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陳魯豫,大家馬上就會想到著名的訪談類王牌節目《魯豫有約》,她在節目中特别擅長與嘉賓面對面的傾聽與溝通,會控制自己的表達欲,盡量給嘉賓發揮的機會。
這種主持風格,讓觀衆朋友們能夠了解到明星不爲人知的内心,正是溝通中返璞歸真的感覺反而更能打動觀衆,一時間,《魯豫有約》成爲全國最火爆的訪談類節目。
而陳魯豫也因此而火遍全國,被觀衆們贊爲 " 訪談一姐 ",可是随着時光的流逝,大家發現,曾經那個優雅美麗、知性大方的主持一姐,主持的風格讓觀衆越來越不适應了。
陳魯豫出生在上海,卻在北京成長,父親是山東人,母親是河南人,所以給愛女取名 " 魯豫 " 來紀念這難得的緣份,小魯豫自幼聰慧靈秀,是父母最疼愛的掌上明珠。
1992 年,北京市舉行了 " 申辦奧林匹克英語競賽 ",還在北京廣播學院讀書的陳魯豫以自己出色的台風和流利的口語,勇奪冠軍。《藝苑風景線》欄目的導演一眼相中了她。
别的畢業生還在跑招聘會時,陳魯豫已經成爲一名節目主持人,憑着自己過硬的基本功和對主持工作的熱愛,1994 年,陳魯豫便成爲 " 央視最受歡迎的十大節目主持人 " 之一。
随着主持節目漸受觀衆朋友的喜愛,陳魯豫在全國也有了一定知名度,不同于其他主持人字正腔圓的刻闆風格,陳魯豫很親民,如鄰家聊天的方式,讓人如沐春風。
1996 年,陳魯豫離開央視轉赴香港鳳凰電視台發展,在鳳凰台,她有機會見證多件富有時代意義的國際大事,香港回歸、戴安娜王妃葬禮、美國總統大選她都參與直播報道。
除了主持界風生水起之外,她還是位文思泉湧的才女,她以自己在主持工作中的所見所聞,以及自己的親身經曆及感悟,寫出一本本著發表,文筆平和生動,娓娓道來。
在國内,陳魯豫在主持界的口碑,可稱得上數十年如一日的贊譽滿滿,可是随着時光的流逝,觀衆朋友們忽然發現,曾經那個溫婉睿智的陳魯豫,主持的風格似乎有些偏航。
一次,《魯豫有約》邀請的嘉賓,是位航天院院士,這位老先生爲了祖國的航天事業,奉獻上了自己的一生。如此讓人肅然起敬的老先生,走上舞台時,已經步履蹒跚。
身邊需要有工作人員攙扶,年愈八旬的老先生在舞台上卻彬彬有禮,不但不顧自己行動困難,鄭重的向台下熱烈鼓掌的觀衆們鞠躬緻謝,還向主持人陳魯豫點頭緻意。
而主持人陳魯豫卻自始至終看着老先生艱難的上台、鞠躬,自己翹着二郎腿坐在沙發上,靜靜的看着老先生的行爲。别說上前攙扶緻意,連欠身都未奉,讓大家十分驚訝。
中國乃禮儀之邦,見長者禮是最基本的禮儀和涵養,而陳理豫作爲一名在電視屏幕前工作幾十年的資深主持人,會不清楚中國的禮節麽?如此表現,着實令人不适。
" 尊老禮賢 " 她做得不好,見到幼兒,她同樣不合格。還有一次,節目組請到了一位來自偏遠貧困山區的女童,她克服家庭困難,努力學習,勤懇勞動,是優秀的學生代表。
在節目中,女孩子很大方的介紹自己貧困的家庭,重病的家人,說到每天吃食有限,隻能靠土豆、粗糧和挂面來充饑時,陳魯豫忽然睜大眼睛問," 那爲什麽不吃肉呢?"
聞言,現場觀衆明顯都驚呆了,沒有想到這位資深老主持人,會問出 " 何不食肉糜 " 這樣愚蠢的問題,小女孩也愣了一下随即回答," 因爲肉的價格太貴了,吃不起!"
陳魯豫馬上飛快的打斷孩子的話," 價格貴嗎?你們家那邊肉多少錢一斤呢?你還知道肉的價格?我都不知道!" 話裏話外充滿了未知的優越感和帶着惡意的調侃。
女孩子手足無措的讓人心疼,怎麽回答的這個問題已經不重要,這期節目播出後,陳魯豫如此沒有同理心的蠢問題得到了網友們的一緻群嘲,都說她堪比晉惠帝司馬衷。
若說這兩件事,隻是陳魯豫在主持節目過程中出現的一點小失誤,接下來的一次采訪,徹底讓她在網上遭到群嘲。這次節目組請到的嘉賓是我國 " 水稻之父 " 袁隆平先生。
節目開始一切都很正常,談到中國的雜交水稻的培養情況,袁老的眼睛裏閃着驕傲的光芒,爲現場的觀衆朋友們介紹着他畢生的心血和成果,大家也爲之報以熱烈的掌聲。
随着節目的順利錄制,眼見已經快要順利結束,陳魯豫又昏了頭,她問袁老," 知道周傑倫等娛樂圈明星麽?" 袁老一愣,搖頭示意不知,陳魯豫便輕輕的笑起來。
打趣的說道," 您老落伍啦,應該緊跟時事呀!" 聞言,袁老也笑了笑,但現場的氣氛卻十分尴尬。當時網上便有網友斥責陳魯豫不懂禮貌," 袁老爲什麽要認識周傑倫 "
如此低級的失誤接二連三的發生,網上對此也議論紛紛,曾經以擅于傾聽爲優勢走紅的陳魯豫爲什麽會一改之前溫和的形象,随口而出的都是引人不适的言行?
曾經 " 最受觀衆喜歡的主持人 " 主持長青樹。寫過那麽多優秀随筆著作的作家,對人竟然毫無同理心和尊重,是一路走來,收慣了鮮花與掌聲,聽不見最真實的情感了麽?
如今 ,曾經大紅大紫的 " 訪談一姐 ",如今參加主持的節目已經越來越少,年歲漸長的她也久不出現在人前,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内,她甚至處于 " 查無此人 " 的狀态。
作爲訪談類的主持人,擁有 " 同理心 " 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特質,當初的陳魯豫對這份工作充滿了積極和敬畏,願意低下頭去傾聽嘉賓心裏的聲音,所以她得到大家的認可。
而如今,她有了名譽和地位,但卻恰恰沒有了當初的那份 " 同理心 ",而她自以爲是的調侃,反而讓她的面目變得醜陋不堪。也許這便叫做,"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 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