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小滿
3 月 17 日,特斯拉中國發布消息,将限時開啓 FSD(全稱:FullSelf-Driving)智能輔助駕駛功能的免費體驗活動,限時一個月。此舉一出,立馬激發社交媒體上的廣泛讨論。
反應最激烈的,莫過于早期購買了 FSD 的國行特斯拉車主。當時許多人花費 6.4 萬元高價,購買了 FSD 的服務包,卻因爲硬件支持與軟件叠代的問題遲遲沒有用上。更有甚者已經考慮換車,但據稱官方對于 FSD 服務的折舊估價爲 0 元。
業界則對特斯拉的這一活動舉措反響不一。一部分人認爲特斯拉将繼續發揮鲶魚效應的作用,倒逼國産新能源車将智駕系統下放;另一部分人則認爲,這是特斯拉面對競争日益激烈的市場所做的無奈之舉,其 FSD 使用的視覺技術本身尚未适應中國城市的複雜路況,免費活動的噱頭對于銷量的提升作用還将打上一個問号。
由此,特斯拉 FSD 入華也引發了一個思考:2025 年的汽車行業,各家都在卷的智能駕駛究竟是不是影響消費者決策的殺手級因素?又該如何看待這一功能的前景?
特斯拉 FSD 入華兩端受阻
今年一月初,在特斯拉 2024 年第四季度财報電話會上,面對十年來首次銷量下滑的尴尬場面,馬斯克主動花費許多時間來說明 FSD 的相關進展。特别是,他罕見承認了特斯拉在推動 FSD 入華方面遇到的挫折,而令馬斯克都 " 難頂 " 的阻力,主要來自于數據監管層面的限制。
一方面,特斯拉在中國市場的本地訓練數據不允許被傳輸到海外;另一方面,美國政府也不允許特斯拉在中國進行 FSD 訓練。

* 圖片來源:特斯拉官方微博
巧婦難爲無米之炊,缺乏訓練場景的特斯拉,隻能通過互聯網獲取中國街道的公開視頻(包括各類短視頻等),提取道路标志和交通規則,建立模拟系統(SIM),從而針對中國複雜的交通規則進行訓練。
馬斯克承認,僅僅通過這種仿真訓練,使得特斯拉 FSD 當前階段在中國的适用性是低于美國本土的——比如這套基于視頻數據訓練的模型就很難理解中國交規中的公交車道規則。
然而距離訴苦隻過了一個月,特斯拉在 2 月 25 日突然對中國車主正式推送包含 "FSD 智能輔助駕駛功能 " 的 OTA 更新,其軟件版本爲 2024.45.32.12,同時官網上将一整套智駕系統更名爲 "Autopilot 自動輔助駕駛套件 "。

* 圖片來源:特斯拉官網
不過,要想入手這套 FSD 還有一定門檻。
根據科技媒體 " 極客公園 " 緻電特斯拉中國 400 客戶熱線得到的回複顯示,"FSD 智能輔助駕駛功能 " 的相關功能,将優先推送至搭載特斯拉最新 AI4.0 硬件的車型,車主需訂閱特斯拉 FSD 功能才能使用對應服務。而市面上大部分老車主所購買的車型,搭載的是較早的硬件系統,因此并不在 FSD 的首批車主範圍之内。
驚蟄研究所在 3 月 19 日緻電特斯拉中國 400 客戶熱線時,也從特斯拉官方客服的工作人員口中得到證實,目前 FSD 智能輔助駕駛功能僅針對國内部分适配 4.0 硬件的車型進行推送,其餘搭載 AI4.0 硬件的車輛收到推送時間也不确定,且目前不存在公開的推送邏輯或名單列表。針對采用較早硬件版本的車型能否體驗到 FSD 功能的問題,該工作人員明确表示,目前 FSD 尚未覆蓋 3.0 硬件的車型,至于未來是否支持也不确定。

在有一定使用門檻的前提下,特斯拉在 3 月 17 日突然宣布将此項功能限時開放一個月,所有擁有 AI4.0 硬件車型的車主都可以免費體驗。這一舉動或許并不像外界解讀的那樣,能夠被看作是特斯拉 FSD 正式踏入中國市場的信号,而是期望通過小範圍定向開放,結合中國道路數據和用戶日用習慣優化智能輔助功能、促進 FSD 産品叠代的 " 内測計劃 "。特斯拉 FSD 真正的 " 大招 " 或許還在後面。
從智駕路線之争到 " 新競賽 "
如果用一句話概括當前全球主要車企智能駕駛技術的競争格局,可以說是 " 群 " 英戰呂布,這個 " 呂布 " 就是特斯拉 FSD。
簡單來說,特斯拉 FSD 的獨特之處在于,完全摒棄激光雷達,而是采用成本極低的 8 顆攝像頭純視覺方案采集數據,配合自研神經網絡和龐大算力加以持續訓練,構建起了整套智能駕駛系統。而這套系統背後的關鍵,是特斯拉在全球超過 600 萬車主源源不斷提供的大量真實道路數據。
根據車百智庫發布的調研報告《特斯拉 FSD 發展情況及影響》顯示,特斯拉在算力、數據、工具、算法層面對競争對手都形成階段性領先。
舉例來說:報告中顯示,截止到 2023 年,特斯拉雲端算力就達到 35EFLOPS(以下簡稱 E),超過了華爲車 BU(3.3E)、蔚來(1.4E)、理想(1.2E)、吉利(0.81E)、長城(0.67E)、小鵬(0.6E)等一衆國産新能源汽車品牌,特斯拉的算力甚至達到另外 6 家算力總和的 3 倍以上。

* 圖片來源:蔚來官方微博
結合龐大的 600 萬實車數據,特斯拉 FSD 在部分領域确實做到了一定程度上替代人類駕駛員的作用,用小鵬汽車前自動駕駛産品高級總監劉毅林的觀點來形容,特斯拉的 FSD在動态、靜态的感知能力以及複雜博弈能力方面,準确且 " 穩如老狗 "。
這也符合許多特斯拉老車主的感知——在一些我們人類駕駛員認爲的高難度動作中,比如高架下窄路會車、緊急避讓等場景,特斯拉輔助執行相當穩健,俨如 " 十年駕齡的老司機 "。
路況越好,FSD 發揮越穩定。然而,如果路況不佳且交通規則複雜,特斯拉 FSD 就顯得力不從心。從 2 月底特斯拉 FSD 推送更新以來,不少首批嘗鮮的中國車主就在社交媒體集體吐槽了特斯拉自動駕駛過程中實線變道和闖紅燈的問題。
其具體表現爲,車輛在普通道路實線車道并線和匝道入主道時,特斯拉 FSD 無法識别路面導流線,也無法識别公交車道。另外,對于現實中比較少見的地面信号燈,以及區分了左轉和直行信号的懸挂式信号燈,特斯拉 FSD 也存在識别困難的現象。

考慮到馬斯克曾坦言,特斯拉 FSD 隻是利用網上公開的中國道路和标志的視頻來訓練模拟。因此,在體驗過特斯拉 FSD 的首批中國車主眼裏,它更像是一個在中國水土不服的 " 十年駕齡的美國老司機 "。
對比特斯拉 FSD,國内以華爲車 BU 和小鵬汽車爲代表的新能源汽車廠商,普遍采用融合激光雷達與視覺攝像頭的智能駕駛解決方案,以期在應對複雜路況時顯得更加穩健。
同時,基于本地數據優勢,DeepSeek 橫空出世後,各家車企紛紛接入大模型進行數據訓練,一定程度上有機會縮短與特斯拉自建神經網絡的模型能力差距。而新能源車企之間圍繞智能駕駛展開的競争,也從單純的 " 路線之争 " 轉變爲以功能本土化、适應車主實際需求爲導向的時間競賽。
新能源 2025,用 " 智駕 " 分勝負?
受制于股價和銷量的雙重下跌,特斯拉在 2025 年激進推動 FSD 入華,也被看作是 2025 年成爲 " 智能駕駛元年 " 的強烈信号。然而,在同時考慮到中國車主對特斯拉 FSD 的首發體驗,以及國内新能源汽車市場當下日益激烈的競争環境,令人不禁發問:在未來,智能駕駛真的會成爲影響消費者決策的關鍵因素嗎?
中信證券近期發布的研報稱,預計智駕産業整體規模有望從 2024 年的 705.9 億元增長至 2025 年的 1056.0 億元,同比增長 49.6%。同時,智駕産業鏈也将迎來自 2021-2022 年行情後的第二波高峰,即在中高階智駕方案成熟且降本後,由自主車企推動的 " 智駕平權 "。

智能駕駛的火熱,從頭部新能源廠商近期公布的數據中也可見一斑。
比亞迪 2025 年 2 月銷量達 32.28 萬輛,同比增 163.95%,其新發布的 " 天神之眼 " 高階智駕系統覆蓋 7 萬 -20 萬元車型,打破高價壁壘,直接拉動中低端市場銷量。
小鵬汽車 2025 年 2 月銷量 3.05 萬輛,連續 4 個月破 3 萬,主力車型 MONAM03(智駕版)單月交付 1.5 萬輛,證明智駕功能下沉至 15 萬級市場能有效提振需求。
華爲鴻蒙智行今年 1 月銷量 3.5 萬輛,問界 M9(高階智駕版)交付 1.25 萬輛,智駕系統成爲 30 萬元以上車型的核心賣點。
銷量背後,折射出當前市場普遍的觀點——由于供給側大量增加,包含智駕功能的車輛預計在 2025 年被更多消費者所選擇,很可能會深度改變消費者心智,讓智駕功能在未來真正成爲購車的 " 必選項 "。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當智能輔助駕駛成爲行業标配時,新能源汽車廠商之間的競争又該如何展開?首先是場景覆蓋和功能的完善程度。

* 圖片來源:小鵬汽車官方微博
2024 年第一電動平台整理的已上市智駕汽車(自動駕駛分級≤ L2)排行榜,将現階段車企智駕能力大緻分爲了三個梯隊。其中,第一梯隊是以華爲鴻蒙智行、小鵬、蔚來、理想等爲首的企業,在實測智駕能力及覆蓋範圍等方面已具有較爲明顯的競争優勢。
第二梯隊是小米、五菱寶駿、埃安昊鉑、比亞迪騰勢等車企,其智駕開放區域較少、但已具備 " 高速 NOA+ 城市 NOA" 全場景智駕能力。第三梯隊則是駕駛功能暫時停留在 " 高速 NOA" 層面的其他車企。
雖然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高速 NOA 和城市 NOA 的頻次并不相同,但在購車時," 有沒有 " 顯然比 " 用不用得上 " 更容易影響消費者的最終決策。而從高速 NOA 到城區 NOA,再到全場景智駕,不斷豐富智駕系統的應用場景,完善産品功能和體驗,也成爲 2025 年新能源汽車廠商們的關鍵競争點。
其次是價格,或者說是收費模式。目前國産新能源汽車的智駕功能主要有訂閱制、買斷制、标配(不另外收費)三種收費模式。

* 部分汽車品牌智駕功能收費模式對比(驚蟄研究所制圖)
不同廠商之間的智駕功能收費模式之所以有區别,是因爲有的車企将研發智駕功能的成本隐藏到了整車售價裏,而有的車企因爲擔心産品售價疊加智駕功能成本導緻價格過高失去市場競争力,所以将選擇權交給用戶。而對于大多數消費者來說,買車時要研究選配功能到底劃不劃算,無疑增加了決策成本。
因此,當智駕成爲 " 行業标配 ",如何在疊加智駕功能成本的情況下保持價格優勢,必然會成爲新能源汽車廠商需要重點攻克的難題。
總的來說,無論特斯拉 FSD 入華是否對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造成實際影響,一場圍繞智能駕駛展開的未來出行方式大戰已經展開。但決定這場大戰最終走向的不僅僅是技術,還有用戶體驗和智能駕駛功能所體現出的質價比,而新能源汽車行業無疑正在加速駛向全面競争的重要階段。

- 今日互動 -
你會爲智駕功能單獨付費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