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節,《宇宙探索編輯部》上映了。
你甚至覺得這就是一種 " 刻意安排 ",有的電影适合情人節,有點電影适合春節檔。
《宇宙探索編輯部》就适合愚人節。
(導演想跟你開了個 " 宇宙玩笑 ",你卻哭了)
荒誕、滑稽、愚弄人間。
盡管豆瓣評分從 8.7 降到 8.4,但仍然排得上截至目前的今年華語最佳。
《宇宙探索編輯部》的好,不是那種人人稱道的好。
跟電影一樣,它有一股電波,對上了就是 " 理想主義的浪漫贊歌 ",對不上就是 " 垃圾,什麽玩意兒 "。
有人二刷落淚感慨:他隻是在尋找一個答案。
一個什麽答案呢?
斯坦尼斯拉夫萊姆在《索拉裏斯星》裏曾說:
" 我們真的想征服宇宙嗎?我們真的想認知宇宙嗎?不,我們不過想把地球的邊緣推到宇宙的盡頭。"
我們隻不過在浩渺的宇宙當中尋找人 , 尋找我們自己 。
唐志軍是,爲之動容的觀衆又何嘗不是。
薛定谔的 " 中國式科幻 "
包裹着樸質的人類情感
《宇宙探索編輯部》是一部積壓了兩年的 " 庫存片 "。
在 2019 年 11 月 3 日,就榮獲中國科幻大會科幻影視創投會三體宇宙 · 最佳原創劇本獎。
2021 年開始流轉于國内外各大電影節,早就名聲在外。
網友評價是:" 華語軟科幻類型的巅峰 "。
專業電影人士如此稱贊:
" 一部操作性極強,紮實落地的中國本土喜劇。在荒誕離奇的外殼下,用幽默戲谑包裹出現實主義的内斂思辨。趴在地上,仰望星空 "。
還沒上映,《宇宙探索編輯部》似乎就成了一部現象級的電影。
《法治未來時》導演長片處女作。
宣傳上," 郭帆監制 " 力蹭《流浪地球》。
劇情裏也不忘 cue 到 " 流浪地球 "。
相關性呢?不大,真要扯點聯系的話就是 " 核心團隊‘保駕護航’ "。
劇情方向更是截然不同。
《宇宙探索編輯部》的 " 科幻 " 是薛定谔的存在,是《西遊記》框架元素下的非典型知識分子農村僞紀錄片。
至于是否喜歡,不存在誰高貴誰平乏,喜好不同罷了。
何況,《宇宙探索編輯部》本身就充斥着意識流。
先來幾個電波導入。
請問,電視顯示的是什麽:
這是電視的普通雪花顯示嗎?
不,這是宇宙誕生時的餘晖。
再問,少年頭頂的這是什麽:
一口鍋?
不,這是看到宇宙終極奧義的信号鍋,是感應宇宙氣場的介質。
對味了,這就是《宇宙探索編輯部》的荒誕氣質。
主演唐志軍(楊皓宇飾演),《宇宙探索》編輯部主編。
一個笃信 " 外星文明是推動人類再次進化的唯一希望 " 的 loser。
但也正是這電影中的邊緣人唐志軍成爲了無數觀衆的精神導向:
" 所以他姓唐,堂吉诃德的唐,唐三藏的唐。帶着能伸能縮的金箍棒,打退堂鼓的八戒與吃胡蘿蔔的白龍馬。"
(英文片名《Journey to the West》。)
精神飽滿的理想主義,與現實格格不入不切實際幻想的人。
人們笑唐志軍的同時一同嘲笑着自己早已失去的跌跌撞撞的勇氣。
編輯部的小群體,一路上過關闖蕩,各種司空見慣的真實元素被天馬行空地組合在一起,去取一場關于 " 宇宙終極答案 " 的真經。
故事看似充斥着 " 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 ",但内核依舊飽含天真與單純:
唐志軍的女兒,曾因抑郁症自殺。
這是唐志軍無法釋懷琢磨不透的心結。
也正是因爲如此,導緻了他幾十年如一日,近乎偏執而堅定地不斷尋找外星文明。
女兒曾問:" 人類在宇宙存在的意義究竟是什麽 "。
這或許才是潛在的推動力,通過瘋狂尋找外星人的蹤迹,找到女兒當年因抑郁症而自殺的原因。
就像同樣癡迷 " 宇宙探索 " 的隊員曉曉,這份 " 喜歡 " 背後同樣有由頭。
曉曉的父母在她年幼時離婚,她媽媽随口一句 " 爸爸被飛碟帶走了 ",成爲了曉曉心裏永遠的執念。
" 科幻 " 背後是哲學思辨,《宇宙探索編輯部》真正聊的是一場超現實與親情的雙重自我救贖。
相反,一直罵罵咧咧冷嘲熱諷的秦彩蓉,才是僞裝的真 · 熱愛宇宙探索的人,純粹的理想主義。
但是越是如此,秦彩蓉越能 " 想明白了 " 去放下,因爲她是在熱愛中清醒着的,反而像唐志軍越容易陷入生活迷霧之外,想不明白,走不出來。
借着 " 科幻 " 的外衣,荒誕的背後亦是對人生虛無的一種消解,背後永遠包裹着樸質的人類情感。
畢竟,連《複聯 4》的主題也是 " 愛 " 拯救了蒼生。
影片最後,鋼鐵俠說出了那句 " 愛你不止 3000 遍 "。
" 文藝是一場自以爲是的病 "
很久之前,導演孔大山就曾以諷刺的幽默手法,表達對自己清晰的:" 老是沉迷于自我表達 "。
但正是這股堅定的 " 自我表達 " 才讓我們看到了如此 " 怪誕 " 之作。
正如《飛碟探索》雜志的公衆号文章所表達:
" 人類都該守護庸常之外的自我,讓它不被娛樂和淺薄侵擾,始終保留一點小小的深刻和大大的好奇。"
唐志軍的偏執是堂吉诃德式的朝聖。
在影片的前半部分,科幻更多是作爲一種符号起到象征性意義。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科幻風潮、追逐科幻的中國科幻迷有了具象化的寫照,也賦予了這場荒誕旅途合理性和有迹可循。
後半段則更爲落地。
《大佛普拉斯》裏曾說:
雖然現在已經是太空時代了,人類可以搭乘太空船到達月球,但卻沒辦法看穿每個人心裏的宇宙。
薛定谔的 " 中國式科幻 " 講的依舊是 " 人 "。
影片的拍攝手法上,也飽含着導演強烈的個人風格。
鏡頭上利用延遲、晃動、虛焦;剪輯上,用跳剪來重塑演員表演和台詞;背景音樂配上貝多芬的《歡樂頌》,肖斯塔科維奇的《第二圓舞曲》......
無數個荒唐的鏡頭:
一副對聯:莫愁宇宙無知己,星海浮萍一家親。
橫批:在宇宙盡頭呼喚愛。
紅巨星塌縮,編輯部解散,麻雀翔集岩石,驢子行于山澗 ......
當然,《宇宙探索編輯部》并不是沒有缺陷。
比如,故事最後略顯俗套的情感落點和角色薄弱的行爲邏輯。
比如,眩暈搖擺的手持攝影風格,更是形成了一股視覺上的物理攻擊。
但,《宇宙探索編輯部》仍然值得一看。
雖然被定義爲 " 喜劇片 " 卻有是一個略悲傷的内核。
唐志軍作爲主編輯或許曾經有過無限風光,到後來命運饋贈的神氣也盡數化作了萬衆嫌棄的 " 民科 "。
當時已經算得上一個貶義詞," 民科 " 被評價爲不算科學家,應該算空想家,無異于堂吉诃德騎驢持矛試圖打倒邪惡的 " 風車巨人 "。
正如一位網友對唐志軍一針見血的評價:
" 一種理想主義懷着熱烈的情感在巨大的悲劇裏狂歡,在痛苦和絕望裏産生了美好又盛大的幻覺。"
存在主義的叩問,形而上學。
唐志軍那些很偏執很瘋狂的妄想像一場抑郁症者的病入膏肓。
尋找宇宙又何嘗不是逃離現實。
電影之外的,亦有無數個唐志軍。
但總歸能找到出路的吧。
要記住,無論是困頓逃避,迷入荒經,還是跌下懸崖,都别放棄打撈自己。
外星人不是任何人的救贖,人類隻能在自我和解中不斷自洽。
在探索的路上,唐志軍的團隊在山上遇到了拍婚紗照的夫妻,被觀衆稱爲神來之筆:
" 有人尋找宇宙真理,有人尋找愛,有人尋找答案 ......"