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知道,前些日子,日本把接觸過福島洩露反應堆的核污染水,給排進太平洋裏了。
具體的危害也沒有定論,托尼也不是核污染治理或生态上的專家,沒法給一個負責任的回答。
但從海鮮市場情況上來看,不管實際影響如何,大家在感性上還是比較擔心的。。。
畢竟現有的供應鏈溯源技術水平有限,基本沒法實現從原料到貨架的追蹤。
比如說一罐帶魚罐頭,根據法規,我們可以從包裝上知道最終是誰把帶魚做成了罐頭;
但對于罐頭裏的魚是從哪來,卻完全兩眼一抹黑。
但是, " 講不清原料來源 " 并不是法規的要求低,而是現在的整個追蹤體系做不到。
可以想象一下,捕撈船一天撈那麽多次魚,罐頭廠當然沒法确認罐頭裏面用到的某段帶魚具體到經緯度和時間的捕撈信息了。。。
這種供應鏈上的模糊,不僅讓消費者爲了安全,誤傷可靠的商家,還讓食品安全監管變得異常困難。
在這個數字時代,難道真的沒有一種技術,能低成本、全流程的追蹤食品産業鏈嗎?
其實是有的,而且并不需要使用什麽全新的概念。
因爲早在五十年前,我們就有可能追蹤一切包裝商品的來路。
1970 年代的條形碼、 1990 年代的各式二維碼、新世紀的 RFID 标簽,它們都能清晰的表明商品的身份。
RFID 标簽紙
但是,這些手段仍然解決不了一個問題:
商品得有包裝或标簽,才能使用傳統的識别措施。
無論是印刷的條碼、二維碼,還是先進的 RFID 标簽,它們都隻能出現在包裝上,而不是真正混在商品裏。
但是在産業鏈上,最初級的原料往往是無包裝的。
倉庫裏的小麥、漁船裏的海魚、冷庫裏的肉類。。。
不給它們加上包裝,傳統的通用追蹤手段就毫無辦法。
位于澳大利亞的谷物筒倉
但放眼全球,今年光小麥就有 7.85 億噸,如果 25 千克一包,那得準備三千五百億個包裝袋。
亦或者說回水産,剛撈上來就給魚身上貼上 RFID 追蹤線圈?
多少有點不現實。
如果要實現從原料到貨架的全流程追蹤,隻能把追蹤的标記直接混進散裝的貨物裏。
但這就是不是傳統二維碼和 RFID 标簽能做到的了。
不過,解決方案或許已經出現了。
前段時間,《 IEEE 綜覽 》雜志介紹了一種沙粒大小的芯片, p-Chip 。
它在功能上,像是一種 " 硬件二維碼 " 。
每當 p-Chip 芯片被特定頻率的激光照射時,就會用無線電向周圍廣播自己的身份信息。
是這麽回事:p-Chip 是通過光刻機生産的超微型芯片,沙子大小的小方塊裏包含了一塊太陽能闆、一顆處理器,以及一個微型天線。
受到激光照射時, " 太陽能闆 " 就會發電,從而驅動天線發射信号。
總體上看, p-Chip 和傳統追蹤的思路是一樣的,隻是實現功能的硬件非常不同。
如果說條碼二維碼是紙片、射頻标簽是精密芯片,那 p-Chip 就是沙子。
不但大小像沙粒、材料也像沙粒( 石英砂 )、成本也跟沙子差不多!
非常便宜、非常微小、非常堅硬、耐冷耐熱、耐酸耐堿。。。
一句話,便宜耐艹,能反複使用。
因此,它能憑借與自然界沙子相似的體型和性質,無害的混進各種無包裝原料裏。
以開頭提到的 " 帶魚罐頭 " 爲例,整個體系差不多是這樣運作的:
首先,遠洋漁船在捕撈到帶魚後,會對帶魚進行初步的加工處理,然後丢進冷庫凍着。
處理後冷凍的漁獲,圖源:威海新聞網
漁船隻需要把一批 "p-Chip 沙子 " 标記爲 "X 時間在 Y 海域捕獲的帶魚 " ,然後在帶魚冷凍之前把 " 沙子 " 撒進去,讓它和魚一起凍着就行。
罐頭廠收到帶魚後,就能從分離出來的 " 沙子 " 裏得知,這批帶魚裏有 "X 時間 Y 海域 " 的成分,并且能夠在罐頭包裝上,用二維碼或者回收來的 p-Chip 通知顧客這一點。
如果事後發現 "X 時間 Y 海域 " 有污染的可能,無論是安全監管、産品召回還是消費者避坑,都比現在方便多了。
全流程數字化追蹤的最後一環,就這樣被圓上了。
看完這個資訊之後,我覺得這個小玩意确實不錯,但我還有一個問題好奇:
和食品一起混裝,誤食了怎麽辦?
所以我又去額外查了查資料,發現這件事其實也有成熟的解決方案:
首先,這玩意的顯性特性和沙子差不多,真被誤食了,可能就跟金針菇一樣 " 原樣進出 " 。
其次,針對 " 篩沙子 " 這個事,農産品上面早就有一套成熟的辦法了。
比如說利用大小和密度差異來分離砂礫的清選機,或者是自動化根據顔色來分離異物的色選機。
而針對水産品,除非這個魚太好奇把芯片給吞了,不然 p-Chip 隻會存在于水中。
假如真吞了也不要緊,反正吃魚之前第一件事就是 " 掏内髒 " , p-Chip 也不會混進菜裏。
這麽看下來,這個小玩意确實不錯:
有了這種 " 追蹤沙子 " ,整個産業鏈的溯源流程可以完全自動化、标準化。
而這種低成本的标準化技術方案,就是全流程全産業追蹤的技術前提。
或許有人要說,即使有了可行的追蹤技術,真正的全流程溯源也還非常遙遠。
畢竟各種利益上的糾葛,協調上的障礙,隻要有一個沒有解決,統一溯源的未來都不會出現。
但托尼認爲,隻要需求存在,技術合格,形勢總是會向目的前進。
在追蹤溯源領域,條形碼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激光條碼掃描器誕生前,條形碼已經被雪藏了二十年——不是需求不迫切,而是技術不過關。
在那個年代,掃描條碼需要一整套電子管電影攝像機才能完成。
高昂的成本,是最好的技術殺手。
但是,随着 1968 年激光條碼掃描器的誕生,短短幾年間,條碼立刻流行了起來。
1970 年代,全球紛紛建立了自己的條碼識别體系,世界飛速迎來了數字化追蹤的時代。
對于全流程追蹤來說, p-Chip 可能就是那個 " 掃碼器革命 " 。
可能現在它的實現成本還是有點兒複雜,但随着時間的前進,技術的門檻終将會被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