 AI 市場的引導者,而 AMD、Intel 目前能做的,隻有想方設法去兼容英偉達的生态。
好在,如今的 AI 生态并不像 X86 架構一樣已經完全固定,不管是企業還整個行業都還在快速發展,如果在形成完整成熟的生态之前,AMD 可以拿出一款可以和英偉達分庭抗禮的産品,加上自己在性價比上的優勢,也不能說完全沒有挑戰的機會。
說不定在蘇媽的帶領下,AMD 可以再給我們創造一次奇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